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路的蝸牛
-
2 # 梓州80後生活日記
進入6月下旬,時下正值長江流域養殖區的河蟹第三次蛻殼。河蟹的前幾次蛻殼在其養成階段至關重要,蛻殼的成功率對河蟹的回捕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三殼時期,除了水質,天氣等因素影響,河蟹更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水癟子”。水癟子主要在河蟹養殖的中後期多發,一旦發病,無藥可治。
河蟹水癟子主要表現為肝臟變白、萎縮消失。發病初期在外觀上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常被我們忽略,這也為以後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養殖中通常在三殼時才發現河蟹攝食變慢、肝臟變白和肝臟萎縮的現象,如果後期再遇上管理不善或者是趕上水溫太高,河蟹會陸續出現死亡。即使不死亡,發生水癟子的河蟹到上市時也無膘,嚴重影響河蟹的市場接受程度,對養殖朋友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河蟹水癟子病的爆發是病原微生物、河蟹免疫能力、養殖生態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本質還是肝胰腺問題。水癟子一旦發病無法治癒,但並不是不能預防和控制。養殖中,提高綜合管理水平,調控適宜的養殖生態環境,減少高pH值、低溶氧及農藥中毒等誘發因素,強化河蟹飼料營養水平,提高河蟹免疫力,可以有效防控河蟹水癟子。
同時,還要給河蟹做好肝腸保健。在河蟹飼料中新增膽汁酸保肝護肝,保護河蟹的肝胰腺、增強肝臟功能、促進肝臟解毒排毒,能夠有效提高河蟹免疫力,有效預防肝胰腺萎縮、壞死,修復肝臟損傷,預防水癟子的發生。
此外,膽汁酸還可以促進河蟹合成蛻皮激素,促進河蟹蛻殼和硬殼,預防脫殼不遂。可以說膽汁酸對河蟹有綜合性的功能,是河蟹養殖中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對於河蟹增強免疫力,防治水癟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河蟹養殖中水癟子問題受到普遍關注,水癟子會影響河蟹的產量以及規格。“水癟子”病症最初出現在5月份,7月以後,“水癟子”現象的範圍逐步擴大(此時河蟹剛剛完成第三期脫殼),直至較大範圍發病。因此,從五月開始,做好“水癟子”的防治措施對於河蟹養殖來說至關重要。
水癟子是慢性病,病程發展分早期、中期和晚期(圖1)。河蟹吃料差,很有可能就是水癟子早期症狀。臨近河蟹蛻殼的高峰期吃料差,是屬於正常的,蛻殼之後吃料會恢復正常;但如果持續半個月甚至是二三十天吃料不好,可透過下地籠的方法,檢查是否已經有一部分河蟹出現了水癟子症狀
圖2 河蟹水癟子症狀
水癟子發病早期河蟹的活力尚且很好,有的食線還非常飽滿。到了晚期,河蟹活力變得比較差,出水之後會慢慢死掉。即使不死亡,到上市時河蟹也無膘、肉質不豐滿,市場不接受。
因此,水癟子病的治療重點在早期,發現得越早,採取的措施越得當,越能挽救或者減少損失。從苗種、水草、肥水、內服、解毒等多個方面入手,能有效預防或減少水癟子的發生。
一、 嚴把苗種關
在選購苗種時一定要注意,儘量去質量有保障的河蟹育苗場引苗,不要選擇野生親本繁育的扣蟹,而且選擇扣蟹時儘量避開水癟子病高發地區,防止苗種帶病。
二、加強環境調控
一般水草過密、過早腐、水質過濃、增氧設施不勤開的養殖池塘更容易暴發“水癟子”病,且一旦暴發,感染率也高。因此平時一定要做好日常環境管理工作,及時處理池塘水草,定期使用殺菌消毒藥進行池塘殺菌消毒,並使用微生物製劑調節水質。
還需勤開微孔管道增氧,為河蟹生長與氨氮分解提供充足氧氣。嚴格控制中後期伊樂藻密度,保持水流暢通,割草、拉草、補肥一個都不能少。
三、補充營養
二殼以後隨著氣溫回暖,河蟹食量增加,是強體防病的最佳時機,可在餌料中新增適量營養物質(多維、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增強抵抗力。
四、改底
經常投餵動物性餌料的塘口一定要注重改底,促進殘餌、糞便的及時轉化,切勿長時間堆積塘底,一旦溫度升高,很容易引起病變。
五、高溫期嚴格控制餌料投餵量
切勿盲目投餌,每天檢查河蟹吃料情況,遇惡劣天氣、水質突變要第一時間減料,及時採取增氧、調水改底等措施應對。
六、中後期儘量少殺蟲
使用安全性高的消毒劑,及時解毒,勤換水,處理藍藻要謹慎,儘量不要全塘殺。
七、增強河蟹自身體質,提前加強保肝護肝
不論什麼原因引起的水癟子,最先損傷和損傷最重的都是河蟹的肝胰腺。肝臟是河蟹分泌消化酶、貯存營養物質、排毒解毒和免疫的器官,所以肝臟受損會直接影響河蟹的生長。因而在河蟹養殖中,保肝護肝是增強河蟹體質、降低發病率所必須的。千萬別等到肝臟全白、糜爛後再去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