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滄桑短笛
-
2 # 七夜微明
1、留下了融合成一個的民族:漢族
2、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誓言。
3、兩河流域的中華基業,萬里疆土。
4、凡日月所照、皆為漢土的霸氣。
5、開創漢服華章,禮儀道德的盛世文明。
6、逐匈奴於漠北,鎮西域之諸國。青史留名的漢家將軍。
7、一座雄偉的關城叫玉門
8、道,儒,法交相輝映的理念火花
9、後世不斷演義的漢未三國
-
3 # 歷史風暴
自強不息!
大漢王朝給中華民族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就是自強不息。
漢朝建立之初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在這樣的條件下,又被匈奴人打了一頓。但整個王朝卻沒有表現出頹廢,而是對內實行黃老之術,提高老百姓收入,提升國家實力,對外儘量保持周邊和平,尤其對最大的敵人匈奴採取和親政策,給錢、給糧食、給布匹,給女人。到此,看上去漢朝和宋朝差不多,都是一個以和為貴的軟弱帝國,甚至還不如宋朝,畢竟宋對和親是極為牴觸的。
實際上卻不是如此,漢朝人是理智且隱忍的,同時他們也是充滿血性的,在力量不足的時候,漢朝不惜犧牲尊嚴和財富來為自己獲得寶貴的發展機會。漢朝時期講的是十世之仇尤可報!
漢朝為了最終打敗匈奴,在對匈奴妥協的同時,也在積極準備。對付匈奴這樣的馬上民族,就要訓練出大量騎兵。所以,漢朝非常重視馬政,不僅有大量官方飼養的馬匹,還鼓勵民間養馬、訓馬。所以,到漢武帝時期,漢朝已經擁有超過10萬騎兵,而且這些騎兵中很多人家裡就養馬,他們從小生活在馬背上,一個個能騎善射,不亞於草原長大的匈奴人。於是,一改妥協退讓的對外政策,開始對匈奴發動攻擊。大漢數十年的屈辱轉化為一支支利箭射向匈奴人,經過上百年的大戰,終於將這個草原帝國擊敗!
漢朝自強不息的精神不僅出現在國家意志中,在個人身上也普遍體現。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幾年矢志不移。耿恭在面對匈奴數萬大軍的時候,以數百人抵抗一年多,直到漢朝援軍將他們接回國。班超僅率領36名勇士就縱橫西域數十年,降服55國。
漢朝的這種精神讓他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可見這種精神的寶貴!
回覆列表
漢朝留下精神確實有,但寶貴不寶貴,還是列出來供網友評判吧。
一、家天下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開創了家天下的模式。與中華文化的“國者,公器也”、“天下為公”的思想,背道而馳。
國家元首,也從“皇帝”,這個源自文化傳統的稱謂;變成了“天子”,上天的兒子,天意的代言人。
二、和親
自劉邦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到漢武帝公元前113年收復南越國,漢朝實際上是“半壁河山”。秦末“農民起義”導致的人口大衰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恢復。為了維護漢朝,和親成為一種選擇。
三、文字獄
與文字獄幾乎盡人皆知相比,文字獄發明於漢朝卻很少有人提起。文字獄如何評判?我以為,無庸贅述。
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剛剛截圖的百度詞條,很顯然被人歪曲篡改了。
《漢書-董仲舒傳》記載,漢武帝劉徹VS儒家大師董仲舒,有個三問三答,儒家稱之為天人三答。其中一段是:
《春秋》大一統者(1),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義)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旨)意不同,是以上亡(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2),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僻)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這段文字分三層。第一層是當今問題(董仲舒的主觀判斷),第二層是解決舉措(董仲舒提出的辦法),第三層是實現的目標(董仲舒承諾的目標)。第一、第三都是主觀意願,無須評判。第二是具體舉措,才是這一段的核心。【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2),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六藝”指的是儒家六藝,被後世簡稱儒;“孔子之術”被後世簡稱為術。這句話的完整意義,就是所有不屬於儒術的。【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全部盡絕他們的學術,千萬不能讓他們和儒家一起繼承發展。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2),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被後世總結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儒家稱之為“春秋大一統”,或者叫“大一統”。百度百科解釋的“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很顯然屬於斷章取義,主觀遺漏了原文的“孔子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