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822715045842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母愛就其本質是:

    我什麼也不做就可以得到母親的愛,因為是無條件的,我只需要是母親的孩子。

    只有體驗過這種母愛的人,才會相信這種愛是不需要自己去贏得的,是不需要自己去費盡心思得到的,也不用為此付諸太多努力,也才會相信,自己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我,而不是其他任何原因,自己也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而當一個人需要為這種本可以無條件得到的愛付諸努力時,她就離開了那個愛的樂園,成為了一個在愛方面匱乏的人,變成了一個愛的打工者。

    “既然我得不到,那我就不要了吧,我自己也可以做好每一件事,我自己也可以過得很好,既然你不主動給我,那我也不向你表達我的需求了,因為說了也不一定會得到的,如果你再傷害我,我就在我的盔甲上再加上一層。”

    這是缺愛的人最容易陷入的死迴圈。

    在童年時期,一個人如果得不到足夠的安全感和愛,可能是父母動輒爆發的一次次爭吵,可能是父母對你漠不關心的態度,可能是父母對你太過嚴苛以待的約束,可能是父母偏心的愛和關心的給予,這些都有可能造就一個人的缺愛。

    內心就會形成一個“內在小孩”,而就像那句話說的,請神容易送神難,這個“內在小孩”一旦出現,就會不休不止纏繞著你,輕易不離開,在你身邊阻礙著你和他人之間建立信任和正常溝通。

    這個內在小孩會使你敏感、多疑、患得患失、過於害怕他人的看法、雖然共情能力和換位思考的能力都比較好,但也會過於害怕自己某句話某種行為不恰當,他有著可操縱的線,無形中操控著你的人生。

    這種性格缺愛的人,因為小時候缺乏情緒需求,碰到戀愛就會暴露得一覽無遺。

    有一個詞語叫做物極必反,太過於害怕恐懼一樣東西的時候,為了避免那個結果,你的行為一定會路走偏鋒,比如太過於害怕被拋棄,就一定會反覆確認自己是否具有被拋棄的可能性,在這個反覆驗證的過程中,折磨著自己,也折磨著別人,你都會受不了自己這種狀態,更何況別人呢?

    這是因為自己沒辦法說服內心那位內在小孩,所以他就會鬧,你為了保護他,只能次復一次進行死迴圈。

    “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從前的事就不要太在意了”“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

    人們總會試圖用這種說法來勸說,但其實顛倒了解決問題的順序,如若真正要著手解決這種情緒缺口,一定要先不在意,才可以做到淡去。

    你要直面過去的痛苦,就算是撕開傷口也好,好好看看過去的一幕又一幕,好好看看那一樣又一樣,那些你曾渴求卻無法得到的,那些你曾害怕卻仍舊發生的,那些你曾自我安慰的一個個夜晚......

    當“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偏偏是我來承受這一些?為什麼別人的家庭圓滿,就我的家庭有缺口?”這些問題在你這不會像毒品一樣糾纏著你時,只有這些痛苦再無法在你心裡掀起多大波瀾時,方法才能生效。

    勸說不會讓人改變,唯有痛苦才會。

    而只有這些痛苦對你而言不值一提時,你才會放下尋求彌補的方法,才能從這種深淵中脫離出來,才能解決一切你所描述的“剛開始就特別上頭,只想對他好,想成為他的唯一,太過於約束對方的自由,控制對方”這一系列問題。接受了這些過去後,你才會讓這些事塵歸塵土歸土,才會不再期望有任何人或事來改變這一切。

    所以我說,如果第一步的“接受”不做好,不要再去在意那些“沉沒成本”,否則做什麼都是白搭。

    塞德希爾•穆萊納森在《稀缺》一書中曾提過:一個人越是缺乏什麼,越是渴望什麼,反過來會加劇這種缺乏,至少是維持這種缺乏的狀態。

    而在書中塞德希爾•穆萊納森也給出了答案:

    “貧窮和匱乏,會讓人視野狹窄,看不到除了你所缺乏的目標以外的東西,如果人的整個生活只為了錢或者愛而運轉,反過來就會加劇貧窮和缺愛。”

    所以要做的是:

    “放下你的窮人心態,拓寬你的視野,不要再聚焦在過去的得失,將注意力分散到其他重要的事情上去,讓自己均衡發展。”

    解決稀缺的根本,在於忘掉稀缺本身。

    只有內心對自己充滿肯定,喜歡自己,珍惜自己的價值,懂得升級自己的價值,提高對自己的認同,明白這種認同不是隻透過他人的評價,才不會一味沉迷於無謂的情緒中。

    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不再把精力都放在獲取別人好感和迎合他人犧牲自我上。

    其實世上皆是幸福,不要只盯著一束花,當你看向花園時,就知道,花香是時時刻刻都可存在的。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農合報銷有時間限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