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善於審時度勢,收買人心,巧於應變。他勝不驕,敗不餒,具有很強的韌性精神。然而,我們認為最主要的決定因素,還是在於劉邦有一套駕馭將帥謀臣的用人之術。
高起、王陵認為,劉邦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就在於他能夠用功名利祿和物質刺激的辦法來吸引臣子替他賣命,從而奪取天下。比如大將鯨布在由楚投漢時,劉邦對他很不客氣,沒有以禮相見,結果鯨布懊惱得要命,悔恨得直想自殺,認為自己選錯了路。可等他到了劉邦為自己安排的住處,才驚訝的發現自己的飲食和物質待遇竟然和劉邦是一個樣的,於是大喜過望,從此心甘情願地為漢效力。這只是劉邦用人的一個方面,物質享受對於貪圖物慾的人來說,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他們唯利是圖。可對於張良之類的本身就出身貴族的廉政好禮之士而言,就並非是靈丹妙藥了。因為他們不慕名利。然而,這樣才華出眾的人,也對劉邦忠誠不貳了,盡心盡力,甘願為劉邦所驅使,這依靠的就主要是劉邦知人善用的馭臣術了。
劉邦的馭臣之術,首要的就是聯絡鄉情姻親,建立同鄉為主的骨幹隊伍。劉邦所信賴的心腹,主要是他從沛縣起事時就一直追隨在他左右的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審食其和王陵等人,以及呂雉的兄弟子侄們。這些人到處宣揚說劉邦是赤帝之子,他斬白蛇起事是天意,再加上呂雉放言,說劉邦居住的地方常有云氣繚繞,這深深地影響了沛縣地區的父老鄉親,所以蕭何等人都死心塌地地為劉邦所支使,赴湯蹈火也萬死不辭。比如,劉邦在征戰中,幾次將自己的親生孩子都扔下不管,卻被從劉邦起事之日起就一直為他駕車的夏侯嬰冒死救下了。又比如樊噲,在鴻門宴中,千鈞一髮之際,怒斥項羽,保護劉邦從虎口逃脫,也表現了自己捨生忘死,力保劉邦的精神。這些人,是劉邦的左膀右臂,是劉邦最為倚仗的得力助手,他們也是漢朝的開國元勳,是建立和鞏固劉氏漢室江山的中堅力量。
劉邦馭臣之術的第二點,就是善於揚長避短,各盡其能。劉邦登基後,就論功行賞。然而群臣爭功,一年多的時間仍不能決定。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封他為侯,可武將們紛紛認為自己是最大的功臣,為劉邦披堅執銳,出生入死,卻不如蕭何這種只會動嘴皮子的人的功勞大,他們認為蕭何只是文人,未上過戰場,只會舞文弄墨,沒有汗馬功勞,很不服氣。此時,劉邦比喻說,打獵時追殺走獸的是獵狗,可發現走獸行跡,指示走獸之處的卻是獵人。現今的各位武將,都是隻會追殺走獸,所以是獵狗的功勞;而蕭何,是發號施令,善於發現敵情的獵人的功勞。群臣聽了劉邦這樣的話,就不再爭論了。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對待智謀之士,和對待赳赳武夫,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他尊重真正有才能有實學的人,比如他封韓信為大將軍,並且封其為齊王。對待張良,用對待軍師的禮儀,言聽計從。劉邦任用陳平時,不為讒言所動。因為這些人所建立的,正是萬世不朽的功勞。而對於行伍出身的功臣武將們,劉邦則盡最大可能滿足他們的物質利益需求,使他們甘願為自己效匹夫之勇,因為這些武將們,攻城略地,馳聘殺場,只不過是一時之事罷了。
劉邦馭臣之術的第三點,就是他自己總攬全域性,善於佈局,用人不疑。比如有一次,劉邦和大將軍韓信評論諸將們的能力。劉邦詢問韓信,自己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不過十萬,而認為自己帶兵的能力是多多益善。劉邦心中妒恨地說,既然你帶兵多多益善,你又為什麼被我擒拿住的原因。再說,陛下靠的是君權天授,不是人力所能及也。“君權天授”當然是迷信的說法,是吹捧之詞,可劉邦善於駕馭將帥,自己可以獨攬大權,分散小權,他用人不疑,能得到將士們拼死拼活的賣命卻是事實。
在楚漢對峙階段時,韓信擁兵數十萬,舉足輕重,可以說,他的向背決定著劉邦和項羽之間的勝負形勢。當項羽派人去說服韓信背漢連楚,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時,韓信拒絕了,他說:“當初我投靠項王的時候,項王不過讓我做了一個郎中的小官,位卑言輕,我的計策項王從來沒有聽從過;所以,後來我離開了楚國,投入了漢王的軍中。而漢王授給我上將軍印,把數萬軍隊都交給我指揮,還解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給我,把自己面前的食物拿給我吃,又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漢王那麼相信我,我要是背叛他,就是不義的,我就是死也不能這麼做。”從韓信的這些話中,我們很能看出劉邦取韓信於人,從善如流、知人善用的特點。
劉邦的知人善用,還可以從他的臨終遺言中窺探。他在臨終遺言中說曹參、王陵、陳平和周勃是理想的治華人選,這也展示了他具有帝王的胸襟和駕馭臣子的才能,這確實比項羽高明很多。所以,劉邦能戰勝眾多的敵人,最終奪得了天下。
