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姓形成 邵姓的形成主要有以下: 出自姬姓 出自姬姓,為黃帝之後。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於召,被稱為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他的一支子孫襲召公爵位,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河南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後加邑改為邵姓。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出自居邑 據史籍《姓譜》記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有邵姓。屬於以居邑地名為氏。 源於地名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邵陵,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邵陵,古稱召(音shào)陵,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個地名,就是今河南省漯河市的召陵區。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僖公四年,齊桓公伐楚,至召陵。”其實,邵陵在史籍《春秋公羊傳》中早就被稱作為“召陵”。戰國時期,魏國在建立了召陵邑。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改召陵為縣,屬陳郡。漢朝時期,召陵縣改屬於汝南郡。三國時期屬曹魏,仍沿漢制。到了兩晉時期,召陵屬潁川郡。古代原住召陵直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召氏,後在晉朝時期因避晉諱,召陵改稱為邵陵,召氏亦改稱邵氏。 出自羋姓 楚昭王之後有邵姓。楚昭王諸器皆作“邵”。 出自他族改姓或者漢化 如清滿洲八旗烏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時雲南定邊土把事有邵姓;今瑤、彝、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邵姓。另外北韓半島亦有邵姓的分佈,多是古代從中國內地遷徙過去。 宗族特徵 1、邵姓名人多學者,為中國文化的貢獻甚巨。 2、歷史上的邵姓名人,多出在宋代以後。 3、召、邵同宗,至於召姓改為邵姓的原因、時間,還待有識之士去考察。而當代召姓人氏卻稀有。 4、邵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據清光緒二十年邵作榮等修的《邵氏宗譜》所載,河北營城邵姓一支字行派語為:“本自聖裔,為名賢孫,敦崇士習,永守綱常。” 邵氏始祖 召公,即召(shào)公奭(shì),又稱“召伯”、“邵伯”,西周之初的大臣,姬姓,名奭。一般認為是西周宗室,應與武王、周公旦平輩;另一說是周文王庶子。因采邑在召(今陝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或邵伯。他曾佐周武王滅商,被封於北燕,建立燕國,但他派長子克去管理燕國,自己仍留在鎬京(今陝西長安縣西北鎬村附近)任職。周成王時,召公任太保,是周朝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一),與周公旦分陝(今河南陝縣)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他常巡行鄉邑,曾在甘棠樹下決獄治事,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詩·召南》有《甘棠》篇記其事,後因以“召棠”為頌揚官吏政績的典故。 召(邵)公《古今姓氏書辨證》說,“召公後裔孫穆公虎至簡公盈,皆襲爵士,為王卿士”,即召公奭的後代有一支世襲召公(爵位),一直是周朝掌管國家政事的官。周厲王暴虐無道,華人意見紛紛,召穆公虎曾以“防民之口,甚於防水”的道理勸諫,歷王不聽。公元前841年,華人起義,周厲王逃跑,召穆公虎把太子靜藏匿在自己的家,遭到華人圍攻,他以自己的兒子替太子死。厲王死後,他又擁立太子靜繼位,即周宣王。據《通志·氏族略》載,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召公別受采邑於王屋。王屋今屬河南濟源市邵源鄉,位於王屋山西南麓,西恆山西坦曲縣63公里,東距濟源市42公里,故《辭海》注為“在今山西垣曲東”。召公的後代散居於今陝西、河南的許多地方,春秋時期,他們以采邑為姓氏,就是召氏;至戰國時期,住在今河南的汝南、安陽一帶的召氏,因避事在召字旁加“邑”,形成邵氏。此即《氏族博考》所云:“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講“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顯見召公非文王子。同篇,“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可見召氏為周之族長。但文王兄弟有虢,王季兄弟有太伯、仲雍,則召氏為太王兄弟或周之早期宗族。 後代邵姓人尊奉召公為邵氏得姓始祖
邵姓形成 邵姓的形成主要有以下: 出自姬姓 出自姬姓,為黃帝之後。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於召,被稱為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他的一支子孫襲召公爵位,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河南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後加邑改為邵姓。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出自居邑 據史籍《姓譜》記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有邵姓。屬於以居邑地名為氏。 源於地名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邵陵,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邵陵,古稱召(音shào)陵,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個地名,就是今河南省漯河市的召陵區。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僖公四年,齊桓公伐楚,至召陵。”其實,邵陵在史籍《春秋公羊傳》中早就被稱作為“召陵”。戰國時期,魏國在建立了召陵邑。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改召陵為縣,屬陳郡。漢朝時期,召陵縣改屬於汝南郡。三國時期屬曹魏,仍沿漢制。到了兩晉時期,召陵屬潁川郡。古代原住召陵直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召氏,後在晉朝時期因避晉諱,召陵改稱為邵陵,召氏亦改稱邵氏。 出自羋姓 楚昭王之後有邵姓。楚昭王諸器皆作“邵”。 出自他族改姓或者漢化 如清滿洲八旗烏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時雲南定邊土把事有邵姓;今瑤、彝、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邵姓。另外北韓半島亦有邵姓的分佈,多是古代從中國內地遷徙過去。 宗族特徵 1、邵姓名人多學者,為中國文化的貢獻甚巨。 2、歷史上的邵姓名人,多出在宋代以後。 3、召、邵同宗,至於召姓改為邵姓的原因、時間,還待有識之士去考察。而當代召姓人氏卻稀有。 4、邵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據清光緒二十年邵作榮等修的《邵氏宗譜》所載,河北營城邵姓一支字行派語為:“本自聖裔,為名賢孫,敦崇士習,永守綱常。” 邵氏始祖 召公,即召(shào)公奭(shì),又稱“召伯”、“邵伯”,西周之初的大臣,姬姓,名奭。一般認為是西周宗室,應與武王、周公旦平輩;另一說是周文王庶子。因采邑在召(今陝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或邵伯。他曾佐周武王滅商,被封於北燕,建立燕國,但他派長子克去管理燕國,自己仍留在鎬京(今陝西長安縣西北鎬村附近)任職。周成王時,召公任太保,是周朝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一),與周公旦分陝(今河南陝縣)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他常巡行鄉邑,曾在甘棠樹下決獄治事,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詩·召南》有《甘棠》篇記其事,後因以“召棠”為頌揚官吏政績的典故。 召(邵)公《古今姓氏書辨證》說,“召公後裔孫穆公虎至簡公盈,皆襲爵士,為王卿士”,即召公奭的後代有一支世襲召公(爵位),一直是周朝掌管國家政事的官。周厲王暴虐無道,華人意見紛紛,召穆公虎曾以“防民之口,甚於防水”的道理勸諫,歷王不聽。公元前841年,華人起義,周厲王逃跑,召穆公虎把太子靜藏匿在自己的家,遭到華人圍攻,他以自己的兒子替太子死。厲王死後,他又擁立太子靜繼位,即周宣王。據《通志·氏族略》載,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召公別受采邑於王屋。王屋今屬河南濟源市邵源鄉,位於王屋山西南麓,西恆山西坦曲縣63公里,東距濟源市42公里,故《辭海》注為“在今山西垣曲東”。召公的後代散居於今陝西、河南的許多地方,春秋時期,他們以采邑為姓氏,就是召氏;至戰國時期,住在今河南的汝南、安陽一帶的召氏,因避事在召字旁加“邑”,形成邵氏。此即《氏族博考》所云:“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講“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顯見召公非文王子。同篇,“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可見召氏為周之族長。但文王兄弟有虢,王季兄弟有太伯、仲雍,則召氏為太王兄弟或周之早期宗族。 後代邵姓人尊奉召公為邵氏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