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熱點六點半
-
2 # 普乃廣
想問 南韓承擔了二戰戰爭賠償了嗎? 奧地利也是被德國吞併的 ,戰後 奧地利自願賠償一分不少 。 南京大屠殺 谷壽夫師團北韓聯隊 的惡行其變態殘忍程度 令日軍瞠目結舌 。 日本投降後 ,南韓 1萬多人 刨腹殉節,戰犯數量過萬。 難道南韓還有臉稱受害國? 三姓家奴對舊主 傷害變本加厲。
想問 南韓承擔了二戰戰爭賠償了嗎? 奧地利也是被德國吞併的 ,戰後 奧地利自願賠償一分不少 。 南京大屠殺 谷壽夫師團北韓聯隊 的惡行其變態殘忍程度 令日軍瞠目結舌 。 日本投降後 ,南韓 1萬多人 刨腹殉節,戰犯數量過萬。 難道南韓還有臉稱受害國? 三姓家奴對舊主 傷害變本加厲。
都沒說到點子上,我來補充一下吧。這個問題應該先從時代背景來看看吧。
時代背景當時無論是日本還是南韓,他們的產業都是從美國為主的歐美國家承接過來的。
產業承接這個產業承接鏈是這樣的:美國→日本→南韓、臺灣→中國大陸;現在延伸成這樣:中國大陸→東南亞、非洲。
時間線在時間上,日本和南韓比中國更早的承接了西方的產業轉移,所以他們更早完成了技術和財富的積累。當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的時候很多外資企業都是日資,和韓資,
這相當於是他們國內經濟的延伸。
資源分配日本和南韓的人口分別是1.2億和0.5億;而中國是13億,分別是他們的十倍和二十倍還多。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他們更加容易發展起來,因為他們人口基數少,就相當於他們是5個人分一塊蛋糕,這5個人都能吃飽並且還可以留點以後吃;而我們是50個人吃一塊蛋糕,這樣你怎麼分都吃不飽啊!所以,儘管我們發展了40年但還是發展中國家!因為轉移的產業資源有限,這有限的資源是不能滿足一個人口基數這麼龐大的國家的。所以改革開放的時候有一句口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意思就是讓有限的資源在一個劃定的區域內有效利用起來,所以剛開始也就重點發展了長三角和珠三角,並且長三角也只是狹義的上海,當上海發展起來後產業資源就從上海輻射到江浙一帶。
為什麼要這樣一步一步來呢?因為資源有限啊!就連廣東發展了30/40年了也就是重點發展以廣州和深圳為主的珠三角地區,廣東其他的地方如西部北部東部都沒有重點開發,為什麼?還是因為資源有限啊!從整個國家來看,目前發展的好的主要是東部一些沿海城市,中部和西部基本上依然處於未開發狀態,為什麼不去開發中西部呢?以前可以說沒有資金和技術,但現在應該有了啊?是的,但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市場都已經飽和了,你生產大批的產品出來都是沒有用的,因為沒有人買。
市場上的產品太多,完全可以供應消費需求。
品牌經濟那怎麼搞才能改善這種局面?甚至變成發達國家?很簡單,打造民族品牌企業,把國際品牌拼下去,當我們的中國產品牌都能成功的時候,大量使用中國產品牌的時候,外華人也都熱愛中國品牌的時候,那時我們完全能夠成為發達國家了。現在的問題就是我們國家的自主產品賣不出去,現在能賣出去的都是一些代工產品,相當於幫外國生產東西然後拿點小費,這種模式是利潤極低的,平均利潤大約是5%吧,這種模式也是被動的,是受制於人的,也是不可持續性的。不但沒有未來,而且風險會越來越高,所以我們只能透過產業經濟轉型,從打工者身份的局面變成老闆變成商人,只有秉持這種思維才能贏得未來。
儒家圈日本和南韓在戰爭後也是一貧如洗,但日本有技術和人才的積累,再加上有美國扶持,所以發展起來是必然的,但是要變成發達國家靠的不是野蠻生長,而是一種理性的理念,比如說品牌意識,但這個他們有,因為他們的工匠精神和精益生產就是品牌意識的一種體現。
至於南韓,起步很晚,並且沒有什麼技術和人才的積累,而且美國的扶持也是有限的,所以他們能發展起來應該是比較能折騰能拼,再加上在民俗文化上屬於儒家圈,比較具有實際性,務實,智慧。
其實亞洲四小龍都是儒家圈,這一點很能說明問題。
品牌時代日本和南韓在產業轉移的時候就已經建立起來了自己的民族品牌,比如日本的:豐田、本田、松下、索尼等等,知名的世界級品牌企業比較熟悉的大概就有十幾家。像南韓的話大概也有三五家吧,三星、現代、起亞等等。其實有一個規律,一個創新型國家要成為發達國家起碼需要這個國家每1000萬人的比例裡面就有一個世界級品牌,像南韓5000萬人口有5個世界級品牌是很合理的,而日本1.2億就需要10個以上的世界級品牌,像美國3億多人口,需要30個世界級品牌,其實美國的世界級品牌應該也差不多這個數吧!
上的世界級品牌,像美國3億多人口,需要30個世界級品牌,其實美國的世界級品牌應該也差不多這個數吧!國有世界級品牌的數量大概也就5個左右吧,比如華為、聯想、海爾還有小米。當然了,國家財富的來源並不能只靠工業的,還要靠第三產業,但工業是基礎,最起碼對中國來說是這樣的,要成為發達國家一定要重視製造業,並且需要重視產業的轉型,這是一個過程。一個國家的經濟的發展也需要一個過程。
風雨將至,戰爭正在爆發。它就是品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