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njin6278

    在三國時期,東吳和蜀漢由於實力不如曹魏,一直都是同盟關係,共同對抗曹魏。但兩者也有反目成仇時候,主要有三次,那就是荊州之戰、湘水劃界和夷陵之戰。在這三次相爭中,都以東吳取勝得利最多而結束。為什麼會這樣呢?

    東吳強蜀漢弱。赤壁之戰,因為是劉備主動聯盟孫權方才打敗了曹操,實際上曹操還沒開始進攻江東,只是要佔領荊州,消滅劉備。劉備不敵逃到夏口劉琦處,派諸葛亮過江說服孫權,組成了孫劉聯盟,在赤壁一帶利用火攻打敗了曹操。本來曹操還沒到上去攻打江東,是劉備請孫權幫忙才打敗了曹操,按說東吳幫劉備出力,劉備應該給東吳一些好處才是。荊州是劉表的,劉表死後讓劉琮做了荊州之主,劉琮投降曹操,荊州歸了曹操,赤壁之戰孫權幫劉備打跑了曹操,荊州似乎應歸孫權。但當時劉備連個安身之地都沒有,只能求孫權暫借荊州棲身,許諾等拿下益州就歸還荊州。由於是雙方聯合打敗了曹操,於情於理劉備也應享受些好處,暫借荊州給劉備,既是劉備享受其中權利,也是為維護孫劉聯盟的需要。因此當劉備取益州佔漢中後,就該把荊州還給東吳,但荊州對劉備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就賴著不想還荊州,本來是有點理虧了。由此為孫劉聯盟破裂埋下了隱患。孫權佔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民附,後來又平山越,佔交州,得荊州,國力更是強大。人口在二百多萬,軍隊有二十多萬,無論從地盤上還是人口軍隊上,孫權都強過劉備。正因為綜合國力有差別,蜀漢要戰勝江東,也是很難的。東吳早有吞併荊州與曹魏二分天下的目標。早在官渡之戰後,魯肅就為孫權獻上塌上策,提出了江東的發展方向,那就是取荊州,佔益州,憑長江天險與曹操二分天下,然後再圖一統。周瑜後來也給孫權提了天下一統論,也有先佔荊州的內容。因此江東早有把荊州納入自己囊中的計劃,必取荊州是孫吳既定目標。只是赤壁之戰的發生,為維護孫劉聯盟,荊州只能暫借劉備。後來劉備佔領了益州,孫權就讓劉備兌現諾言,劉備不許,關羽死硬,江東就趁其不備佔領了長沙等三郡。劉備很惱火,就率軍去爭奪,讓關羽配合,誰知曹操這時佔了漢中,威脅益州。事關後院存亡,劉備只好與孫權進行了湘水劃界,承認長沙等三郡歸孫權,雙方在荊州各佔三郡,就此握手言和。劉備打敗曹操佔領漢中後,孫權心裡又不好受了,現在劉備益州漢中都佔了,借的荊州是否該還了?孫權也知道,劉備決不會和和氣氣地把荊州還給他,只有搶奪了。表面上依然維護孫劉聯盟,討好關羽,背地裡卻動了歪心思。趁著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之際,曹操受驚,就討好曹操,主動稱臣,讓曹操配合。其實孫權也沒指望曹操能多配合自己,只要他謀取荊州時,曹操不在背後老操偷襲自己就行了。曹操果然聽憑江東所為,但為了讓關羽及早撤身回防荊州,就將孫權要偷襲荊州的事告訴了關羽。可關羽不願放棄眼前拼死爭來的成果,沒有迅速作出行動,結果就只能大意失荊州了。荊州順利被江東奪取,關羽被俘斬,背後捅刀子的孫權,讓劉備吃了大虧。劉備怎肯幹休?但鑑於連年征戰,益州疲憊,再加兩州剛得,需要消化穩定,劉備就沒有馬上發動討伐東吳的戰爭。經過兩年的整兵備戰,劉備咽不下東吳奪荊州殺關羽這口氣,不聽眾大臣勸諫,毅然兵伐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並討回荊州。然而劉備報仇心切,也輕視東吳陸遜,結果中了陸遜圈套,夷陵大敗,不但關羽大仇未報,荊州未得,還把自己的性命也搭進去了。蜀漢對東吳疏於防範。東吳為奪荊州蓄謀已久,劉備起步太晚,別人已有穩固地盤,盤算如何擴張之時,劉備尚在全力取益州,佔漢中,根本難以靜下心來考慮東吳會不會背後捅刀子的事。湘水劃界,東吳不顧孫劉聯盟,趁人之危,背後用兵佔領了三郡。為了益州大局,劉備只好妥協。孫劉聯盟本就是共同對抗曹魏的,關羽發動襄樊之戰,討伐曹魏,孫權不但不幫忙,反而勾結曹魏,背後捅刀子,偷取荊州,俘斬關羽,致孫劉聯盟完全破裂。劉備難嚥這口氣,不顧蜀漢弱,曹魏、孫吳強,悍然發動征伐東吳之戰,竟被表面東吳的節節敗退所矇蔽,又一個疏忽防範,竟被陸遜一把火在夷陵燒得大敗。被惱恨衝昏了頭腦的劉備,因自己的盲目衝動付出了巨大代價。

    民間俗語常說:兩個人好得很,必惱得恨。國與國之間,從沒有永久的友誼,只有暫時的利益。為了各自的利益,再好的友國盟國都不可靠,如果認不清這一點,疏於防範,粗心大意,那就會關羽有冤無處伸,劉備有恨無處發了,到那時悲天哭地,怨天不公怨地不平,又有什麼用呢?因此做好自己,強大自己,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醒方是正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惡”這兩種說法,哪種說法更接近人性?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