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汗青正浩

    歷史上有很多人為了爭搶皇位發動戰亂,明朝時期有一場很著名的“靖難之役”,但明成祖朱棣並沒有承認自己造反,奪取了侄子的皇位,而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為這場叛亂找了一個藉口,後期的他拼命洗白,也成了一個百姓口中的“明君”。

    眾所周知,朱元璋的皇后馬皇后死得早,所以等到朱元璋死了之後,這明朝就剩下建文帝一人,還要防這群皇叔,若是馬皇后活著,會不會朱棣就不敢造反呢?

    建文帝,性子軟難當大任

    建文帝是一個軟弱的人,能力不差,但性格上卻優柔寡斷,換句話說,實在不是一個適合當皇帝的性格。簡而言之,建文帝壓不住朱棣這個人,朱元璋能,如果朱元璋活著,朱棣沒這個膽子,當初的朱棣可是連心思都不敢動,稍微一動,就被朱元璋掐斷了後路。可惜的是建文帝不像朱元璋,性格全都遺傳了父親朱標。

    但朱標比建文帝更加懂得運籌帷幄,雖然軟弱,卻不懦弱,朝堂上也看得清楚局勢,無論是哪一方面都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對此朱元璋也很滿意,唯一不滿意的就是朱標這個人愛和他對著幹,結果當父親的沒氣死,兒子就早死。

    他們兩個人一死,這個皇位繼承人就是建文帝了。可是建文帝沒實力,加上太子去世之後,這個位子直接傳給了建文帝,而不是朱元璋其他幾個兒子,如此一來,這些皇叔們心裡也不踏實,總覺得是建文帝搶了他們的位子。但沒如果,誰讓朱元璋就喜歡這個孫子呢?

    朱元璋,殺戮果斷卻痴情

    如果建文帝壓不住朱棣,那麼馬皇后活著可以壓制他嗎?說到馬皇后,她也是一位傳奇人物,要知道朱元璋的一生殺戮果斷,對敵人絲毫不留情,就算是朝中的老大臣權力大了,他也抱著寧可錯殺也不放過的精神,為大明朝除掉了隱患,就連在死之前都惦記著建文帝,怕他沒能力壓制住幾位皇叔,希望他削藩。

    就是這樣一個“壞男人”偏偏對已故的馬皇后非常痴情,一生就立了她一位皇后。都說夫妻之間要走下去需要互補,這馬皇后的性格剛好和朱元璋相反,她心細,善良,對於朱元璋濫殺老大臣十分反對,多次救助他們,後來朱元璋納妃子,生下了好幾個兒子,她並未為難,而是將他們當親生孩子一樣照顧。朱元璋為了彌補馬皇后,也把朱棣等人都過繼到馬皇后的名下。

    馬皇后,善良卻不喜掌權

    如此看來,馬皇后即便活著,也不可能會干預到朱棣的造反,因為她並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在她活著的時候只知道為朱元璋分憂,也害怕他殺戮過大會有“反噬”,這個骨子裡善良的女人,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為朱元璋祈福,面對家庭她強勢,可終究不喜歡翻雲覆雨,掌權朝堂的生活。

    當然如果她活著,朱元璋在死之前肯定會託付馬皇后,讓她輔佐建文帝,馬皇后在朝中很得人心,這一點建文帝也比不上她,這正是剛登基的建文帝最缺少的,他本來就不得人心,朝中大臣甚少擁戴他,如果是馬皇后開口,這些曾經被馬皇后幫助過的大臣們肯定會站在建文帝這一邊。

    朱棣的野心在朱元璋在位期間已經有顯現,只不過朱元璋聰明,不說破卻斷了他的後路。而在建文帝登基之後,朱棣一直沒什麼機會,也沒有藉口造反,之後建文帝在不適當的時機提到了削藩,結果可想而知,正是給了朱棣一個藉口。

    如果馬皇后在,她怎麼可能會讓建文帝提出“削藩”?換句話說,朱棣有可能會造反,只是可能會推遲幾年,成不成功也未可知。

    參考資料:

