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點說

    年味逐漸消失,其實是文明的倒退。

    近年來,年味越來越淡,許多人歸咎於“生活質量提高了”,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

    人們眼中的“生活質量”往往是物質層面的,確實,在最近10年,全民經濟水平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精神層面卻隨之墮落。

    物質追求日益興盛,人們的情感就會迅速淡薄。

    年味少了,實際上是“人情味少了”。過年不是為了品嚐美食,為的是“團聚”、“回家看看”——這是一種精神寄託、親情維繫。

    往時,物質水平匱乏,人們都會將最好的留在新年,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久而久之,有人會刻板印象,認為過年可以吃上好的、穿上好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殊不知,自古以來過年都是為了“團圓”,正因如此,團圓值得慶祝,人們才會把最好的都留在新年。

    未來10年,經濟水平發展會遇到瓶頸期,老百姓的物質提升也會遇到瓶頸,許多人也開始反思過去10年的精神損失。所以,往後年味和親情會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提升,不會比當下更淡,更不會消失。

    同理,過年的習俗也會慢慢“迴歸”——因為在精神層面上“迴歸”就是創新。

  • 2 # 文化一家人

    十年後,過年的習俗不僅不會消失,恰恰相反,很可能會比眼前的年味更濃了。

    理由如下:

    年味兒越來越淡漠的原因

    近些年,以往的年味兒確實呈現了淡薄的趨勢。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在食物的選擇上已經沒有了過去那種緊張的狀況。過去平時吃不到的美食,如今隨時都可以吃到,到過年時再吃自然就減少了誘惑力和新鮮感。

    在文化生活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從一場露天電影能籠絡十里八村,到一臺電視能聚擾全村人,再到今天網路的興起,帶走了絕大部分年輕人的興趣愛好。人們的欣賞趣味逐漸呈現多元化。央視春節晚會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上世紀八十年代春晚剛興起時,用萬人空巷來形容並不算誇張。如今還有幾個人能完整地看完春晚,大都是撩上幾眼就過去了。

    過年的習俗不會消失的原因

    既便是年味兒越來越淡化,但過年的習俗並不會消失,恰恰相反,反而會越來越濃厚。理由如下:

    1、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會越來越旺盛。

    當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們自然會對精神生活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因為過年畢竟不單純是吃好喝好的,更重要的是一種親情的團圓,感情的寄託。這種精神寄託不僅不會消失,只能越來越濃郁深遠。而春節這個傳統習俗,恰恰是表達展現這種感情的最佳時期。

    2、交通和通訊事業的發展,促成了感情交流的契機。

    過去坐飛機是公家人才能享有的待遇,普通老百姓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如今乘飛機已經是普通農民工春節返鄉首選的交通工具。

    過去幾百公里的距離,乘火車要走上一兩天。如今乘坐高鐵只需要幾個小時。

    過去郵寄一封家書,往返至少需要一兩個星期。如今拿起手機就可以影片通話。

    交通和通訊的飛速發展,使時間和空間都產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極大地方便快捷了感情交流和親情的團聚。

    3、過年傳統的習俗,有著強大的社會基礎。

    漢民族是華人數最多,分佈最廣泛的民族。而春節是漢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因此,它只能越來越興旺發達,不可能日漸式微。如果說有變化的話,只能是摒棄某些傳統的舊觀念舊思想舊習慣,比如傳統的放鞭炮,嚴重汙染環境容易發生火災和人身事故,如今有許多地方已經興起了電子鞭炮。祭祀時的燒紙既汙染環境也容易發生火災。如今已逐漸改成了採用鮮花等文明方式。還有一些封建迷信的舊習俗,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如今也已經很少能看到。代之而來的,則是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新習俗新風尚,

    總結: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過年),其節日的氣氛和年味兒只能越來越濃郁,絕不會消失。

  • 3 # 九號樓白師兄

    習俗肯定不會消失,只是年味越來越淡罷了。

    過年大家再怎麼不喜歡,大家也不希望消失:

    1、至少有個合理的法定假日

    2、有個合理與親朋好友“歡聚”的日子

    3、有個名正言順為自己休息的日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們的人生一直在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