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64316064609

      本週學習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研讀本篇小說,要在欣賞的基礎上,培養研讀文學作品的能力。透過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說深刻的思想內涵;透過小說表層的風趣幽默,體會作者深層的嚴肅與悲哀;在品味小說語言的基礎上,把握這部小說語言的獨特風格。

      魯迅透過阿Q神往革命,又被竊取了革命權力的反革命勢力所殺害的藝術描寫,深刻地揭示了阿Q“精神勝利法”的種種表現和它嚴重的危害性,啟發人們振奮起來,砸碎阻礙自己前進的精神枷鎖;同時也深刻地批判了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從而對辛亥革命失敗的不可避免性作了藝術的總結。

      阿Q是未莊的一個流浪僱農,他上無片瓦,下無片地,只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過活,“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他身受殘酷的剝削、壓迫和凌辱,處在社會的最底層,這本已十分可悲,但是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他對來自統治階級的殘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輕自賤、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來發洩自己被別人欺壓的不平之氣。其主要性格特徵是精神勝利法。

      1、喜劇的外套,悲劇的核心。《阿Q正傳》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用喜劇的外套,包裝一個悲劇性的故事。阿Q的一生是悲劇性的,他的下場令人同情,令人感嘆,但這一切又是透過阿Q日常生活富有喜劇性的事件表現出來的。

      2、白描的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徵,用最經濟、最簡練的筆墨,把描寫物件生動、形象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如趙太爺不許阿Q姓趙的場面,寥寥數筆,就把趙太爺這樣一個土霸王的橫蠻霸道的嘴臉活畫出來了。

      3、雜文式的筆法。這篇小說的雜文式的筆法,給讀者非常突出的印象。首先,小說處處使用幽默、尖銳、詼諧的語言,進行諷刺、挖苦、調侃。或反話,或誇張;或大詞小用,或莊詞諧用。其最終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作者對待不同的物件所運用的諷刺態度是不一樣的,對於像阿Q這樣的被壓迫者,他的諷刺是善意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諷刺;而對統治者的諷刺卻是無情的,是匕首,是投槍,他要把這些醜惡的靈魂掛在十字街頭梟首示眾。

      阿Q的性格是複雜的,但其核心是“精神勝利法”,即對於事實上的屈辱和失敗,用一種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勝利。“優勝記略”和“續優勝記略”兩章,集中刻畫了阿Q的這一性格。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尊自大。阿Q是個極卑微的人物,而未莊人全不在他眼裡,甚至趙太爺進了學,阿Q也不表示推崇,以為我的兒子將來比你闊得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甚至瞧不起城裡人。當別人嘲笑他頭上的癩頭瘡疤時,他以此為榮,還說:“你還不配……”

      第二,自輕自賤。阿Q在未莊被閒人揪住辮子在牆上碰頭而且要他自認為“人打畜生”時,他就說:“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麼?”而且他還自以為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他在精神上勝利了。

      第三,自欺欺人。阿Q在與人打架吃虧時,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他賭博贏得的洋錢被搶,無法解脫“忽忽不樂”時,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個”,他在精神上又一次轉敗為勝。

      第四,欺軟怕硬。阿Q最喜歡與人吵嘴打架,但必須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對抵抗力稍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薄。

      阿Q的如此種種的取勝法寶,如同麻醉劑,使他不能認識自己所處的悲苦命運,過著奴隸不如的生活,至死了不覺悟。

      阿Q“精神勝利法”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烙上了民族恥辱的極深印記。在帝國主義擴張浪潮不斷衝擊下,封建統治階級日趨沒落,現實環境使他產生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心理。“精神勝利法”正是這種病態心理的表現。與此同時,農民本身的階級弱點,小生產者在私有制社會里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經濟地位,也是其中的根源之一。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物質決定著精神。阿Q面臨著一切生存的困境:無田地,無房屋,無女人等。他作過一些努力,包括投機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敗而告終,阿Q依然是阿Q。物質上的絕望,必然要用精神來安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戴望書《寂寞》詩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