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走近你的內心

    我們都知道歷史是一個戰爭年代。而我也是出生於農村,我自己都聽過我奶奶那一輩的人講以前的日子。

    雖然我們的爸爸媽媽那個時候出生已經是和平年代,改革開放了,但是我們奶奶那一輩經歷了許多苦難,他們都會講給我們的爸爸媽媽聽,所以他們覺得生活不易,以前哪有像我們現在這樣一日三餐都有溫飽,爸爸媽媽那個年代可沒有,那個時候物價低但是工作的報酬也低,起早貪黑都掙不了多少錢,所以他們會很省錢,知道一分錢都是來之不易的。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努力學習,放假回到家就抱著手機,宅在家裡,還花著父母給的錢,不懂得去感恩。

  • 2 # 多彩人生七彩霞

    因為過去的人是純天然的,你們現在都是被套路的中毒人群。至於誰套路,我就不說了。只能說,一切真實的知識需要潛下心來思考,多學知識才是王道,才能少走彎路!

  • 3 # 桃花源553

    我就是文中提到的爸媽一代人。雖然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已遠離了戰爭、逃荒逃難。但五十年代國民經濟還很困難,政府號召勵行節約!有口號:貪汙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全華人民齊心協力勤儉持家建設新中國。我們從小受這種教育,形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了。再說五六十年代物質緊缺,一年供應三次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才買的到豬肉。什麼都憑票供應:肉、雞蛋、豆腐、米、面、油、鹽、煤、布等等,不節儉過日子咋行的通?家家孩子多,工資要精打細算才能維持生活啊!衣服從來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現在條件好了,可浪費現象嚴重,不穿的衣服比那時候的新三年衣服還新,倒掉不吃的食物比那時過節的食品還豐富。接受現代健康理念吧,不吃剩飯剩菜了。能節約的地方就是少買新衣服,節約用水用電,洗衣服洗菜水留洗拖把衝馬桶,人走關燈等。子女往往還不理解。我們不去趕潮流趕時髦,過平淡的日子,一家人平安健康就覺得幸福了!

  • 4 # 布衣吳新建

    感覺是對的,認識是錯的。

    正確的感覺為什麼會得出錯誤的認識?

    因為只看到一方面沒看到另一方面。

    國情應該是做父母的對於消費有個次序安排,用在孩子身上的一點也不省,傾其所有,能做到哪一步就用到哪一步,特別是花在教育上的錢。對於長輩,把錢用在自己父母身上,是根據需要,適當支出,不會花太多,但也不省。這兩塊支出了,還要考慮存起一點來,留個後手,備一時之需。於是,唯一省的,是省自己。

    由此,你看到的是自己父母將吃剩的殘羹捨不得倒掉留著下一頓再吃,褪了色變了型的舊衣裳洗洗熨熨再穿,家裡的老物件既佔地方又沒大用就是捨不得扔……

    於是,得出了父母過得太省太節約。

    說父母怎麼偉大,不是說他們自己如何如何節省,而是如何安排家庭收入,將有限的收入,按照心中的次序用出去,然後使一個家庭和和美美圓圓滿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

    前些天到一個朋友家玩,正好他和他女兒為兩袋過了期的奶粉爭執不休,女兒堅持扔垃圾桶,他堅持從垃圾桶裡捻回來,並搬出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想說服女兒。

    最後女兒急著出門,用馬夾袋裝著帶走了,估計也是扔進外面的垃圾桶裡。

    為什麼朱柏廬格言在年輕人面前沒用?

    時代變了,觀念不同。

    我們這代人對食品過不過期是用鼻子來判斷,抑或用舌頭。新新人類是看生產日期。從健康的角度,年輕人是對的,真吃出病來,看病的錢也不知值多少了。

    朱子家訓當然不會過時,一飯一粥半絲半縷是告誡切莫把日常的事物看輕了,要知道父母謀衣謀食的艱難,樁樁件件來之不易。它包含著飲水思源、不要忘本的意思在內。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如今,柴米退居其次不是消費關切,換言之,不當家不知開銷大。

    這樣看來,勤儉持家是說給當家人聽的。如果覺得自己的父母節省,應該慶幸有一個好父母,他們用自己的行為影響著未來的父母,於是,“比較省”就能一代代傳承,於是,我們的財富一天天多了起來。

  • 5 # 2689春天的花兒

    我們父母那一代人,正遇上錢少孩子多物資匱乏.自然災害頻發時期。那個時候買什麼都要憑票,即使有票也沒錢去多買一點。因為那個時候的布都是棉布很容易磨破,破了又沒錢再買,於是父母就用大概同顏色的布補個補丁再繼續穿,直到過年的時候才能有一條新褲子穿。所以那個時候父母和孩子們穿補丁衣褲己成常態。那個時候糧食也是憑票供應的,遇上自然災害都吃不上正兒八經的糧食,有那麼一段時間.野菜.糠皮和樹皮碾成的麵粉摻和在一起吃成了家常便飯。那個時候我們幾個孩子正在長身體,每次做好飯父母都是先僅著我們吃,剩下湯湯水水的父母才去吃。其實我要說的是無論是什麼年代,普通人家的父母為了孩子們都是很儉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從天文學的角度論述一下《道德經》中的道德是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