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為《秦風》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詩,這裡表現的是一個尋求友誼(或者愛情)過程中最終失望的心理活動,深情抒發了尋求伊人而不得的誠摯感情,形象地描繪了此時此地的悽愴處境。
《蒹葭》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詩。詩中寫在一個深秋的清晨,秋露給霜,蘆荻揚花,詩人來到迂曲的河岸上,尋找他(她)眷戀的情人。他(她)佇立河畔,面對蕭索悽清、露華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發出了與“所謂伊人”已遠隔的浩嘆。接著詩人逆流而上去尋找,道路是那樣的崎嶇而遙遠;順流而下去尋找,她(他)又彷彿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遠,忽隱忽視。但他(她)含情脈脈地痴想著,直到太陽昇起,把秋露曬乾。至此,一個為尋找意中人而執著不捨的青年人形象,已經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全詩感情真摯熱烈,寫得哀婉清麗,情調纏綿,既有對意中人深情的尋訪,又有未遇的惆悵。一再“溯洄”、“溯游”,幾度尋蹤求索,不避險阻,可謂情真意切。詩歌採用反覆疊唱的章法,更顯得韻味綿長,而開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描繪了一幅悽清蕭颯、露凝霜結的晚秋圖,更抒發了詩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結的心緒。
《蒹葭》這首詩的每章開頭的前兩句都是寫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悽悽,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展現了秋天的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霜露的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熱戀者感到分外的淒涼,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戀人,於是他去尋找“在水一方”的戀人。因此這每章開頭的前兩句是“興”,從而引起正文。
《君子于役》為《王風》的著名詩篇。它是中國最早的一首思夫詩。這是一首妻子懷念久投不歸的丈夫的抒情詩。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為一體,詩中有畫,富於田園生活氣息。
第一章頭三句開門見山地點出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外服徭役已經很久了,不知何時才能回家,主人公思念丈夫之情油然而生,情思泉湧。“雞棲於塒”三句,轉入寫眼前生活實景,借景抒情。她看到夕陽西下時,禽畜紛紛歸家,上窩的上窩,入圈的入圈,各歸其所,悠然安憩,聯想起萬物皆定時有所歸,只有自己的丈夫長期在外,徭役無期,歸期難卜,因而“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牽掛而柔腸寸斷呢?最後兩句照應開頭兩句,把主人公思夫之情用委婉的語氣表達出來。
第二章頭兩句進一步強調丈夫服役時間之長久和無盡期。“曷其有佸?”——何時才能團聚?無限的思念、無限的痛苦表現在這句深沉的發問中,並以家庭的溫暖反襯出丈夫長年隻身在外的孤苦與淒涼。再睹入暮時禽畜的各歸其所,進窩入圈,飽食安息,聯想到丈夫孤身在外,勞苦無依,深情地發出“苟無飢渴?”的疑問與關心。這帶有疑問與希望之句,內涵豐富,有對丈夫在外可能不得溫飽的擔憂,更有對丈夫能夠溫飽的希望。這句比上一章未句“如之何勿思?”更深刻、更委婉、更細膩,具體地表現出主人公對丈夫思念與關懷之情。
全詩用了4句“君子于役”反覆詠歎,每句領起一層,一層深似一層地表現了主人公思夫之情。運用眼前的生活景象聯想起在外服役的丈夫長期有家不得歸,令人無限思念與牽掛。感情真摯、細膩,讀來蕩氣迴腸。
詩中巧妙地運用對比和烘托的方法,創造了日暮黃昏的典型環境,同思婦孤寂、焦慮和深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象極鮮明感人。全詩沒有一個“怨”字,而句句寫的都是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繁重的兵役、徭役給千百家庭帶來的育苦。詩的內容單純質樸,體現了民歌的本色。
對詩歌的朦朧美的認識:
朦朧美在《蒹葭》中得到了最佳的體現,它以獨具特色之筆將我們帶到了充滿水鄉澤國情調的境界之中。讓我們在亦真亦幻的世界中流連忘返。那麼,究竟什麼是詩歌的朦朧美呢?其實朦朧美幾乎是所有藝術的審美形式之一,不論繪畫,書法,音樂,交往,都普遍存在著。畫家說: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哲學家說:距離產生美,書法家說,書貴氣韻神采,音樂家說,音樂貴在飄逸空靈,這些都是不同領域裡對朦朧美的提法。而在詩歌領域中,詩歌的朦朧美就在於渾涵委婉,就是淡化物件的缺點,盡情的透過自己的想象,去豐富審美物件內涵,去美化它,以加深對它的情感。很多時候,擁有朦朧美的詩歌是斷裂的、跳躍的。而且用了變形的手法。所以往往很含蓄,回味綿長,充滿了夢幻似的"朦朧美"。這不僅僅在《蒹葭》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獲取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在此以後,朦朧詩也以詩壇中獨特的一員,發揮其獨特的魅力。不論是晚唐的李商隱、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異軍突起的朦朧詩派,他們都用自己的詩歌詮釋了朦朧美的含義。
