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優美、性情溫順的鴿子,是東西方文化的寵兒。西方文化把鴿子視為和平、愛情、平等的象徵,中國文化則把鴿子視為信義和家庭和睦的標誌。而在鴿子的藝術形象方面,東西方的作品也各有特色。
西方流傳諾亞放鴿子察看水情的神話
鴿子象徵和平,已成地球人共識。每逢重大的慶典活動,總少不了鴿子的身影,人們透過放飛鴿子,以表達喜悅的心情和對和平的期盼。鴿子不僅象徵和平,還是愛情的使者,被世人稱為“愛情鳥”。此外,鴿子還是平等的象徵,象徵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當今各大城市,飼養廣場鴿已成時尚。形象優美、性情溫順的鴿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上述象徵意義,均出自西方文化。在西方,一直流傳著諾亞放鴿子察看水情的神話故事。據傳,洪水氾濫時,諾亞把一隻鴿子放出去,要它去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沒有。由於遍地是水,鴿子找不到落腳點,又飛回方舟。七天之後,諾亞又把鴿子放出去。到黃昏時,鴿子飛回來了,嘴裡銜著橄欖枝,很明顯是從樹上啄下來的。諾亞由此判斷,地上的水已經退了。這個傳說,有兩種寓意:一是鴿子是人類最早的通訊工具;二是鴿子銜著橄欖枝,象徵人類可以平安生活繁衍。第二種寓意後來又演變成世界和平的象徵,其藝術形象則出自畢加索之手。1950年,為紀念在華沙舉行的世界和平大會,畢加索畫了一隻銜著橄欖枝的飛鴿,當時智利著名詩人聶魯達把它命名為“和平鴿”。此後,這一經典形象被公認為世界和平的象徵。
相傳雙鴿集井救了漢高祖一命
鴿子被視為吉祥禽鳥,始於漢高祖劉邦避難的傳說。據《畿輔通志》記載:“鵓鴿井在真定府臨城縣(今石家莊市南)西北二十里。碑記雲:‘項羽引兵追漢高祖,避井中。有雙鴿集井上,追兵不疑,因得免。”此事在史書中沒有記載,真假無從考究,但民間有此傳說,說明華人很早就視鴿子為吉祥之兆。在漢代的玉器上,也出現了鴿子的形象。漢代的玉鴿,線條流暢,工藝精湛,造型優美。在當時來講,鴿子可能是信義的象徵,救劉邦是“義”,能代人傳遞資訊是“信”。
有人提出疑問:在漢代只有鴻雁傳書的故事,未聞飛鴿傳書之事,中國以飛鴿為書信的象徵,當屬唐以後的事情。對此疑問,近年有不少學者推測漢張騫通西域、班超徵西域曾用飛鴿傳書,因古人從商代即飼養鴿子,應對鴿子的定點飛行功能瞭如指掌,用於通訊不足為奇。當然,這一點目前還沒有可靠的歷史文獻作依據,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宋代將鴿子用於軍事通訊
而自唐代開始,古人即用鴿子作通訊工具則有明確的記載。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有一則名為“傳書鴿”,上面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因張九齡給信鴿起了個“飛奴”的外號,從此飛鴿傳書遂被稱為“飛奴傳書”。有學者認為,唐人用飛鴿傳書,或受波斯人影響。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載:“鴿,大理丞鄭復禮言,波斯舶上多養鴿,鴿能飛行數千裡,輒放一隻至家,以為平安信。”唐人不僅喜養鴿,畫鴿之風也頗盛。據載,唐代花鳥畫家邊鸞曾有《梨花鵓鴿圖》、《木筆鵓鴿圖》、《寫生鵓鴿圖》、《花苗鵓鴿圖》等傳世。至五代,著名花鳥畫家黃荃繪有《海棠鵓鴿圖》、《牡丹鵓鴿圖》、《芍藥家鴿圖》、《白鴿圖》等,其子黃居寶、黃居寀繪有《桃花鵓鴿圖》、《竹石金盤戲鴿圖》、《牡丹雀鴿圖》、《躑躅鵓鴿圖》、《藥苗引雛鴿圖》等作品,均為名作,至宋代為宣和御府所藏。
至宋代,不僅喜養鴿者不減,人們還將鴿子用於軍事通訊。據傳宋高宗好養鴿,常親自放飛。當時有太學生寫諷刺詩道:“萬鴿盤旋繞帝都,暮收朝放費工夫。何如養取南來雁,沙漠能傳二聖書。”“二聖”指被金兵俘虜的徽欽二宗,該詩提醒宋高宗別沉迷於養鴿放鴿,忘記了靖康之恥。據說宋高宗聽說後,命令給寫詩者補官任職。信鴿用於軍事通訊,《宋史》、《齊東野語》等書均有記載。
《鴿經》為明人張萬鍾所著。書中將鴿子分為花色、飛放、翻跳三大類。作者認為鴿子屬“陽鳥”,即益人之鳥。對養鴿的意義,他說:“鴿雌雄不離,飛鳴相依,有唱隨之意焉,觀之興人鐘鼓琴瑟之想。凡家有不肥之嘆者,當養斯禽。”所謂“不肥”,即不和睦。《禮記·禮運》有言:“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
清代的畫家畫鴿子,多用工筆手法,以蔣廷錫為代表。近現代畫家畫鴿子,手法有很大的變化,以齊白石為代表。齊白石畫鴿子,多取“和平”之意。
