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h上善若水W
-
2 # 散漫的藝術家
簡單來講吧.
劉備幾十萬大軍被陸遜火燒連營,被吳軍打的潰不成軍。導致劉備失敗的原因從大方面來講有三點。
其一,劉備因為荊州失守,關羽被吳軍所殺,張飛被自家將領所殺,並且投靠吳軍。兄弟被殘殺,土地被佔領,導致劉備大怒,討伐吳軍。
其二,劉備被仇恨所充斥,不在聽謀士的建議,一心伐吳,包括諸葛亮的建議也不聽採納。導致被陸遜用火計取勝。
其三,劉備是看不起陸遜的,陸遜一白衣書生,而且年齡尚小,劉備更覺自己能伐吳成功,對吳軍的低估也是劉備失敗的一大原因。
如果劉備這三點能提早發覺,劉備就不會太早的白帝託孤了。
蜀國與吳國之間的夷陵之戰,作為劉備生前的最後一戰,結果卻是一敗塗地,最終自己病死在白帝城,將蜀國大業託付給了諸葛亮和李嚴兩個人。很多人為劉備感到遺憾,畢竟他的復興大業還沒有完成。那麼劉備如何才能避免夷陵之戰的失敗呢?
從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開始的夷陵之戰,到了第二年的二月進入到相持階段。陸遜依山展開防禦,劉備一時找不到破敵之策,便沿巫峽至夷道一線依山紮營,先後建立了五十多個營寨,聯營七百多里。期間劉備多次派兵出擊,誘使吳軍決戰,但陸遜卻不為所動,戰事很快便來到了這一年的六月份。
當時夷陵地區的氣候非常炎熱乾燥,酷暑難耐,自秭歸十餘里泛起黃氣,面積達數十丈。劉備將各營安排在密林高山險要之處,密林之間,他認為這樣既能憑險固守,又能避暑。而陸遜則抓住了劉備這一致命的失誤,採用火攻,對劉備大軍進行了致命一擊。劉備數萬人被殲,慘敗而回。
這一仗究竟該怎麼打才對劉備大軍有利呢?從地理位置和雙方態勢分佈來看,劉備透過夷陵奪取荊州,可供選擇的主攻方向主要有三條。一是順江而下直取宜都和江陵;二是從江北的夷陵道攻佔當陽後攻佔江陵;三是從江南的夷道攻佔宜都後揮軍江陵及公安。而劉備選擇的便是這第三條進攻路線。
從夷道發動進攻,劉備面臨的困難有二。一是將遭遇強大的東吳水軍,無法從水上與對手抗衡;二是當地山多林密、道路狹窄,大規模軍事行動難以展開,利於防禦。故此陸遜才能堅守四個月,令劉備無計可施。
如果劉備採用第一條路線發動進攻,結果又將如何呢?順江而下直取宜都可謂最直接、最有效的進攻路線,但由於東吳水軍的超強戰力,劉備水軍完全不是對手,這條路線只能說在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無法實施。
最後說說第二條主攻路線:從江北的夷陵道攻佔當陽後攻佔江陵。這條路線雖然同樣要經過崇山峻嶺,道路條件不佳,但吳軍在此防禦薄弱,極易突破。但一旦突破,所面臨的地形都是丘陵及平原地區,有利於進攻而不利於防禦,劉備可以發揮步兵的最大優勢,與吳郡展開決戰,劉備取勝的把握性遠高於實戰中的第二條路線。
那麼,是不是劉備採用了第二條路線就一定會失敗呢?其實也不盡然。劉備的最大失誤在於誘敵不成後沒有及時改變戰術,在原地守株待兔,等待陸遜出錯,結果等來的是陸遜的一把大火。
此時劉備應該如何改變戰術方能擺脫困境開啟局面呢?毛主席在研究了夷陵之戰後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戰術方案:“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接不暇,可以各個擊破”。
兵分兩路,以機動部隊迂迴,使陸遜首尾不能兼顧。當年曹操指揮的潼關之戰,就是派徐晃等相約夾擊的馬超,完勝。鍾會、鄧艾滅蜀時,也是這個戰法,使得姜維首尾不能兼顧。相信以諸葛亮的才智,定會採用水陸兩路大軍順江而下,一路江南,一路江北,兩路兵分東進,不管是夾擊南郡還是荊州還是其他地方,雙方約定,即可一舉攻克之。
聽取黃權的建議,預留部隊,輪番作戰。這個戰法說來簡單,就是前方以主力猛攻,而後方預留軍隊,輪流交替作戰,士兵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從而有效保持部隊戰鬥力。當年董卓平羌兵時,就是利用劉靖步騎做預備隊掩護,方才放心大膽攻擊。
如果當時劉備使用的是這個策略,夷陵之戰將出現勝利曙光。可惜劉備既不是戰略家,也不是戰術家,想象不到如此高明的對敵之策,戰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另外,夷陵之戰要想打贏,最關鍵的一個先決條件,也是唯一的一個,就是曹魏按兵不動,不插手。可曹魏又不傻,怎可能等蜀漢收拾了東吳再去收拾他,所以說,即便是蜀漢滅了東吳,也會元氣大傷,最後坐收漁翁之利的,還是曹魏,這也就是說,夷陵之戰不管誰來指揮,結果如何,最終都還是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