    《明史》等

  • 2 # 無筆

    今日的問題,靖難之役,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敢造反嗎?筆者的答案是:朱棣仍敢造反。結論不難定義,但總結的過程往往是十分艱難,這一問題不能僅從馬皇后的角度考察,反而更要考慮朱棣造反的原由,馬皇后如仍在世,是否可以杜絕造成朱棣造反的因素,從而讓他不敢造反。筆者歸結馬皇后還活著朱棣仍敢造反的理由有四點,如下:

    日益壯大的藩王,迫使朱允炆心切削弱,對藩王削廢同進,這也促使廢藩行為形成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為敵我矛盾的轉變,這一形式的轉變也給予了藩王造反的理由。雖說馬皇后賢良淑德、眾人所向,但她是無法阻止時代產物的演變和走向。

    太子朱標離世後,朱元璋開始大肆殺戮武勳集團成員,這包括馮勝、博友德等人,凡是與藩王形成密切關係的武勳集團成員都難逃此劫。朱元璋此舉雖鞏固了帝王的統治地位,但也為後來武勳集團眾多成員對朱允炆繼位十分不滿。朱允炆朝內流失挺力,這對朱棣的造反形成一種有利的因素,恰恰這一因素卻是馬皇后所不能阻止的。

    又一因素助就朱棣造反之勢,朱允炆無論從治理國家的能力還是征戰的能力都低於朱棣,即使馬皇后還活著也不能改變這真實存在的因素。

    朱棣野心磅礴,奇異僧人姚廣孝助其一臂之力

    朱棣個人能力在眾多藩王中更是卓爾不群,朱棣與許多藩王不同,他是一個極度渴望權利又懷有遠大抱負和理想之人。洪武15年見,姚廣孝被朱元璋選中主持慶壽,以“臣奉白帽著王”之言與朱棣結交,姚廣孝勸說朱棣起兵造反,在朱允炆削藩開始,朱棣的權益遭受打擊,加上自己對權力的嚮往磅礴的野心,和姚廣孝的支援,造反勢在必行。

    與馬皇后無關的是朱棣的個人因素,即使馬皇后不死,朱棣仍然會結識姚廣孝,姚廣孝也會繼續鼓動其造反,朱棣無處安放的野心和對權力的渴望仍促使他走上造反之路,這是誰都改變不了。

    歷史長河記載著每個真實故事的發生,無論是朱棣,馬皇后還是朱允炆都是歷史序曲中必然出現的人物,世間本無如果,每個繁華的故事終將有升有落。

  • 3 # 縹緲峰下一粒沙

    答案是不可能。

    中國古代史上存在一個很常見的形象,一位雄才大略、殺伐果斷的君主,他選擇的往往是較為仁弱的繼承人。

    為什麼?因為治國之道在於一緊一鬆,雄主讓朝臣百姓都過得緊張兮兮的,接下來就輪到仁君鬆一鬆大家脖子上的繩索。秦始皇選中公子扶蘇,朱元璋選中朱允炆都是一樣的意思。

    但是,世事難料,秦始皇沒想到趙高敢作亂,朱元璋也沒想到朱允炆竟然被那幫儒家大師教成了書呆子,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朱元璋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武功”。元朝殘餘勢力被打殘,縮在北地不敢出頭,元老功勳也殺得差不多了,還撤除了丞相一職,各地藩王也是限制多多,可以說內、外都再無勢力可以掣肘皇權。

    作為繼任者的朱允炆需要完成的是“文治”,說白了,朱元璋對他的定位就是個守成之君,只要按部就班,施點仁政,就能讓大明王朝平穩渡過最危險的立朝之初這個階段。

    可朱允炆想法太多。在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等大儒的教導下,他理所當然地認為藩王是朝廷的隱患,倒也不能說他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但想要對付藩王,你得用點心,不能隨便定個罪名就大刀闊斧的削藩呀。

    這種削藩的方式評價起來就四個字:簡單粗暴。已被漢朝證明是行不通的,為什麼還要去嘗試?

