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動漫小道童
-
2 # 胡聊人文
《西行記》中,唐三藏穿著“拖鞋”,其實是很正常的一個事情,事實上從春秋戰國開始,人們就穿拖鞋了,具體是怎麼回事呢,最近幾日都非常炎熱,大街上的行人們都好穿個涼鞋,一入地鐵或公交,總有一股子汗水味混著皮脂的腐敗味道,甚是醉人,今個,咱們就來聊聊拖鞋以及和鞋相關的一些趣味人文。
熱得厲害,好拖個拖板,沒事滿大街拖拖。旁人見了,以為民間風情。
日後,應該是某時尚人士看不憤,設計出各種花樣,人字拖、套趾拖、按摩拖、魚嘴拖……才把個城市、鄉間不再太像澡堂子——不是白肉,就是拖板。時間久了,也成了風情。
至於拖拉板的來歷,倒跟鄉里一位先賢有關。漢朝那個好胡侃的東方朔曾講個事兒,某公懶得當官,結果被求賢若渴的王燒死在樹林子裡。
其實王只是想逼他出來,沒成想,某公有個驢脾氣。故事講這兒,大家該猜出這位某公的名字,介子推。
但誰也猜不出後邊事。王把介公死時靠的那棵樹伐了,做了雙拖拉板,開始拖出春秋,拖進南北朝,讓李白同志羨慕已極,逢人便吹,“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可能就乘了他這股風,再往後拖拉板又漂洋過海,成了東洋風情。據說賈寶玉也常拖這玩意兒。
不過,拖拉板終究是俗物,登不得大雅。賓館房間也倒罷了,若出了房間,你倒是一直拖拖看。
這裡邊有個禮儀存在,越正式的地方對鞋越尊敬。你到會所,衣冠不整,沒進門就會讓保安拖出去,自己成為拖鞋。
我讀初中時,有個趙老師,教英語,每天怒髮衝冠。哦,無冠,他不戴高帽。T恤渾似抹布,大褲衩子,一雙拖。老睡不醒的樣子,所以我也老睡不醒,英語成天就在三十分左右。
日後上高中,補習時候,又遇一靳老師,仍教英語,仍穿拖鞋,所以我再次高考,不光沒增長,還倒跌三分。現在才明白這就是拖拖拉拉的結果。
很多正式場合,只關心你的腳板。不看你是不是白皮細嫩,而是看啥鞋。
就像轎車裡有寶馬,電動車裡有寶島,鞋也有階級性的,就像過去的官要穿官靴,老百姓要穿千層底,假洋鬼子要穿皮鞋一樣。
有個文藝女,喜歡穿過去的花布鞋,一看就是個怪僻。所謂什麼鞍配什麼馬,配不妥帖,就會四不像。這個妥帖因各人底蘊而異。
南北朝看人就先看腳,穿鞋子的是懂禮的,穿拖拉板的是俗不可耐。但凡重要場合,譬如訪友、宴會,若不穿鞋,否則就是輕慢。
現在出入正式場合當然以皮鞋為主。一百塊和幾千塊,就不一樣。當然,保安也不定有那麼好的眼力。
許多名鞋其實也學聖賢,大隱隱於市。沉穩內斂,不事張揚。這種隱的好處是平易近人,能夠和小市民在一起混,不像土豪,光明鋥亮,一看就是趾高得不得了。
我少不知事的年齡時,和鄉里其他小孩一樣,經常穿虎頭鞋。鞋頭上繡個小虎頭,蠻萌。現在沒這玩意了。
稍大些是老媽一針針衲的千層底。家裡幾人的紙鞋樣,現在還存在她的小箱子裡一本紅寶書裡。千層底也是那會兒人常穿,現在也沒了。大街上倒是有老北京布鞋,也蠻風情,可總覺缺點兒,細想應該是缺家的感覺。
結婚時,女人是必定要給衲鞋墊。過去衲是為了看針線工夫,後來衲是為了看喜慶。每個花樣都透露出女人的心思,且針線粗密裡也把女人性情表露無遺。
不過,我結婚時女人已經不會衲鞋墊了。鞋墊是丈母代替的。很簡單。石榴啊、平安啊、吉慶啊什麼的。但也透著家的溫度。現在在街上買鞋墊就不會有這感覺了。
進旁人家,是必定要問是否需要脫鞋的。我們去鄉間,主人會請上炕。越尊貴越要盤坐在炕上。這一打坐自然得脫鞋。
日本和南韓這方面好,一進門就把鞋脫在外邊。其實這個禮周時就有,沒事了可看看《左傳》。
相關內容
- 《西行紀》敖雪認為唐三藏把他當馬使喚,為何最後還是幫助他們救助孫悟空?
- 《西行紀》八大金剛為何打不贏唐三藏一行?是實力如此,還是有意放水亦或另有隱情?
- 《西行紀》35集,唐三藏被南海龍王偷襲,八戒給師傅報仇,殺死敖二龍,你怎麼看?
- 《西行紀》面對最強神將三眼,唐三藏明知實力差距巨大,為何還敢發起挑戰,不怕死嗎?
- 《西行紀》中唐三藏有多強?以他的實力在天宮能排到什麼位置?
- 《西行紀》中的奇經既然很重要,為什麼西天極樂世界會把奇經給唐三藏?
- 《西行紀》南海龍族面對氣勢逼人的唐三藏一行,從容淡定,他們憑什麼吃定唐三藏一行?
- 西行紀:唐三藏在西行路上何德何能可以贏得那麼多女性的青睞?他有什麼個人魅力?
- 《西行紀》25話中持國天憑什麼認為自己吃定了唐三藏等人,他的依仗是什麼?
由於日本文化傳承於中國,尤其是唐朝,所以保留了很多唐朝的文化風俗。其中和服,木屐就是其中的一種。
木屐,簡稱屐(ji),是華夏傳統的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適合在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為帛製成,則稱為帛屐。木屐是漢人在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時期的普遍服飾,一直沒有中斷過,目前木屐在潮汕地區仍非常普及,據說木屐有男方女圓的區別。
西行紀這部動漫改編自香港同名漫畫,同武庚紀一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創作,也是一箇中國文化與現代青年見面的機會。
時代在發展,文化固然要傳承,但是也要發展,中國文化底子龐大,但是也禁不住糟蹋,希望中國下一代能夠承擔起傳承中國文化,發揚發展中國文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