劉邦善於審時度勢,收買人心,巧於應變。他勝不驕,敗不餒,具有很強的韌性精神。然而,我們認為最主要的決定因素,還是在於劉邦有一套駕馭將帥謀臣的用人之術。
高起、王陵認為,劉邦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就在於他能夠用功名利祿和物質刺激的辦法來吸引臣子替他賣命,從而奪取天下。比如大將鯨布在由楚投漢時,劉邦對他很不客氣,沒有以禮相見,結果鯨布懊惱得要命,悔恨得直想自殺,認為自己選錯了路。可等他到了劉邦為自己安排的住處,才驚訝的發現自己的飲食和物質待遇竟然和劉邦是一個樣的,於是大喜過望,從此心甘情願地為漢效力。這只是劉邦用人的一個方面,物質享受對於貪圖物慾的人來說,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他們唯利是圖。可對於張良之類的本身就出身貴族的廉政好禮之士而言,就並非是靈丹妙藥了。因為他們不慕名利。然而,這樣才華出眾的人,也對劉邦忠誠不貳了,盡心盡力,甘願為劉邦所驅使,這依靠的就主要是劉邦知人善用的馭臣術了。
劉邦的馭臣之術,首要的就是聯絡鄉情姻親,建立同鄉為主的骨幹隊伍。劉邦所信賴的心腹,主要是他從沛縣起事時就一直追隨在他左右的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審食其和王陵等人,以及呂雉的兄弟子侄們。這些人到處宣揚說劉邦是赤帝之子,他斬白蛇起事是天意,再加上呂雉放言,說劉邦居住的地方常有云氣繚繞,這深深地影響了沛縣地區的父老鄉親,所以蕭何等人都死心塌地地為劉邦所支使,赴湯蹈火也萬死不辭。比如,劉邦在征戰中,幾次將自己的親生孩子都扔下不管,卻被從劉邦起事之日起就一直為他駕車的夏侯嬰冒死救下了。又比如樊噲,在鴻門宴中,千鈞一髮之際,怒斥項羽,保護劉邦從虎口逃脫,也表現了自己捨生忘死,力保劉邦的精神。這些人,是劉邦的左膀右臂,是劉邦最為倚仗的得力助手,他們也是漢朝的開國元勳,是建立和鞏固劉氏漢室江山的中堅力量。
劉邦馭臣之術的第二點,就是善於揚長避短,各盡其能。劉邦登基後,就論功行賞。然而群臣爭功,一年多的時間仍不能決定。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封他為侯,可武將們紛紛認為自己是最大的功臣,為劉邦披堅執銳,出生入死,卻不如蕭何這種只會動嘴皮子的人的功勞大,他們認為蕭何只是文人,未上過戰場,只會舞文弄墨,沒有汗馬功勞,很不服氣。此時,劉邦比喻說,打獵時追殺走獸的是獵狗,可發現走獸行跡,指示走獸之處的卻是獵人。現今的各位武將,都是隻會追殺走獸,所以是獵狗的功勞;而蕭何,是發號施令,善於發現敵情的獵人的功勞。群臣聽了劉邦這樣的話,就不再爭論了。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對待智謀之士,和對待赳赳武夫,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他尊重真正有才能有實學的人,比如他封韓信為大將軍,並且封其為齊王。對待張良,用對待軍師的禮儀,言聽計從。劉邦任用陳平時,不為讒言所動。因為這些人所建立的,正是萬世不朽的功勞。而對於行伍出身的功臣武將們,劉邦則盡最大可能滿足他們的物質利益需求,使他們甘願為自己效匹夫之勇,因為這些武將們,攻城略地,馳聘殺場,只不過是一時之事罷了。
劉邦馭臣之術的第三點,就是他自己總攬全域性,善於佈局,用人不疑。比如有一次,劉邦和大將軍韓信評論諸將們的能力。劉邦詢問韓信,自己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不過十萬,而認為自己帶兵的能力是多多益善。劉邦心中妒恨地說,既然你帶兵多多益善,你又為什麼被我擒拿住的原因。再說,陛下靠的是君權天授,不是人力所能及也。“君權天授”當然是迷信的說法,是吹捧之詞,可劉邦善於駕馭將帥,自己可以獨攬大權,分散小權,他用人不疑,能得到將士們拼死拼活的賣命卻是事實。
在楚漢對峙階段時,韓信擁兵數十萬,舉足輕重,可以說,他的向背決定著劉邦和項羽之間的勝負形勢。當項羽派人去說服韓信背漢連楚,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時,韓信拒絕了,他說:“當初我投靠項王的時候,項王不過讓我做了一個郎中的小官,位卑言輕,我的計策項王從來沒有聽從過;所以,後來我離開了楚國,投入了漢王的軍中。而漢王授給我上將軍印,把數萬軍隊都交給我指揮,還解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給我,把自己面前的食物拿給我吃,又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漢王那麼相信我,我要是背叛他,就是不義的,我就是死也不能這麼做。”從韓信的這些話中,我們很能看出劉邦取韓信於人,從善如流、知人善用的特點。
劉邦的知人善用,還可以從他的臨終遺言中窺探。他在臨終遺言中說曹參、王陵、陳平和周勃是理想的治華人選,這也展示了他具有帝王的胸襟和駕馭臣子的才能,這確實比項羽高明很多。所以,劉邦能戰勝眾多的敵人,最終奪得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