    何況朱允炆這些叔叔不是後世那些被養廢了的藩王,而是跟著朱元璋一路打天下的戰將。這麼簡單就能被你廢了?你這是看不起呢!

    如果馬皇后活著,不會讓朱允炆犯這種低階的錯誤,就算削藩也會更柔和、更隱蔽、更有效,不會激起藩王過於劇烈的反彈。

    當然了,最有可能的是馬皇后根本不願支援朱允炆削藩。站在朱允炆的角度,不容別人染指皇權,但在馬皇后眼裡,這不都是一家人嗎?孫子固然是親孫子,兒子們也不是沒有感情。

    其次,馬皇后在朝野都極有民望,她若活著,朱棣不敢放肆。

    假設馬皇后真的支援削藩,藩王們縱有怨言也不會在她活著時造反,再怎麼也得等到她過世後再做打算。

    不管馬皇后是不是藩王們的親生母親,禮法上她就是,朱元璋的所有兒子都得叫她一聲媽,孝道大過天,她活著一日,藩王們就得乖乖聽話一日,若有異動,那就是不孝,將被天下人唾棄。

    而且馬皇后不是一般的后妃,她在明朝具有極高的名望,如同定海神針,她活著,藩王們不敢輕舉妄動。

    順便說句,朱棣的身世是個疑問,繼位後他說自己是馬皇后生的,但後世很多人認為他不是。那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的?一是想要個嫡出的名頭,二是馬皇后名聲太好了,他要借來用一用。

    總之,如果馬皇后活著,朱允炆不會這麼簡單的削藩,朱棣也不敢造反。

  • 4 # 歷史深度揭祕

    漢景帝削藩,吳楚王造反,大軍打到睢陽的時候,還有個樑王劉武拼死抵抗,雖然說有可能是皇位的謊話被忽悠了,但是人家一方諸侯還是拼命保著皇帝了不是?結果你看朱允炆削藩,他爺爺幫他留了那麼多叔伯兄弟藩王,手裡或多或少都有點兵權,誰去勤王幫他了?聽說寧王是被朱棣騙掉了手裡的兵權,但是為啥樑王劉武是被太后這邊的人騙,寧王就是被朱棣騙?說到底還是寧王叔叔內心深處更偏向朱棣。

    朱允炆帶著兩個讀死書的老書蟲,就想對全國勢力進行重新洗牌,把所有的實權派都得罪光了,你不倒閉誰倒閉?方孝孺鐵嘴說有二十萬兵,不讓建文帝跑路,君王死社稷,這就是清楚的事實。至少在方孝孺這邊的賬目上,南京是有二十萬兵的,真有沒有,天知道。建文相信了,掛了。南京空虛都知道,因為兵都派到山東了嘛,這事不是軍盲都能看出來。朱棣在北平,你不把精兵派到山東前線去,還想在南京也留五十萬大軍白吃飯?那不覺得浪費麼?如果淮河防線守得住,南京儘管空虛。淮河守不住,那南京再多兵也沒用。鐵玄的兵野戰也被擊潰了。燕兵阻斷運河,濟南投降遲早的事情,鐵尚書不能用沒餉的兵接著打。

    故,建文帝上位,其背後依賴的只是科舉文官集團,尤其是江南文人。而勳貴和塞王可以說都是朱棣那邊的支持者,起碼不是他的敵對者。即使朱允炆改以疲敵戰術,再過幾年等朱棣身邊的人也絕望以後,樹倒猢猻散或者是殺朱棣降朝廷也是大概率的事情。然而朱允炆還是不能老實,一方面得罪內臣,一方面又縱容和盲目信任李景隆。於是北逃的內臣勸朱棣直接南下一搏。而如果朱允炆派個別人去守長江,朱棣軍也突襲不過來,突襲過江了,只要南京城堅守,天下各地軍隊勤王,朱棣軍甚至還可能吃大虧前途未知。然而又是內應開門放了朱棣進南京。

