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邋遢小豬
-
2 # 仁己及人
這句話是對的,一個民族最終能否在世界上發揚光大,最終是看文化,尤其是是否是良善文化。
什麼是良善文化?仁義禮智信,忠孝等類似文化。不善良的地方哪怕科技,軍事或者經濟發達一時,最終也會淹沒在歷史的塵埃裡。
這個世界上曾有很多帝國,蒙古,匈奴,第三帝國,等等。但是最終全都灰飛煙滅。一個典型的特點是,蒙古國的佔區最後全都在反蒙古,匈奴國的殖民地最後全都在反匈奴。而且都拋棄了原來的那一套,並不像英法殖民地那樣還千方百計保留一些宗主國的文化,加強和宗主國宗主國的聯絡,這就是文化向心力。良善文化發達的地方經濟一定會發達,然後發展出很多上層建築,這樣的“帝國”是不會滅的
儒家就是這樣一種文化,孝敬仁愛,禮儀廉恥,詩詞歌賦,活脫脫的禮儀之邦,所以能對周邊產生巨大文化向心力,當然後來的基督教也是,講仁慈講禮義。帶有這些基因的貴族階層在全球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經濟本質也是依附良善文化的,然後是科技。你說有些地方地理位置極好,攔路搶劫發達一時,為何後來要不衰敗,要不一定要重拾良善文化?因為文化是一切生產力基礎,過去未來現在都是
-
3 # 爍星星星
文化決定命運,遊牧文化無法包容中華文化,所以最終被中華文化所同化,中華文化可以包容西方文化,但是西方文化無法包容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弱小的時候無法被征服,最主要是不斷學習,不斷改變,不斷吸收新的文化,新的性格,同一種文化,西方文化當中,美國獲勝,美國第一,美國文化和俄羅斯文化相爭,美國獲勝,但是俄羅斯文化依然可以自保,日本學習美中文化,但是不是文化的發源地,依然不能戰勝美國文化和中華文化,但是也可以自保,伊斯蘭文化,可以興起,但是科技,經濟,不夠強勢,伊斯蘭主要主要依靠宗教傳播,無法成為世界中心,幾種文化互相壓制,互相制約,一種衰落,另一種就開始擴張,印第安文化很快衰落了,伊拉克挑戰美國權威也被美國消滅,文化之爭,相信什麼,就過什麼樣的生活,印度文化的本質是宗教慈悲,所以軍事不太行,基督教裡邊本來就有戰爭,所以武力很強,印度被殖民那麼多年,依然信奉印度教,說明有些東西是根深蒂固的。非洲從來就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化,所以必需依靠西方,非洲人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所以經常發小脾氣。
-
4 # 應用國學改變命運
是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乃至明朝時代的輝煌都是依靠民族文化實現的。走到今天,民族文化已經沒落了,就剩下那些枯燥乏味的語言包裝。
回覆列表
贊同,舉個例子:
1868年,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差不多同一時間,中國也展開了洋務運動。
不同的是,日本認識到西方的堅船利炮只是其強大實力的表面,更核心更深層的,是在啟蒙思想之下所建立的社會體制。日本從來都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學習的民族。從明治天皇起,日本開始變法圖強,改國家為君主立憲制,訂立憲法,依法治國,建立議會和內閣,從政體到文化,從衣飾到飲食,皆以西方為師。
而中國呢?李鴻章的奏摺代表了當時絕大多數華人的觀點:“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所以,中國的洋務運動止於鐵路、電報、鍊鋼等皮毛。當年日本外相森有禮與中國的李鴻章李中堂的一番對話,可見中日在對待西學上的巨大分歧。終於,歷史緩緩地行至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甲午海戰爆發。由於慈禧長期挪用北洋水師經費,旗艦定遠號已六年未維護保養,所開第一炮即炸膛,震毀艦橋,整個北洋水師失去指揮系統。日海軍旗艦吉野號突入北洋水師陣型之中,憑藉22節的航速和68門西洋新式速射炮,接連擊沉北洋主力軍艦定遠號、致遠號,在兩軍甫一交火之際就奠定了勝局。
那麼日本這艘吉野號是怎麼來的呢?
這原是北洋水師向英國訂購的軍艦!因慈禧太后過生日缺錢,清國在軍艦都已經基本建成了的時候,放棄定金,撕毀了合同,英國船商轉而向日本兜售此艦。
各位先莫痛心疾首,日本當時比大清窮多了,一時間拿不出這麼多錢來。怎麼辦?天皇首先帶頭,捐出內帑30萬,皇后捐出了所有首飾。公卿大臣們不甘人後,紛紛認捐1-3年的俸祿。還是不夠,怎麼辦?日本政府發行了特別公債。老百姓一聽說是為了買軍艦,奔走相告,傾囊而出搶購公債,更有甚者,寧可賣房賣地也要認購公債。特別公債發行當月即告售罄。於是,日本集全國每一個人之力,終於購下了當時亞洲最為先進的軍艦,日本海軍旗艦吉野號。
啟蒙思想之進步,不在於它多麼適應資本主義工業化,不在於它多麼體現人類思想的解放,而在於,它能激勵人民視自己為國家之主人。而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在於軍事,不在於經濟,不在於文化,而在於它是否獲得了民心。
甲午海戰之勝負,遠在1875年,李鴻章與森有禮見面時,就已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