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崔談歷史

    第一步:優選現有坡面產沙模型,並進行完善改進,計算小流域的坡面總產沙量。坡面產沙模型已經有很多,也比較成熟,眼下需要的是對其進行深入解剖和梳理,從中優選可用的模型。多沙粗沙區面積並不太大,型別區也不太複雜,所以可以針對每個型別區選定一個模型。即使是優選出的模型仍然需要吸收被淘汰模型的某些優點,使之進一步完善。因此,這個過程是“先優選+再開發”。第二步:優選現有小流域總產沙量計算模型,並進行完善改進,用於計算小流域的總產沙量。黃土高原現有的水土流失觀測站不僅設定了坡面觀測,且大都在同流域的出口觀測流域的總輸沙量。目前,可以計算小流域產沙量的模型也很多,可以用坡面產沙模型的思路進行優選和再開發。第三步:以上二者相減即為溝道產沙量。至此,我們已經知道了小流域的總產沙量、溝道與坡面產沙的比例。第四步:在多沙粗沙區取一定數量的小流域,在小流域主溝的不同位置設產沙量觀測點,可以歸納統計出溝頭和溝口等區段產沙的比例。用以上思路建模的優點是快捷、充分吸收現有模型的優點。前文提到,由於缺乏溝道產沙觀測資料,直接建立溝道產沙模型是當前最困難的環節,因此也有專家提出:現在就著手選擇一些典型區,設點觀測溝道產沙的規律,包括溝道產沙的組成、溝道產沙與坡面水沙的關係、溝道產沙與暴雨的關係等,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努力,最終建立溝道產沙的模型。此工作也是很必要的,其觀測資料必然會進一步提高如上模型的精度,這與本文提出的建模思路並不矛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穩鍵是哪個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