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專答十萬零一個為什麼

    宰相,有時又稱丞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在明朝之前,宰相這個職務隨著朝代不同,有不同的稱呼,宰相,丞相,左右丞相等等,是朝廷最高官員,一直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后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宰相的等級相當於諸侯王,位高權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非常尊貴,不會在王爺面前自稱下官,更不會下跪。

    王爺是因為是皇族和爵位尊貴,手中不一定有實權。

    丞相是中國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無所不統。丞相制度,起源於商戰國。秦國自秦武王開始,設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時也設相邦,魏冉、呂不韋等都曾居此職。秦統一以後只設左、右丞相。

    西漢初蕭何為丞相,後遷為相國,何死,曹參繼任。漢惠帝劉盈、呂后至漢文帝劉恆初年,設左、右丞相,以後只設一位丞相。漢初各王國擬製中央,也在其封國中各設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改稱為相。

    明太祖朱元璋殺丞相胡惟庸後廢除了丞相制度,同時還廢除了中書省,大權均集中於皇帝。

    那麼,廢除了丞相之後,丞相的活還得有人幹啊,後來就發展出了內閣,內閣由內閣大學士組成,各朝人數不等。內閣的頭,就是首輔就相當於丞相。那麼明清內閣首輔見了親王是不是要下跪呢?應該說,開始規定是要跪的。後來因發生一個故事從此不用了。

    1688年,孝莊太后病逝。王公大臣在永康左門外商議喪事禮儀。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人環坐於上。內閣大學士王熙等人跪在地上回話。會議開得很久,一直過了晌午還沒結束。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之芳已經66歲高齡,年老體衰,加上沒有及時吃飯,餓得頭昏眼花,摔倒在地上。

    王爺們沒有體恤老臣之心,反而指責李之芳不懂禮儀。

    吏科給事中高層雲怒不可遏地說:“是非國體也。”會議結束後,高層雲給康熙皇帝寫了一道奏章,稱:“天潢貴胄,大臣禮當致敬。獨集議國政,無弗列坐,所以重君命、尊朝廷也。況永康左門乃禁門重地,太皇太后在殯,至尊居廬,天威咫尺,非大臣致敬諸王之地。大學士為輔弼大臣,固當自重,諸王亦宜加以禮節,不可驕恣倨慢,坐受其跪,失藩臣體。”

    意思是,永康左門是禁門重地,不是大臣尊敬王爺的場所。大學士是輔弼大臣,固然應該自重;王爺也應該懂得禮儀,不應該傲慢地坐著接受大學士下跪。

    這道奏章送上去後,大家都為高層雲捏了一把汗。畢竟,一個小小給事中,怎麼能與王爺們相抗衡呢?隨便一個王爺站出來,都能讓他吃不了兜著走。

    康熙皇帝倒是很開通,他說:“朕召大臣議事,如時久,每賜墊坐語。今大臣為諸王跪,於禮不合。”康熙皇帝覺得,大臣們為王爺們跪著,的確不符合禮儀。於是,他將此事交給宗人府和禮部、吏部討論後決定:“凡會議時,大臣見諸王,不得引身長跪。著為令。”

    這就意味著,大臣在開會時遇見王爺,不需要引身長跪。

    到了嘉慶時期,嘉慶皇帝再次釋出上諭,稱:“嗣後凡見親王、郡王,如有仍蹈前轍,長跪請安者,即著王等自行參奏。如大臣等遇見時,亦即指名參奏。至侍衛、部院司員,於本管堂官接見禮儀,自有定分,遇有公事,只應侍立回堂,毋許屈膝請安。”

    這就是說,包括大學士在內的大臣,見了王爺,一律不必磕頭請安。否則,還有可能會遭到參奏。

    其實,在清朝初期,王爺見了大學士,還得向大學士姓半跪之禮。《清史稿》記載:“向例,親王、皇子與大學士相見,行半跪禮,稱老先生,如兼師傅者,或稱老師,自稱或門生或晚生。”這是說,王爺見了大學士,行半跪之禮,同時尊稱為“老先生”;如果大學士還是這位親王、皇子的師傅,他還得尊稱大學士為“老師”。王爺在大學士面前一律自稱“門生”或者“晚生”。

    是不是很有禮貌?

    不過,後來隨著王爺們介入朝政,掌握了權力,這種現象發生了變化。此前,王爺絕對不可以直接稱呼大學士的官職,到了恭親王奕忻執政後,就直接稱呼李鴻章為“李中堂”,左宗棠為“左中堂”。這時候,大學士在王爺面前,反過來自稱“晚生”了。

    到了清朝末期,大學士的地位再次下降,醇親王載灃甚至直接稱李鴻章為“少荃”,可以說,這是相當地不尊重大學士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問一個異地的女孩喜歡收到什麼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