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樓盤網

    去年一年中國房地產市場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多個房地產大佬都在調整自身的佈局,甚至被部分人解讀為退出房地產行業,那麼發生這些事情的原因是什麼呢?(反正肯定不會是這些大佬覺得錢賺夠了)

    一、房地產進入白銀時代,賺錢效應消退。去年一年的樓市調控把火熱的樓市逐漸降溫下去,購房者也在房住不炒的理念下慢慢恢復理智,而且所有人都知道中國已經不缺房子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房地產市場不可能像以前那樣賺錢。

    二、房地產大佬調整自身業務,轉型發展。上面說過房地產的賺錢效應明顯消退,在這樣的背景下這些房地產大佬肯定會調整自身的業務,畢竟不能把雞蛋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所以很多人就開始轉型,最出名的萬達轉型輕資產管理。

    三、配合國家穩定房價。經過十幾年的房地產發展,現在中國的房價已經高到了一個老百姓承受不起的地步,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實現居有所住的目的就必須要降低房價,所以這些房地產大佬為了配合國家降低房價,所以都做出一副退出房地產市場的姿態,畢竟降房價已經是大勢所趨。

  • 2 # 房產老J

    這幾年間確實有不少房產大佬在地產行業打起了退堂鼓,但也有很多房企在賺的金箔滿盆。雖然這幾年房地產行業有些波動,但是也不至於影響一些大佬的推出。那麼這些大佬為什麼要執意退出呢?

    先是李嘉誠幾乎全拋自己的地產專案,後有王健林分批整體轉讓商業地產,還有潘石屹每年各拋一棟SOHO專案。這些地產大佬的反常舉動讓很多人感到意外。更是有人藉著大佬的拋售開始大作文章,看空樓市渲染樓市的命數已到。

    但是,房地產的東西沒有這麼簡單,首先我們可以看看恆大和碧桂園前四個月的銷量已經突破2000億,這類大型房企的銷售還是非常順暢的。這就說明大佬的推出不是對於樓市的看跌,因為退出的這幾個也是數一數二的地產商,不會競爭不過恆大和碧桂園。既然不是看空,那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其實,這些地產商所從事的專案都是商業地產,商業地產和商品房的銷售策略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想想有沒有人聽說過哪個開發商整體出售一棟住宅專案的。好像沒有吧?

    因此,李嘉誠、王健林、潘石屹出售的都是自持的地產專案,才能整體出售。正是因為自持的地產專案在自持的過程當中需要大量的資金運作才可以繼續開發新的地產專案,而商業地產的資金回籠又沒有商品房銷售那麼快,都是依靠租金和廣告在回籠資金,然後依託專案的不斷增值而為自己的企業帶來資產的增加。

    在資產增加以後,就可以依靠抵押貸款的形式來尋求資金繼續發展自己。但是抵押貸款又有比較高的利息,形成的負債過高企業就會存在危險。

    但是近幾年來,商業地產已經沒有當初那麼賺錢了。隨著地產專案的增加有競爭的商業地產開始增加,再加上網際網路的衝擊商業地產就更不好過了。所以大佬們果斷放棄,早早退出才是明智的。

    對於退出來說,李嘉誠就顯的從容還賺了不少,這就是眼光。而王健林就有些倉促,不過也算是全身而退。因此,大佬的退出都是針對商業地產,而不是我們的商品房樓市。

  • 3 # 管理那點事

    從2014年老李開始有步驟地撤退,緊接著小潘也緊隨其後,到了17年,老王開始出手了……還有很多地產大佬也紛紛搞起了小動作。好玩的是,一邊是地產大佬們暗渡陳倉,一邊是房地產市場高歌猛進。更為可笑的是,他們一邊跑,一邊為買房者打氣,放心吧,房地產的白銀時代開啟了。於是,很多人也顧不上吃瓜看戲了,舉著六個錢包就殺了進去。這就有點意思了,地產大佬既然看好房地產,為什麼還要退出呢?開動我不算機靈的小腦瓜想了想,我似乎明白了……

    一,他們嗅覺很靈敏。能到李、潘、王這個層次的老闆,嗅覺就跟獵犬似的,不是一般的靈敏,他們肯定是嗅到了什麼。至於他們嗅到的是機會還是風險,傻子也能看得出來,你要是選擇掩耳盜鈴,神仙也救不了你哈。

    二,他們訊息很靈通。一般人做生意是摸著石頭過河,成功與否憑的是運氣。可是到了李和潘的層次,要是跟著感覺走,早就不知道淹死多少回了。人家做生意靠的是訊息。

    三,他們眼光很超前。做大生意者,眼光都是很獨到的,就說小潘,九十年代在海南鼓搗房地產,最後能全身而退,那眼光絕非常人能比。現在他們都跑了,你還堅定地認為房價還能再漲五百年,那我恭喜你,下一個地產大佬就是你了。

    四,他們想法很現實。李在14年投資英國時,很多人說他老馬失蹄,現在回頭看,不言而喻。李和潘很聰明,他們絕不火中取栗,也不賺最後一個銅板。二十年來,房地產好比是一場盛宴,人家吃飽喝足了,說句“我去個廁所”,然後拔腿溜了,你們愛誰買單去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學散打的人打不過沒學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