形象優美、性情溫順的鴿子,是東西方文化的寵兒。西方文化把鴿子視為和平、愛情、平等的象徵,中國文化則把鴿子視為信義和家庭和睦的標誌。而在鴿子的藝術形象方面,東西方的作品也各有特色。
西方流傳諾亞放鴿子察看水情的神話
鴿子象徵和平,已成地球人共識。每逢重大的慶典活動,總少不了鴿子的身影,人們透過放飛鴿子,以表達喜悅的心情和對和平的期盼。鴿子不僅象徵和平,還是愛情的使者,被世人稱為“愛情鳥”。此外,鴿子還是平等的象徵,象徵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當今各大城市,飼養廣場鴿已成時尚。形象優美、性情溫順的鴿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上述象徵意義,均出自西方文化。在西方,一直流傳著諾亞放鴿子察看水情的神話故事。據傳,洪水氾濫時,諾亞把一隻鴿子放出去,要它去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沒有。由於遍地是水,鴿子找不到落腳點,又飛回方舟。七天之後,諾亞又把鴿子放出去。到黃昏時,鴿子飛回來了,嘴裡銜著橄欖枝,很明顯是從樹上啄下來的。諾亞由此判斷,地上的水已經退了。這個傳說,有兩種寓意:一是鴿子是人類最早的通訊工具;二是鴿子銜著橄欖枝,象徵人類可以平安生活繁衍。第二種寓意後來又演變成世界和平的象徵,其藝術形象則出自畢加索之手。1950年,為紀念在華沙舉行的世界和平大會,畢加索畫了一隻銜著橄欖枝的飛鴿,當時智利著名詩人聶魯達把它命名為“和平鴿”。此後,這一經典形象被公認為世界和平的象徵。
相傳雙鴿集井救了漢高祖一命
鴿子被視為吉祥禽鳥,始於漢高祖劉邦避難的傳說。據《畿輔通志》記載:“鵓鴿井在真定府臨城縣(今石家莊市南)西北二十里。碑記雲:‘項羽引兵追漢高祖,避井中。有雙鴿集井上,追兵不疑,因得免。”此事在史書中沒有記載,真假無從考究,但民間有此傳說,說明華人很早就視鴿子為吉祥之兆。在漢代的玉器上,也出現了鴿子的形象。漢代的玉鴿,線條流暢,工藝精湛,造型優美。在當時來講,鴿子可能是信義的象徵,救劉邦是“義”,能代人傳遞資訊是“信”。
有人提出疑問:在漢代只有鴻雁傳書的故事,未聞飛鴿傳書之事,中國以飛鴿為書信的象徵,當屬唐以後的事情。對此疑問,近年有不少學者推測漢張騫通西域、班超徵西域曾用飛鴿傳書,因古人從商代即飼養鴿子,應對鴿子的定點飛行功能瞭如指掌,用於通訊不足為奇。當然,這一點目前還沒有可靠的歷史文獻作依據,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宋代將鴿子用於軍事通訊
而自唐代開始,古人即用鴿子作通訊工具則有明確的記載。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有一則名為“傳書鴿”,上面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因張九齡給信鴿起了個“飛奴”的外號,從此飛鴿傳書遂被稱為“飛奴傳書”。有學者認為,唐人用飛鴿傳書,或受波斯人影響。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載:“鴿,大理丞鄭復禮言,波斯舶上多養鴿,鴿能飛行數千裡,輒放一隻至家,以為平安信。”唐人不僅喜養鴿,畫鴿之風也頗盛。據載,唐代花鳥畫家邊鸞曾有《梨花鵓鴿圖》、《木筆鵓鴿圖》、《寫生鵓鴿圖》、《花苗鵓鴿圖》等傳世。至五代,著名花鳥畫家黃荃繪有《海棠鵓鴿圖》、《牡丹鵓鴿圖》、《芍藥家鴿圖》、《白鴿圖》等,其子黃居寶、黃居寀繪有《桃花鵓鴿圖》、《竹石金盤戲鴿圖》、《牡丹雀鴿圖》、《躑躅鵓鴿圖》、《藥苗引雛鴿圖》等作品,均為名作,至宋代為宣和御府所藏。
至宋代,不僅喜養鴿者不減,人們還將鴿子用於軍事通訊。據傳宋高宗好養鴿,常親自放飛。當時有太學生寫諷刺詩道:“萬鴿盤旋繞帝都,暮收朝放費工夫。何如養取南來雁,沙漠能傳二聖書。”“二聖”指被金兵俘虜的徽欽二宗,該詩提醒宋高宗別沉迷於養鴿放鴿,忘記了靖康之恥。據說宋高宗聽說後,命令給寫詩者補官任職。信鴿用於軍事通訊,《宋史》、《齊東野語》等書均有記載。
《鴿經》為明人張萬鍾所著。書中將鴿子分為花色、飛放、翻跳三大類。作者認為鴿子屬“陽鳥”,即益人之鳥。對養鴿的意義,他說:“鴿雌雄不離,飛鳴相依,有唱隨之意焉,觀之興人鐘鼓琴瑟之想。凡家有不肥之嘆者,當養斯禽。”所謂“不肥”,即不和睦。《禮記·禮運》有言:“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
清代的畫家畫鴿子,多用工筆手法,以蔣廷錫為代表。近現代畫家畫鴿子,手法有很大的變化,以齊白石為代表。齊白石畫鴿子,多取“和平”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