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味寫春秋

    在《史記》以及其它很多關於他倆的記載裡面,都是說蘇秦比張儀先出師,在趙國謀事。

    而張儀在蘇秦的侮辱之後才去的秦國,後來成為秦國的相國。

    上世紀1973年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上有可鑑的歷史資料,經過考古人員和歷史學家們的整理,他們將整理後的成果稱之為《戰國縱橫家書》,在此書中有關於蘇秦的書信和談話,提供了一些關於蘇秦的歷史事蹟資料。根據本書中的說法,蘇秦是在張儀死後才出現的,也就是燕昭王的時代。當年和張儀的連橫之術對抗的人叫做犀首,就是公孫衍的合縱之術。

    蘇家有五個兄弟,蘇代、蘇厲、蘇闢、蘇鵠、蘇秦。蘇秦是最小的那一個,還在齊國學習了縱橫之術,他讀了《太公陰符之謀》很多年之後,才參透其中的奧祕,認為自已可以去說服君主,以及遊說於各國了,所以就出山了。

    燕昭王時期,為了一雪燕國的前恥,燕昭王大肆的招攬賢能之人,而蘇秦就是在這個時候去的燕國。蘇秦遊說齊宣王,為燕國討要回了曾經丟失的國土十座城池。蘇秦作為使者出使齊國,護送燕國質子。在齊國蘇秦與把持國政的田文交好,後回到燕國。

    雖然蘇秦的故事過於悽慘,他以反間罪的罪名而死,很多人都瞧不起他,但誰又知道這背後的辛酸呢?蘇秦堅守諾言,說不背叛就絕不背叛,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蘇秦是在張儀之後才出現的,那麼歷史上關於這兩人是同一時期的說法就是錯誤的。

    然而,張儀到秦國,到底為秦國做了多大的貢獻,才能夠當上秦國的大相國呢?

    張儀拼出十二分勁對秦國秦惠王忠心耿耿,努力為秦國謀發展、謀利益。主要是因為他好不容易才在七雄中的一國找到了認可自己能力的人。另外還有一點,當年楚國相國昭陽汙衊自己偷取了和氏璧,還鞭笞了自己,讓秦國強大起來,才可能為自已向楚國報仇。還有就是秦國的法令,如果臣子不聽從就會被處死。張儀對秦國,可以說比自已的母國魏國還要盡心盡為。

    在張儀的不竭努力下,秦惠王採納了張儀的“連橫”策略,聯合秦國以東的各諸侯國,分解了各諸侯聯合抗秦的盟約。為了達到離間楚國和齊國的關係,張儀出使楚國,並騙取了楚懷王的高度信任,當楚懷王徹底與齊國決裂後,張儀卻違背了當初許諾給楚懷王的六百里土地。反而說“只有6裡地”。張儀因此和楚國結下大仇。加上楚國相國昭陽對張儀的忌憚,楚國與張儀的關係可想而知了。所以,後來楚懷王向秦惠王提出:“我不願意交出土地,但是如果秦惠王你拿張儀來交換的話,我願意獻出黔中地區給你”。秦惠王一聽,很心動。但是又不好意思對張儀說,而張儀聽說這件事後主動向秦惠王請命,將自已送到楚國去。秦惠王說,楚懷王這分明就是衝你而來,他想要的就是你的命,這次去楚國說不定就回不來了。可是張儀堅持要去,秦惠王就將張儀送到楚國去了。剛到楚國,張儀就被楚懷王抓了起來,楚懷王可是真的想要殺張儀,後來有張儀的好友從中說情,才免了張儀一死。

    張儀為了秦國甚至願意一死前往楚國,比起蘇秦來也是值得敬佩的。張儀為秦國瓦解了抗秦聯盟,給秦國爭取了各個擊破的機會。可以說,沒有張儀的話,秦國很可能就已經被六國聯合給滅掉了,哪兒還會有後來的秦帝國呀!

    解題至此。

  • 2 # 跪射俑

    據從西漢的古墓中考古發掘的古代文獻研究發現,《史記》記載有誤,與張儀同時代的是公孫衍,公孫衍倡導列國"合縱"對付強大的秦國,而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以“連橫”破“合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蘇秦晚於張儀,他倆不是同一時期的人。蘇秦一生為了燕國的強大而進行頻繁的外交活動,同時又大大地影響了齊、趙、魏等國的政治決策傾向,為燕國伐齊做了充分地準備。他取法於諸子百家的學說並加以融合,遊說國君,講究權變,被推為張儀之後縱橫家的代表人物。

    他先以連橫的計策遊說秦惠王失敗,轉而以合縱遊說六國,只用一年時間讓六國歃血於洹水,身佩六國相印。最後在齊國自願擔著反間罪名,車裂而死。

  • 3 # 賞與罰

    張儀是蘇秦的師弟,他們都是鬼谷子的徒弟。蘇秦先於張儀出師並且相約各自輔佐一個君王,看誰更厲害。蘇秦第一站到了秦國,未受到重視,後投靠燕國,並提出組建六國合縱,而且兼任六國丞相,使得秦國15年不敢出函谷關,去打擊六國,而同一時期的張儀出師也不利,幾近波折最終來到秦國,並且拜為丞相,通過連橫最後瓦解六國同盟,蘇秦明知不可為,卻逆天而行,把複雜的六國統一起來對抗強大的秦國,遲滯秦國多年,所以從這點可以看出蘇秦略勝一籌張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鵑花用瓷盆摘的幾天一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