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以笙丶丶

    燃燒麵條的話題持續“發酵”。先是麵條含膠的曝光,媒體迅速跟上;後有專家發話,不含膠的麵條也可燃燒。公眾能接受麵條可燃的常識,卻揮不去對食品安全的疑惑。

      這起事件提醒:媒體需要掌握更多的常識,才能有理有據;公眾需要加強科學素養,面對隱憂學會自我辨識;但,最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喚醒社會對衛生安全的正確認識和理性反應,我們更需要監管的到位和干預。

      十六糧店每天銷售上千斤麵條,那裡情況如何?

      做麵條幾十年,沒加過料

      師傅:煮不爛的麵條肯定有問題

      加工場地乾淨透明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文昌中路上的十六糧店,門口寫著“水面”兩字的櫃檯上擺放著兩隻塑膠筐,筐裡面裝著粗細不同的兩種麵條,店內的牆面上一牌子上寫著:水面1.8元/斤。“稱一斤面!”不時有市民停下車過來買麵條,賣麵條的店員告訴記者,因為下雨來買麵條的人少了,一位市民說,天氣好的時候這裡買麵條經常要排隊的,來遲了就買不到了,因為老字號,比較放心。

      店裡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店裡銷售的麵條都是在店裡自己做出來的,算得上自產自銷,每天麵條銷量還不錯,平均每天要用掉14袋左右面粉,每袋麵粉25公斤,和上水和食用鹼,每天生產銷售千斤左右的麵條。據瞭解,十六糧店在市區有十多家分店,每家店的麵條都是從文昌中路店拿的貨。

      現在店裡負責做麵條的是一位姓賀的老師傅,這位賀師傅做麵條工齡已有40餘年,一般店裡早上和下午各做一次,下午3點半左右賀師傅才能開工。

      在等待的時間裡,記者在糧油店做麵條的房間內參觀了一遍,一間10平米左右的小房間,整整齊齊堆放著一袋袋精緻高筋粉,牆腳有兩臺加工麵條的機器,上面沾滿了麵粉,除了麵粉,地面上還有一隻大袋子裡裝著食用鹼,一隻大盆裡裝滿了水,雖然地方小,但是物品擺放很整齊有序,整個環境看起來很乾淨。

      材料只需“面鹼水”

      話沒說完,賀師傅開始投入工作,搬起牆腳一袋25公斤的麵粉全部倒入攪拌機,然後加入適量的食用鹼和少量水,開動電源後,合上機器口,攪拌機開始轉動,“攪拌是為了讓麵條的水分更均勻,大約十分鐘左右就成了。”在機器攪拌過程中,賀師傅不停地用手從機器裡撈一點麵粉出來捏一捏,“這是檢查麵粉的潮溼度,幹了就還要注意加水的。”賀師傅告訴記者,做麵條最關鍵的一個過程就是“和麵”,麵粉裡面的水要控制好,幹了不行,太溼了又不行,做了幾十年了,在這方面還是能把握好的。

      十分鐘後,第一個步驟“和麵”結束了。一位工作人員協助賀師傅將機器裡攪拌過後的潮溼麵粉倒入一個盛放器具裡,這時,牆腳的另一臺很長的機器開始工作,賀師傅介紹,這臺機器的功能就是壓面、機面、出面於一體,所以看起來很長。

      將潮溼粘在一起的麵粉團,倒入機器的一個漏斗裝置,開動機器,賀師傅不停往漏斗里加麵粉,很快從機器中間一部分出口,一大整塊麵粉出來了,麵粉被壓得很扁,看起來像一張張連線在一起的紙,因為都是連在一起的,又像一根又長又寬的白布條,就這樣重複壓制兩次,第二個步驟“壓面”結束了。“壓面是為了讓麵條有彈性不易斷。”賀師傅解釋。

      最後一個步驟自然是“機面”了,將那一張足有十幾米長的“白布條”用手拿起拉至機器的另一端,裝上刀片,開動機器,“白布條”在機器上像一個傳送帶,勻速有序地將麵條送至刀片口,幾秒鐘後,在機器的左下方,被切成了一絲一絲的“白布條”出來了,整整齊齊懸掛在機器上的鐵桿上,“這就是可以賣的麵條了!”賀師傅趕緊將鐵桿上的麵條卸下來放入塑膠筐中,不一會兒,塑膠筐就裝滿了各種粗細不同的麵條。

      面煮不爛自然有問題

      當記者向賀師傅談起,現在有很多面條加工作坊在麵條裡新增各種新增劑時,賀師傅說,那是個別店家,總之他所在這個糧油店的麵條是有保證的,沒有新增任何新增劑,他只知道,要想麵條白一點可以少加點鹼,也聽說過加增白劑,但是現在麵粉一般都很白,分為不同級別的,還有進口的麵粉,已經很白了,沒有必要新增增白劑。但是讓麵粉有彈性、煮不爛,想必是添加了材料的。

      麵條能點燃就引發恐慌,賀師傅說,做麵條幾十年了,早知道麵條能點燃,含鹼,水分少都能燃燒,這很正常的,正常的麵條燃燒後是沒有怪味的。“正常的麵條都比較軟,吃起來沒那麼硬,煮不爛的麵條那自然是有問題的。”賀師傅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心愁謝如枯蘭”可用於比喻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