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緒殺死父親安祿山,搶得皇帝寶座,卻只知縱酒享樂。唐軍乘機反攻,收復淪陷一年多的長安,繼而收復洛陽。此後安史之亂進入另一個階段,它的主角就是留守范陽的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他不願受安慶緒節制,率八萬軍隊向朝廷投降,出任范陽節度使。時隔半年,史思明反叛,與在鄴城(今河南安陽)的安慶緒遙相呼應。唐軍包圍鄴城,安慶緒以出讓皇位作為交換條件,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解鄴城之圍後,設計殺死安慶緒,留下兒子史朝義留守鄴城,自己引兵北還,在范陽自稱大燕皇帝,並且在半年以後再度攻陷洛陽。唐朝方面再度陷入被動局面。正在此時,叛軍內訌,史朝義殺死父親史思明。唐軍乘機收復洛陽,史朝義逃往范陽,遭到守軍拒絕,走投無路,自縊而死。
概述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亂”係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55~762年)結束,前後達七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節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起兵。天寶十五年佔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重點人物*安祿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貴族,因功受唐王朝賞封賜姓“安”;*安慶緒:安祿山之子。*史思明*史朝義:史思明之子。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陳玄禮郭子儀李光弼許遠張巡顏杲卿魯靈張介然安史之亂的經過(一)范陽叛變——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安祿山恐楊國忠對己不利,遂以討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叛變,安祿山一路南下,不足兩月,已攻陷洛陽,自立為燕帝,國號燕。(二)肅宗即位——安祿山破潼關,活捉守將哥舒翰,直入長安。玄宗倉惶入蜀,行至馬嵬驛,軍士譁變,楊貴妃被逼自縊,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三)祿山被殺——不久,安祿山被長子安慶緒所殺。郭子儀得回紇之助,收復長安和洛陽。(四)思明叛變——史思明降唐,受封為范陽節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將之消滅,究洩,史思明遂反叛。(五)思明稱帝——郭子儀、李光弼進擊安慶緒,包圍鄴郡,史思明帶兵援助安慶緒,合併其兵,回范陽,稱大燕皇帝。(六)平定亂事——史思明與李光弼相持年餘後被養子史朝義所殺。李光弼再借回紇兵,大破史朝義。史朝義部下田承嗣、李懷仙降唐,史朝義被殺,安史之亂遂告平定。根源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兼併,莫懼章程”,以至“黎甿失業,戶口雕零,忍棄枌榆,轉徙他土”。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楊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開,僭擬官掖。車馬僕御,照耀京邑,遞相誇尚。每構一堂,費千萬計”。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已,培植黨羽,“公卿不由其門而進,必被罪徙;附離者,雖小人且為引重”。繼他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軍閥哥舒翰與東北派軍閥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史稱安祿山於天寶十三載(754年)亂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將軍和中郎將。在他的收買下,當地少數民族竟把安祿山和史思明視為“二聖”。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安慶緒殺死父親安祿山,搶得皇帝寶座,卻只知縱酒享樂。唐軍乘機反攻,收復淪陷一年多的長安,繼而收復洛陽。此後安史之亂進入另一個階段,它的主角就是留守范陽的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他不願受安慶緒節制,率八萬軍隊向朝廷投降,出任范陽節度使。時隔半年,史思明反叛,與在鄴城(今河南安陽)的安慶緒遙相呼應。唐軍包圍鄴城,安慶緒以出讓皇位作為交換條件,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解鄴城之圍後,設計殺死安慶緒,留下兒子史朝義留守鄴城,自己引兵北還,在范陽自稱大燕皇帝,並且在半年以後再度攻陷洛陽。唐朝方面再度陷入被動局面。正在此時,叛軍內訌,史朝義殺死父親史思明。唐軍乘機收復洛陽,史朝義逃往范陽,遭到守軍拒絕,走投無路,自縊而死。
概述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亂”係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55~762年)結束,前後達七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節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起兵。天寶十五年佔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重點人物*安祿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貴族,因功受唐王朝賞封賜姓“安”;*安慶緒:安祿山之子。*史思明*史朝義:史思明之子。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陳玄禮郭子儀李光弼許遠張巡顏杲卿魯靈張介然安史之亂的經過(一)范陽叛變——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安祿山恐楊國忠對己不利,遂以討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叛變,安祿山一路南下,不足兩月,已攻陷洛陽,自立為燕帝,國號燕。(二)肅宗即位——安祿山破潼關,活捉守將哥舒翰,直入長安。玄宗倉惶入蜀,行至馬嵬驛,軍士譁變,楊貴妃被逼自縊,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三)祿山被殺——不久,安祿山被長子安慶緒所殺。郭子儀得回紇之助,收復長安和洛陽。(四)思明叛變——史思明降唐,受封為范陽節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將之消滅,究洩,史思明遂反叛。(五)思明稱帝——郭子儀、李光弼進擊安慶緒,包圍鄴郡,史思明帶兵援助安慶緒,合併其兵,回范陽,稱大燕皇帝。(六)平定亂事——史思明與李光弼相持年餘後被養子史朝義所殺。李光弼再借回紇兵,大破史朝義。史朝義部下田承嗣、李懷仙降唐,史朝義被殺,安史之亂遂告平定。根源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兼併,莫懼章程”,以至“黎甿失業,戶口雕零,忍棄枌榆,轉徙他土”。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楊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開,僭擬官掖。車馬僕御,照耀京邑,遞相誇尚。每構一堂,費千萬計”。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已,培植黨羽,“公卿不由其門而進,必被罪徙;附離者,雖小人且為引重”。繼他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軍閥哥舒翰與東北派軍閥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史稱安祿山於天寶十三載(754年)亂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將軍和中郎將。在他的收買下,當地少數民族竟把安祿山和史思明視為“二聖”。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