    最好的辦法就是避免任何正面衝突。首先,放出風聲“各位叔叔都是國之棟樑,我這個做侄子的就仰仗各位叔叔了”,麻痺目標;再以王子為質,召喚朱棣和其他藩王來南京開會(我又沒動任何人,有種你不來開會;開會抓人這一招自古至今屢試不爽),來了就直接一鍋端,屁事沒有。藩王都在中央被控制了,剩下的各藩屬裁併就是一紙詔書的事情。主要還是雙方集團政治、軍事素養起到了關鍵作用。建文帝君臣多數文弱書生(齊泰、黃子澄等),缺乏政治經驗,又缺乏統兵的武將;而朱棣常年同蒙古交戰,軍事作戰的經驗豐富,也有人可用(而且朱棣對自己狠啊,必須能成大事啊)。

    在兩邊對抗中犯的蠢就不必說了,就說最後一戰:燕軍繞過了京軍主力,打到南京城下,但是城裡仍然有二十萬軍隊,本來要守住京城不難,建文帝什麼都不用做,用原來的將領率軍守城即可,等支援的軍隊到了燕軍插翅難飛

    但是建文帝派了兩位人才守城:一位是他表哥李景隆,屢次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敗給燕王的超級人才;另一位是谷王朱穗,如果朱棣被幹掉的話估計過不久削藩的刀子就落到他頭上了。於是這兩位英傑就開門投降了......

  • 5 # 千水千山

    (朱元璋與馬皇后劇照)

    大明江山是馬皇后和朱元璋同甘共苦一起打下的,當年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起義軍,又在郭子興死後繼承了他的地位。

    而馬皇后是郭子興的養女,正因為朱元璋英明能幹,表現突出,在軍中展現了各方面的才能,所以郭子女把養女許配給朱元璋。

    在政治上,朱元璋雖然以鐵腕著稱,但有時也要聽馬皇后的建議。

    國家危難之時,馬皇后雖是一介女流,上不了戰場,但她發動後宮勤儉節約,把省下來的錢財用於支援前線,多少將士都感念馬皇后的恩德,她不愧為一國之母,堪稱典範。

    當年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留下一個太平盛世,怕他太過軟弱降服不了那些功臣,大開殺戒,是馬皇后明裡暗裡保護著這些人,救下了許多人的性命。

    朱元璋死前一再叮囑朱允炆萬萬不可急於撤藩,否則後患無窮,可朱允炆偏偏沒聽朱元璋的勸告,最後把朱棣逼上了造反的道路。

    朱棣雖然一直覬覦皇位,但也不敢冒然走上造反這條路,朱元璋不讓朱允炆撤藩就是怕他逼得藩王狗急跳牆,公開反抗。

    (朱允炆劇照)

    這些朱棣都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生怕有一天厄運會降臨到自己身上,與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為強,所以他打著“清軍側”的旗號,舉兵造反,將朱允炆推下皇位,自己登基,成為史上的明成祖。

    如果馬皇后在世的話,她雖然不會干預朝政,但朱允炆必然要顧及到爺爺朱元璋生前的遺囑,也會聽取奶奶的意見,必不會將自己送上絕路。

    (朱棣造反劇照)

    兩個實力不在同一水平的人,輸贏早已註定,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原因的促成,朱棣雖走了一步險棋,最終還是人生的贏家。只是不知朱元璋在地下有知會作何感想,他花盡心思要保護的人敗在他的無能和不聽話,他一人想要避開的鋒芒還是刺傷了他最愛的孫子。可是朱棣的功績有目共睹,有這樣的兒子朱元璋就算再生氣,也該欣慰的吧。(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 6 # 羊妹嘮史

    我認為:就算馬皇后還活著,朱棣肯定還是敢造反的,只是造反的結果必敗無疑!