《蒹葭》為《秦風》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詩,這裡表現的是一個尋求友誼(或者愛情)過程中最終失望的心理活動,深情抒發了尋求伊人而不得的誠摯感情,形象地描繪了此時此地的悽愴處境。
《蒹葭》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詩。詩中寫在一個深秋的清晨,秋露給霜,蘆荻揚花,詩人來到迂曲的河岸上,尋找他(她)眷戀的情人。他(她)佇立河畔,面對蕭索悽清、露華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發出了與“所謂伊人”已遠隔的浩嘆。接著詩人逆流而上去尋找,道路是那樣的崎嶇而遙遠;順流而下去尋找,她(他)又彷彿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遠,忽隱忽視。但他(她)含情脈脈地痴想著,直到太陽昇起,把秋露曬乾。至此,一個為尋找意中人而執著不捨的青年人形象,已經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全詩感情真摯熱烈,寫得哀婉清麗,情調纏綿,既有對意中人深情的尋訪,又有未遇的惆悵。一再“溯洄”、“溯游”,幾度尋蹤求索,不避險阻,可謂情真意切。詩歌採用反覆疊唱的章法,更顯得韻味綿長,而開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描繪了一幅悽清蕭颯、露凝霜結的晚秋圖,更抒發了詩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結的心緒。
《蒹葭》這首詩的每章開頭的前兩句都是寫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悽悽,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展現了秋天的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霜露的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熱戀者感到分外的淒涼,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戀人,於是他去尋找“在水一方”的戀人。因此這每章開頭的前兩句是“興”,從而引起正文。
《君子于役》為《王風》的著名詩篇。它是中國最早的一首思夫詩。這是一首妻子懷念久投不歸的丈夫的抒情詩。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為一體,詩中有畫,富於田園生活氣息。
第一章頭三句開門見山地點出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外服徭役已經很久了,不知何時才能回家,主人公思念丈夫之情油然而生,情思泉湧。“雞棲於塒”三句,轉入寫眼前生活實景,借景抒情。她看到夕陽西下時,禽畜紛紛歸家,上窩的上窩,入圈的入圈,各歸其所,悠然安憩,聯想起萬物皆定時有所歸,只有自己的丈夫長期在外,徭役無期,歸期難卜,因而“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牽掛而柔腸寸斷呢?最後兩句照應開頭兩句,把主人公思夫之情用委婉的語氣表達出來。
第二章頭兩句進一步強調丈夫服役時間之長久和無盡期。“曷其有佸?”——何時才能團聚?無限的思念、無限的痛苦表現在這句深沉的發問中,並以家庭的溫暖反襯出丈夫長年隻身在外的孤苦與淒涼。再睹入暮時禽畜的各歸其所,進窩入圈,飽食安息,聯想到丈夫孤身在外,勞苦無依,深情地發出“苟無飢渴?”的疑問與關心。這帶有疑問與希望之句,內涵豐富,有對丈夫在外可能不得溫飽的擔憂,更有對丈夫能夠溫飽的希望。這句比上一章未句“如之何勿思?”更深刻、更委婉、更細膩,具體地表現出主人公對丈夫思念與關懷之情。
全詩用了4句“君子于役”反覆詠歎,每句領起一層,一層深似一層地表現了主人公思夫之情。運用眼前的生活景象聯想起在外服役的丈夫長期有家不得歸,令人無限思念與牽掛。感情真摯、細膩,讀來蕩氣迴腸。
詩中巧妙地運用對比和烘托的方法,創造了日暮黃昏的典型環境,同思婦孤寂、焦慮和深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象極鮮明感人。全詩沒有一個“怨”字,而句句寫的都是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繁重的兵役、徭役給千百家庭帶來的育苦。詩的內容單純質樸,體現了民歌的本色。
對詩歌的朦朧美的認識:
朦朧美在《蒹葭》中得到了最佳的體現,它以獨具特色之筆將我們帶到了充滿水鄉澤國情調的境界之中。讓我們在亦真亦幻的世界中流連忘返。那麼,究竟什麼是詩歌的朦朧美呢?其實朦朧美幾乎是所有藝術的審美形式之一,不論繪畫,書法,音樂,交往,都普遍存在著。畫家說: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哲學家說:距離產生美,書法家說,書貴氣韻神采,音樂家說,音樂貴在飄逸空靈,這些都是不同領域裡對朦朧美的提法。而在詩歌領域中,詩歌的朦朧美就在於渾涵委婉,就是淡化物件的缺點,盡情的透過自己的想象,去豐富審美物件內涵,去美化它,以加深對它的情感。很多時候,擁有朦朧美的詩歌是斷裂的、跳躍的。而且用了變形的手法。所以往往很含蓄,回味綿長,充滿了夢幻似的"朦朧美"。這不僅僅在《蒹葭》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獲取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在此以後,朦朧詩也以詩壇中獨特的一員,發揮其獨特的魅力。不論是晚唐的李商隱、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異軍突起的朦朧詩派,他們都用自己的詩歌詮釋了朦朧美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