回覆列表
-
1 # 貓頭鷹的眼界
-
2 # 青音約
講道理是成年人溝通常用的方式,不過講道理並不適合每一種場合。一般來說,講道理比較適合公眾場合。在比較親密的關係中,如好友之間,或者家人之間,關注道理就不如關注情緒重要了。我們大腦分成三部分:爬蟲腦,哺乳腦和皮質腦。在公共場合,我們要遵守規則和秩序,這時候靠理性約束很重要,大家也常用講道理的方式溝通。這時是皮質腦在發揮主要作用,我們能夠理性分析問題。可是在私人場合,尤其是家庭發生衝突時,我們很容易“退行”到孩子的狀態,用我們的本能和情緒來溝通,這是我們的爬蟲腦和哺乳腦在發揮作用。這時強烈的情緒會控制住我們,這時講道理常常作用不大。因為我們的爬蟲腦和哺乳腦都是先進化來的,皮質腦是最後才演化來的。比如我們肚子餓了,在公眾場合進了飯館還要排隊,再餓也不會去搶別人的飯吃。那時我們都會用理性約束自己。可是在家裡,我們會更加放鬆,也會更容易跟隨情緒和本能反應走,也許肚子一餓就會大發脾氣。
家庭中跟孩子溝通,或者跟“退行”比較嚴重的成年人溝通,當他被強烈的情緒控制的時候,必須要先關注他的情緒。比如他在生氣的時候,講道理根本聽不進去。如果是成年人,建議事先做一些約定,比如一方過於憤怒時允許他獨自進入房間獨處一會兒或者用其他方法安全合理地發洩怒氣,等情緒過完了再回來溝通。而且溝通時對事不對人,不翻舊賬,就事論事等等。講道理在成人世界還是有用的,但必須是在兩個成年人沒有形成消極的互動模式之前,最好是在戀愛和新婚時就做好約定,尋找到有效途徑有效處理衝突,及時清理雙方情緒,在沒有負面情緒積累的情況下,道理才是行得通的。
多數時候講道理是無用的,只能徒增傷悲,成人世界如此,小孩子的世界何嘗不是如此,經常是你不讓小孩子做什麼事,他卻偏做,讓做的事,他反而不去做。
為什麼在成人和小孩的世界,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是逆反心理在作祟。
兒童及青少年出現逆反心理,與心智不成熟有關,產生逆反心理無外乎好奇心、對立情緒、心理需求、標新立異等原因。
成人世界講道理,為什麼也收效甚微,甚至會增加矛盾?
個人認為,這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講道理不起作用,是因為聽者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反抗性、偏激性。
先說針對性,不聽你講道理,是針對什麼呢?
說白了,是針對講道理的人,是對講道理的人本身的不認可,不認同,進而產生不聽你的話,認為你說的話,不真實,不正確,沒有意義,不具有指導性、可行性。
換個角度思考一下,假如你已經是個小有成就的人,與周圍的人相比,已經是很成功,價值不菲,甩了周圍人一條街,周圍人很難企及,那麼你對他們講的一些道理,會更能打動他們,也會更加深入他們內心,讓他們心服口服,覺得很有道理,很有用。
有些人,當著你的面,不誇讚,背後對別人談起,也會拿你的事情說事,硬是和自己扯上千絲萬縷的關係,為自己貼金,博顏面,拿你的話當作至理名言,侃侃而談。
沒辦法,這就是社會,這就是人性,這就是有些人的生活。
再說一下反抗性,你講道理,對方為何反抗?他在反抗什麼?
面對同一個問題,尤其是當局者,第一感覺,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是傻子,做的是錯誤的,別人聰明,說得是對的。
尤其是給講道理的人,在對方看來,並不自己強多少,不過彼此半斤八兩,憑什麼就信你的,感覺你只是說風涼話,站著說話不腰疼。
也有對講道理的人的權威性的質疑,對身份和地位的不認同,或者骨子裡的鄙視,也會體現在話語或做事的反抗性上。
最後是偏激性。這種偏激性是聽者的主觀情緒促發的。
這和人的生活經歷,認知程度,心理感受和承受能力,控制情緒能力等因素有關。
當一個人被情緒控制了自己的行為,那麼,他對問題和事物的思考與判斷能力會大打折扣,這就有點類似“戀愛中的人的智商為零”。
一個本身就有點兒偏激行為的人,在面對一個滔滔不絕講道理的人的時候,也只會以他原本就有的偏激性來應對。
所以說,輕易不要對別人講道理,講也要尋求策略和方法。
因為不論你面對的是親人、朋友、同學、同事、戰友……無論是誰,很有可能,你講道理換來的,不是自己一片赤誠之心該有的反饋,反而是對方嗤之以鼻的鄙視、冷漠和無情。
這會讓自己身心受到巨大傷害,我們何苦為自己製造那麼多麻煩和不愉快,讓自己一天美好的心情和有序的生活節奏,被自己搞的心煩意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