    朱棣之所以敢造反,是有三方面原因的。

    1、馬皇后並非朱棣的親生母親。朱棣和周王的生母是蒙古人碽氏,就連太子朱標的生母都是李淑妃,所以馬皇后對他只有撫養權,而且到1402年的時候,馬皇后已經71歲了,所以朱棣不需要對馬皇后有太多顧忌。

    2、朱棣對自己的能力審判合格:他在北邊領兵打仗多年,經驗豐富,再加上他本身足智多謀,身邊能臣干將很多,特別是謀臣姚廣孝滴水不漏的謀劃增強了他的信心。

    3、朱允炆的削藩舉動加重了朱棣的不安。朱允炆即位開始,便謀劃著削藩,卻沒有行之有效的削藩方案,激怒了眾藩王。最先被開刀的藩王是朱棣的同胞兄弟周王,朱允炆將他貶為庶人。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是殺雞給猴看,當時朱棣是藩王之首,能力最強。朱棣自知自己的處境艱難,與其等著被宰殺,不如放手一搏。

    所以綜上所述,朱棣造反勢在必行。

    而造反結果必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馬皇后威望高、凝聚力強:馬皇后是朱元璋的原配妻子,與朱元璋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朱元璋還在打天下的時候,她就毫無怨言的追隨奔波,並且經常為朱元璋出謀劃策,代替朱元璋慰勞軍士安撫家屬,深得朱元璋的讚許和將士們的尊重。

    二:馬皇后還活著,必定會盡力阻止朱元璋的大屠殺:馬皇后一生無子並且死的早,她去世時是1382年,年僅51歲。她死後,朱元璋興起了郭桓案、藍玉案等,殺死了一大批功臣宿將。特別是藍玉案,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藉著藍玉謀反的罪名枉殺了很多武將,後來造成朱允炆無人可用的囧面。如果馬皇后活著,我想她必定能說服朱元璋不大量的枉殺無辜,就像胡惟庸案發生的時候,朱元璋堅決要處死儒學大師宋濂,馬皇后極力從中說情,最後朱元璋決定網開一面。晚年的朱元璋性格執拗,做事獨斷專行,聽不進臣下任何的勸諫,也沒有人敢進諫,如果馬皇后還在,估計只有她敢對朱元璋“直諫”。試想一下:本來要被處死的人,被馬皇后說情留下了一條生命,後來馬皇后有所請求,那曾經被救的人必定以死為報!

    所以馬皇后威望高,凝聚力強,為人寬厚,很多臣子們都受過她的好處,大家都願意追隨她,更重要的是如果馬皇后還活著,建文朝必定不會出現“無將可用的囧面”,加上本身的天道人理、人心向背問題,朱棣造反的結果是必敗無疑。

  • 7 # 歷史淘沙

    既然假設在馬皇后活著的時候,朱棣是否敢起兵造反,那麼我們就首先要找到朱棣起兵造反的原因和馬皇后之間的關係。

    正史中記載,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嫡子,但不是嫡長子,因此在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做太子的時候,朱棣是沒有希望做皇帝的。早年的朱棣配合大將軍藍玉,在今天北京的周邊共同打擊蒙元殘餘勢力,表現出了很高的軍事才能。

    無奈天公不作美,朱標在巡查陝西回到南京之後,就一病不起,不久之後就駕鶴西去了,‘比還,獻陝西地圖,遂病。病中上言經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慟哭。’此時,朱元璋面臨重新選擇繼承人的問題,在朱元璋的在世的眾兒子當中,作為嫡子的朱棣應該是首選,在孫子輩中自然是朱標的次子朱允炆是首選。

    在這兩個繼承人之間,不知道是因為朱允炆整天就生活在眼前,還是因為朱棣和朱元璋一樣殺氣太重,反正朱元璋最終選了嫡孫朱允炆作為繼承人。朱棣那?在聽到哥哥朱標去世之後,心情自然是沉痛,因為太子朱標曾在朱元璋面前為朱棣求情,才讓朱棣免於處罰,‘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但是悲傷之後,朱棣馬上想到的是按照順位繼承的原則,自己變成了太子的最佳人選,因此又是一陣欣喜若狂。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作為太孫的朱允炆即位。年輕的朱允炆即位之後,在治國方面嚴重缺乏經驗,因此特別依賴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在建文帝最開始執政的時候,在三位大臣的輔佐之下,朝廷的氣象煥然一新,洪武朝人人自危的緊張氣氛也一掃而空。

