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uguanghua123

    有無氣泡是關鍵

    唐宋古瓷基本上看不見氣泡,因為那時的工藝不同,都很難發現它有氣泡在釉裡。而元明清到現在的瓷都有很多氣泡。顯然這是一個分界點。當然宋以後的瓷在特種釉的下面也可有不見氣泡的,但絕大多數均有氣泡。氣泡只分有無,不分多少,也不論大小,這才有觀察價值。最後的結論是:凡是唐宋高古瓷的真品應該看不到氣泡,如果有氣泡則可能是宋以後的仿品。但決不可僅憑一條“沒有氣泡”就反證它是唐宋古瓷。都應全面分析才能下結論,而否定則只需一條,不符合即可否定。看吃土

    有人不用放大鏡也能直視有沒有土。尤其是表面粘的土很多,許多開片的小縫裡也有土,即為“吃土”,吃土便可定為“老貨”。這種斷定太表面化了,是錯誤的。

    吃土不吃土決不可看表面

    表面的土可以洗去、擦乾淨,如果表面的土粘得牢、擦不去這更是人工造的,不可信。真吃土不在表層,是進入胎骨和釉下,它透過微孔沁入釉層,成為點狀的“土斑”。土斑很小用眼直接看不到,必須在放大鏡下才可見“土斑”。有的瓷器入土時間長,在土內恆溫下並不開片,要出土後才會開片,所以真品吃土在不開片的地方,而開片的小縫內並沒有土吃進去。這就更證明是自然“吃土”而不是人工做作,當然是老貨。

    看青花上的鐵斑

    一般認為有黑色小點即為鐵斑,鐵斑多證明是進口青花料,即為真品。可人工做作的黑色斑點很易顯眼,但人工黑斑是浮在青花上,形狀是滴珠狀,周邊圓滑,這不是在原料中自然形成,初學者易把仿品當真品。

    根據瓷器時期斷鐵斑

    正確地看鐵斑要先分瓷器是什麼時期的。元代和明早期、中期的青花有鐵斑,而明後期、清代和現代的青花沒有鐵斑。鐵斑是不規則形狀,邊緣呈齒狀,表面下凹,上浮一層銀色金屬光的物質,這才是真正的鐵斑。真品有真的鐵斑,仿品有仿的鐵斑,顯然不同。

    上浮與下沉是區別真仿青花

    老品由於工藝上不同,則青花入骨,仿品青花上浮、不得入骨,差別很明顯。在放大鏡下看,可見青花上佈滿一層白釉,全是許多氣泡(白而明亮)蓋在青花上,這是真正的青花老貨。而仿品青花上層基本看不到白色氣泡,只看到一片藍色和雜質,或白色結晶點,這是目前造假者還做不到的地方。

    看色釉畫法

    彩瓷有一種印刷繪製品,工藝極精,和真的幾乎一樣。憑肉眼不好區分,用放大鏡一看便可見仿品的點狀色彩組成,色濃的則點密集,色淡的則點稀疏,這叫印刷貼花彩繪。而真品是手工畫法,用筆一筆一筆畫成,每處可見筆的塗跡。在字畫中也可用放大鏡區別印刷的和手工的作畫不同之處。

    看彩料色彩

    真正的彩畫其色彩在瓷上表現與仿品大有差別,不僅顏色有異,光彩也相差很大。真品色豔、明快,仿品色暗淡、不鮮明,尤其在綠色(嫩綠)、蘭色和黃色釉中,真品大多有光彩、玻璃質感,且開細片,而仿品很少見有開片的。現代仿琺琅彩釉雖有玻璃光澤但不見開片。

    看開片紋

    開片是自然的,時間長了(幾百年)才出現開片。一般認為凡開片就是老貨,殊不知人工開片很好做,仿造者首先就做假開片。但開片不一定是老貨,不開片不一定是仿品,清代的很少有開片。

    開片特點

    開片不用放大鏡也能看到。而透過放大鏡要看的除了開片之外,還可看到開片的特點。如唐三彩有極細的開片,很細很細,同時它開片是往上翹的特點,還可見到有反錫的白色物,很大一片一片的白色膜,有時還有腐蝕點。這都是唐三彩的特點,如果這些條件都有則證明是真三彩。

    “走泥紋”

    蚯蚓走泥紋是肉眼不易看到的,許多傳說把蚯蚓走泥紋說成是“因刷釉後釉層開裂,有許多橫七豎八的裂縫,當窯燒成時,融化了的釉流入裂縫中,把縫填滿了,這縫看起來似斷(開)非斷(開),所以就叫它為蚯蚓走泥紋。”這種說法太缺少科學常識了。

    沒燒之前如果是刷上的水釉,乾燥後是會開裂,但裂縫也不會很多,但是刷的生釉(混合體)只要經高溫燒便會全部溶化,變成溶體重新組合成為化合物,此時決不存在原有的裂縫,也不可能縫隙保持原有狀態不化,而外部的釉化了流入縫隙來填滿它。這裡面有一個溫度效應下發生的物質結構的重新排列的過程,絕非是上面那種傳說中憑空想象的現象。那種結論不可能出現。只有造假者才會生硬地做出這種似是而非的“走泥紋”。

    看蚯蚓走泥紋的特徵

    真正的均瓷掛釉的方法不是用水調釉的混合物往瓷器上刷,而是將礦石磨成石粉,在高溫下融化成岩漿一樣的熱融釉,然後用手或鉗子夾住器物的底部浸入到熱融釉中,這叫浸釉法,而不是刷釉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嚴峻,親子關係如何維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