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功用行

    父在觀其志:

    父在:父母在世、父母在面前。或者工作的時候,領導、上級在旁邊。

    志:意志,包括思想、態度、言語等。

    父沒觀其行:

    父沒:父母去世,不在面前。或者工作的時候,領導、上級出去了,不在辦公室裡。

    行:行為、動作。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三年:三是代指。表示時間很久,不具體有多久。

    父之道:在與不在一個樣,不變卦,不改變心理與外在的態度。

    父母在的時候,上級領導在的時候,有人約束,不能為所欲為。

    要知道兒子或下屬是不是孝順,需要觀察志向才能分辨。

    特別是在工作的時候,有些人喜歡把自身偽裝的非常敬業,工作非常努力。但偽裝就是偽裝,作為上級不能看到這個外在就斷定這是優秀員工。

    等到父母離開了,或上級離開辦公室了。在無人約束的情況下,心志與行為自然會合而為一。這時候,只需觀察外在的行為動作,就能知道子女是不是孝順,下屬是不是敬業。

    只有在無外界約束的情況下,能夠自我約束一段時間,才能說子女是孝順的,下屬是敬業的。

    當然也不能要求太高。當父母不在,家庭的向心力會減弱;當上級不在後,辦公室的凝聚力會降低;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能保持一段時間就已經很不錯了,不能要求別人頑固不化。

  • 2 # 逆襲的諸行無常

    “三年”,以於古人所說的“三”這個數字不必過於機械的理解,只是說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時間。

    “道”在這裡也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認為是“合理的內容”的意思,另外一種是“行為原則”的意思。其實這兩種解釋相差不大。

    本章的意思就是,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合理的部分或行為原則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南懷瑾先生的看法有所不同,他認為“父在觀其志”的這個“志”是“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態度。所以“父在觀其志”這話,是說在父母面前的時候,要誠懇的表達言自己的志向,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揹著父母的時候,乃至於父母死了,不能出爾反爾。父母死了,不管多長時間,感情沒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貫作法,這就是孝子。

    朱熹的註釋是這樣的,“父在,子不得自專,而志則可知。父沒,然後其行可見,故觀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惡。然又必能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乃見其孝;不然,則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矣。”朱熹在註釋中有一種觀念,認為如果不能按“父之道”做事,即使“所行雖善”,也不能稱之為孝。現代人很難理解這種解釋,難道父親是強盜,兒子還不有所改變不成。

    而明朝張居正的註釋是這樣的,“抑孔子所謂無改於父之道,亦自其合於道而可以未改者言之耳。若於道有未合焉,則雖速改可也,何待三年。故善述其事孝也,克蓋前愆亦孝也,。觀聖人之言者,不可以執一求之。”張居正的觀點很明確,如果“父之道”與道不合,就應該馬上改正,及時糾正父親的錯誤也是孝的一種表現。對於聖人之言,也不可以執一求之。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前進,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進步,這是歷史的必然。對錯的判定標準雖然大的原則上沒有改變,但很多方面還是在進步、在變化,遵循守舊在任何時候都不可取。

  • 3 # 好好學習x

    第一父親在世時,因為什麼事都是父親說了算,所以看不出子女的行為。這時候就觀察子女的志向。父親去世後,子女做了家長,大小事情,都由子女說了算,這時候觀察子女的行為。如果過了三年,子女都沒有改變父親生前的行為,而是一以貫之,那就是孝子了。第二這一句呢,後儒議論比較多,三年不改父道,如果父親做得不對,要改就應該馬上改,何待三年?張居正也說:“觀聖人之言者,不可執一求之。”你要用心體會,不要鑽牛角尖。第三我的體會呢,我父親去世一年多了,父親留下的痕跡,便覺得親切,不忍去動他。這家裡院子是父親所建,樹木是父親所植,就不會再換房子搬家了,終身居住在這裡,緬懷他。父親喜歡的傢俱陳設,繼續使用。父親生前資助的親友,繼續資助。父親生前的朋友來家裡,必像我父親在世時一樣對待他。凡與父親有關的,我對他、她、它,必有與和父親一樣的感情。有句話講:子欲養而親不在,非孝子之言也!雙親在世時,我能盡孝,不在了,不也一樣盡孝嗎?其實並沒有什麼分別。

  • 4 # 大道有垠

    很簡單,就是看子女是不是按照長輩的意圖,言行一致。父親在的時候,因為有監督約束,可見的行為是不會亂來的。但看不見的意圖志向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父親死了,沒有監督約束了,自己的行為就自由了。也就是說:父在的時候志向意圖和行為一致,父親不在還能按照父親的要求去堅持做三年,就可以稱做孝了。一般堅持三年以後也就成為行為習慣不會變了。這是當時的侷限的舊觀念:以父親的意圖決定孩子的未來發展,不完全承認子女的基本權利,束縛了孩子面對新環境的應變能力,限制了子女的創造力。這樣的要求在發展非常緩慢的封建社會問題不是太大,在飛速發展的當今是完全不適用的。

  • 5 # 菠蘿蜜蜜貢

    出自論語為政篇,說的是以“孝”的標準選拔人才,有好的家庭傳統(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個人志向(觀其志)、行事原則(觀其行)的人才可以從政為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DC企業該如何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