    詔告天下,舉遺賢。賜民高年米肉絮帛,鰥寡孤獨廢疾者官為牧養。重農桑,興學校,考察官吏,振罹災貧民,旌節孝,瘞暴骨,蠲荒田租。—《明史·本紀第四》

    但是,隨著太平日子久了,三位輔政大臣開始商量著削藩的計劃。缺乏鬥爭經驗的朱允炆又怎會不聽從那,因此在三位大儒的提議之下,朱允炆除了打造‘理想國’之外,就把經歷放在了削藩一事上。

    儘管在削藩一事上,有歷朝歷代的經驗總結,但是建文一朝的削藩政策卻依然是簡單粗暴,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有數位王爺罷黜。比如第一個被廢的周王朱橚(sù),在其次子朱有爋(xùn)舉報其父謀反之後,建文帝直接派李景隆突襲周王朱橚的宮殿,將朱橚抓住。

    帝使李景隆備邊,道出汴,猝圍王宮,執橚,竄蒙化,諸子並別徙。——《明史·列傳第四》

    先不管周王朱橚是否有謀反之心,建文帝首先拿他下手的原因是害怕周王支援燕王朱棣,因為這二人是同母的兄弟。朱棣登基之後,恢復了周王這一支脈的爵位,周王朱橚次子朱有爋故技重施告發長兄朱有燉謀反,最後被英明睿智的宣宗皇帝識破,朱有爋被廢為庶人。

    在五位手握實權的王爺陸續倒臺之後,朱棣內心惶惶不可終日,因為在所有的王爺之中,燕王朱棣是實力最強的一個。建文帝朱允炆這是在殺雞儆猴,或許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己。燕王朱棣在裝瘋賣傻兩年之後,公元1399年6月,建文帝終於鬆口送朱棣的三個兒子回北平。再無後顧之憂的朱棣,為了不坐以待斃,在同年8月開始以消滅朝廷的貪腐官員為名,起兵攻擊北平周邊的府縣,以試探朱允炆的態度,就此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序幕。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燕王朱棣曾有兩次想舉兵的衝動:一次是朱元璋改立朱允炆為繼承人的時候,另一次是朱允炆推行削藩的時候。這兩次事件發生的時候,馬皇后都已經過世,如果馬皇后還在世的話,結果會是怎樣那?

    朱元璋改立朱允炆的時候,雖然馬皇后已死,但是朱棣是不可能起兵的。這個時候都不用考慮馬皇后,朱棣即使再想做皇位,有朱元璋在世朱棣也只能忍著,否則會死的很難堪。

    而且史書記載,馬皇后對待諸皇子素來仁慈,‘妃嬪宮人被寵有子者,厚待之‘。當建文帝在粗暴的推行削藩政策的時候,馬皇后肯定不會不管不問,任由建文帝殘害自己的孩子們。比如湘王朱柏,肯定會跟馬皇后解釋,從而不會發生自焚以明志的事情。如此以來,諸藩王就不會跟朝廷離心離德了,精明的朱棣自然就沒有造反的勇氣了。

    馬皇后從朱元璋未發跡之前,就一直相伴左右,在朝中素有威名。如果馬皇后在世,以她的經驗,首先就不會同意建文帝簡單粗暴的削藩政策;以她的威望,朱棣斷然沒有起兵的勇氣。

  • 8 # 藍風破曉

    熟知明史的人都知道,馬皇后比朱元璋早死了十多年,比兒子朱標早死了十年左右,屬於朱元璋家最早走的。

    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看情況。

    如果馬皇后還活著,在朱棣造反的時候,已經67歲了,如果保養得當,身體應該還能說得過去。

    此時,朱棣等小輩對馬皇后的尊敬那一定是有的,而馬皇后對孫子建文帝的支援度也是沒問題的。

    但是,如果建文帝繼續削藩,那朱棣還是會反,原因無它,因為建文帝觸動到了朱棣最重要的利益。

    縱觀馬皇后的一生,她是個賢惠識大體的賢內助,但基本不干涉政治。

    當朱元璋去世一年後,建文帝就開始削藩了,馬皇后因為長期依賴夫君,在朝廷的掌控力和影響力還是有限,如此情況下,朱棣對馬皇后的顧慮就會減少,不像自己的老爹朱元璋,能收拾無數豪傑,朱棣是不敢造次的。

    因此,朱棣造反,無所謂馬皇后是不是存在,關鍵是要看建文帝朱允炆削不削藩,只要削藩,朱棣必定造反。

    靖難之役前,建文帝強力削藩,引起了諸王不滿,朱棣起身造了反,並且造反成功了。

    如果靖難前,馬皇后還活著,建文帝大概率削不了藩。

    馬皇后歷來維護後輩們的既得利益,也對兒子的師長們非常注重。曾經,朱元璋收拾李文忠,就被馬皇后勸住了;朱元璋收拾太子老師宋濂時,也被馬皇后勸住了。

    總之,馬皇后非常善良,最不願意看到兄弟反目,也不願看到叔侄相殘,所以會大概率勸阻住建文帝削藩。

    如果建文帝不削藩,朱棣造反的概率就會低到很多。

    綜合來說,馬皇后如果在靖難之役還在,如果能勸阻住建文帝不削藩,那麼朱棣很難造反。如果馬皇后不能勸住孫子,那麼朱棣會繼續造反。

    所以說,馬皇后在不在,並不是朱棣造反的理由,而建文帝削藩,才是朱棣造反的真實原因。

  • 9 # 元二使安西

    靖難之役,馬皇后即使活著,也不能影響孫子與兒子間的爭鬥。

    一、馬皇后對大明政局有影響,但前提是不與朱元璋的政見相悖

    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馬皇后是一代賢后,有過多次成功勸諫朱元璋的記載,比如太子朱標的老師宋濂,因為孫子捲入胡維庸事件,宋濂被牽連,一併入獄。

    此時,宋濂早已退休,臨走前朱元璋還送他一副錦緞,說是再過32年,做件百歲衣。結果沒等幾年,宋濂就倒黴了,是被錦衣衛從金華老家抓到京城的,眼瞅著就活不了。

    此時,馬皇后出面求情,以情理打動朱元璋:宋濂早已退休,孫子做什麼事,他又哪裡知道?再說,他還是太子老師,就是民間普通老百姓,也懂得尊敬老師呢,何況皇家?

    朱元璋最後採納了馬皇后的意見,赦免了宋濂死罪,改判發配,不過,還沒有發配地,宋濂就又驚又怕死在路上了。

    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馬皇后對朱元璋的影響,只侷限於小事,無關大局。她不會去勸朱元璋放過胡維庸、放過宋濂的孫子,因為那是朱元璋的心頭大患。

    即使免了宋濂死罪,也只是表面文章,對實質結果沒影響,充其量,成全了馬皇后的賢名和太子的仁慈。

    所以,在大局上,馬皇后影響不了朱元璋。

    二、馬皇后同樣影響不了朱允文,削藩是必然選擇

    影響不了丈夫,馬皇后同樣影響不了孫子朱允文。明初,朱元璋給所有的兒子分了封地,不少藩王還是領兵在外的將領。

    這在明初無可厚非,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朱元璋並不糊塗,只有靠親兒子,他才敢放心。朱元璋的兒子們也很不錯,至少燕王、寧王是懂得領兵的,打起仗來不遜色於老將,這也是燕王后來能夠造反成功的重要憑藉。

    朱元璋分封諸子的本意,是讓他們一同保衛皇權,這一想法也非常符合封建時代普通人的想法:老子打下偌大的家產,必然是要給兒子們平分的。

    因此,朱元璋除了皇位留給了長子朱標,其他的財寶、土地,毫不吝嗇地分給其他兒子,以免他們受委屈。

    如果朱標能順利繼位,當然問題不大,畢竟有長兄威嚴,可問題在於,朱標早死了,留下個半大小子,被立為皇太孫。

    一邊是戰功赫赫的叔叔,一邊是各方面表現不突出的侄子,憑誰都能想到,家產爭奪大戰即將開始。

    朱允文手下還是有一套班底的,文臣武將,好好利用,未必不能壓制住叔叔們。但這人長於宮廷,沒經歷過戰亂,不懂得世態炎涼,僅憑讀過的幾本史書,就開始妄想談笑間灰飛煙滅。

    這怎麼可能?

    朱允文一方面先下手為強、手段狠辣(逼得幾個叔叔自殺自焚),另一方面又行事畏縮,顧慮自己的名聲,硬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朱允文的心思暴露太早,藩王們明白已經沒有妥協的餘地,這侄子是不會放過大家的。

    既然都是個死,不如造反算了。當然,即使如此,敢造反的藩王還是很少,因為歷史上就沒一個造反的藩王成功的,除了朱棣。

    朱棣也不太想反,但他是兄弟們當中實力最強、也是朱允文最大的競爭對手,別人也許還能活,他是肯定活不了的。

    那就只有反了。

    三、馬皇后也影響不了朱棣,更保全不了兒孫

    如果朱棣存心要反,馬皇后能勸服他,在兒子、孫子之間做調和嗎?

    恐怕也不行。

    馬皇后與朱棣、朱標等人,關係都不算親近,她並非幾位皇子的親生母親,也正因如此,她沒有私心,對朱元璋的兒子們能夠一視同仁。

    一視同仁的意思,就是我看著,你們別鬧太過分就行。實在鬧得太過分了,看大局來定。

    無論是朱棣,還是朱標、或是朱允文當皇帝,對馬皇后而言,只要不危及大明江山,都可以。

    如果以政績和當時的形勢而言,朱棣比朱允文做得更好,也更適合皇帝這個位置。

    不摻雜私人感情,只考慮政治利益,如果馬皇后還活著,靖難之時,她大概也會兩不相幫,朱棣仍然會反。

  • 10 # 宋安之

    那麼更接近現實的場面不在於朱棣敢不敢造反,而在於朱棣有沒有合理的理由造反。

    因為按照馬皇后的性格,根本不會允許建文帝朱允炆如同廢藩一般的削藩。

    我們來看看朱允炆的削藩成績,短短几個月連削五王,其中湘王朱柏被逼的是自焚而死,剩下的周王等四王都是被廢為庶人,然後被徒遷偏遠之地或者禁錮起來。

    雖然這其中五王並非馬皇后親生,也就是周王的生母有爭議,有可能是馬皇后有可能是碽妃。在這裡就暫時算為與其他王爺一般並非馬皇后親生,但這些藩王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嗣,馬皇后絕對不可能放任建文帝朱允炆這般削藩的。

    畢竟馬皇后是開國皇后,朱元璋清洗功臣的時候也保全了不少人,還是頗有聲望的,她這個祖母反對建文帝朱允炆肯定是有效的。更何況她是反對孫子朱允炆迫害自己名義上的那些兒子,是師出有名,所以根本不會出現建文帝朱允炆那般激烈的削藩情況。

    本來建文帝朱允炆這樣心狠手辣的對叔叔,其他沒有被削的實權藩王還有一些大臣肯定不滿意,朱棣一起靖難,這些人肯定是默默地的支援朱棣,最起碼不會在朱棣背後捅刀子,這可以視為朱棣巨大的政治優勢。

    但如果馬皇后在世的話,阻止建文帝朱允炆那般削藩的話,那麼朱棣就沒有這種政治優勢了,自然是勢單力薄。

    而這個推理才是符合如果馬皇后活到靖難時期的接近現實的推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人的生命是無價的”,人的生命要比動物的高貴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