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呀小蘿北

    電影首先停在林蕭和陸燒的互相回眸上。然後畫面就黑下去了,這裡是一個接近半分鐘的黑屏。不得不說,GJM膽子還是很大的。一般觀眾很難承受電影院裡這麼長時間的黑屏。然而,這個黑屏裡,依然有資訊量,是什麼?是聲音。

    整個約半分鐘的黑屏被拆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徹底的安靜,很多觀眾以為,電影到此結束了。(確實,我前排有兩個觀眾已經起身了,剛要走,又被緊接而來的聲響吸引,坐了下來)。第二段聲音,是關鍵的資訊量獲取:一種大範圍燃燒的聲音,同時聲場中段是人的呼喊聲,聲場最遠處,是隱隱約約的消防車聲音。(這段資訊量,對不熟悉小說的觀眾來說,是不知所云的。但是對熟悉小說的粉絲來說,是致命的。從這裡開始,不同的觀眾開始分化,資訊量的獲取不均等,導致觀眾走向不同的結局,以看過原著和沒看過原著為分水嶺。)黑屏最後一段,是一陣高跟鞋的聲音。然後畫面再起,一個穿著黑色衣服的女人背影,往別墅裡面走,她開啟門,然後就是一個在中國產電影裡算得上非常牛逼的一個長達八分鐘的一鏡到底“長鏡頭”……(我掐了表的- -)

    八分鐘的長鏡頭在中國產電影裡不多見,但也不至於讓我覺得牛逼,我之所以認為這個鏡頭牛逼,是因為這是一個回溯鏡頭:GJM把四部小時代電影裡各種標誌性的場景和經典段落用一個具有浮空感的【靈魂視角】(劃重點,後面具體說)長鏡頭串連了起來,在一個長鏡頭裡呈現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難度比在同一個時間空間裡的八分鐘要難多了。而且,看幕後採訪裡GJM有提到,這個長鏡頭的畫面都是重新拍攝的,並不是用之前電影裡的畫面來剪輯——這意味著所有曾經的場景、道具、服裝、現場陳設,都必須恢復原樣。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這個長鏡頭牛逼。(這個鏡頭有挺多可以分析的技術點,有興趣的人可以研究一下他中間究竟用CG做了幾次剪輯縫合,不過這都屬於技術黨的範疇了,不在我這個文章的討論範圍。)

    鏡頭回來以後黑衣女人轉身,原來是林蕭,她盤著頭髮,看著是三十多歲的樣子了。然後她聽見開門聲,回頭,看見顧裡南湘唐宛如開門進來,她們抱怨林蕭早到,顧裡讓唐宛如趕緊開啟香檳,然後幾個人換上高中的校服,站在客廳裡跳曾經的友誼地久天長,幾個人打打鬧鬧,嘻嘻哈哈結束。對於沒有看過原著,並且對畫面中和臺詞中的資訊量不深究的普通觀眾來說,這就是第一重Happy Ending的結局:

    【第一重結局:四姐妹人到中年,有了各自的生活,但是每年都依然會約好一個時間,回到曾經一起居住的別墅聚會,懷念曾經一起的青春年華。】

    而看過原著,並且善於抓取資訊量的觀眾來說,這8分鐘的長鏡頭看完,卻足以推匯出讓她們痛不欲生的第二重結局,這是一個遵循原作的Bad Ending:【林蕭作為唯一的生還者,另外三人死於火災】。為什麼?我只列舉一些我抓取到的資訊量,可能有遺漏,歡迎補充。

    1、林蕭穿的是黑色套裝,另外三個女孩穿的都是純白色的衣服,林蕭在三部電影中,只有兩次穿過全身黑衣:顧裡爸爸的葬禮,崇光的葬禮。全身素黑的衣服在華人傳統觀念裡,具有非常明確的暗示。而另外三個女孩兒全身純白的衣服,同樣暗示意味極其強烈,天堂裡的人,穿的都是白的。

    2、走進別墅之前,大門口曾經掛著的一幅畫,而現在沒了,變成了空白,而且鏡框的玻璃是破碎的。

    3、別墅裡的傢俱全部用白布封存。

    4、唐宛如的臺詞:林蕭,你每年都這麼早到,你也太想我們了吧。(注意,如果三個女孩兒依然健在,平時就算她們四姐妹有各自的生活,但是不可能不互相打電話聯絡,不可能每年需要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回到曾經的地方,說“太想我們了吧。”而每年一次的固定探望,基本等於清明節的掃墓。

    5、顧裡臺詞:“都說了我們每年都會回來啊,還用白布蓋得這麼嚴實,好麻煩啊。”在中國的傳統裡,去世的人,每一年忌日,是會回到去世時居住的地方的,這也是中國很多老年人不願意搬家的原因,因為怕去世的人,找不到家。(類似的情節唐山大地震裡也用過,徐帆燒紙錢的時候,說不願意搬家。)

    6、林蕭聽見開門的聲音,回頭時,是熱淚盈眶,並且,她看見三姐妹走進來的時候,並沒有和她們有任何的交流,全程都在低頭思考。如果是真實的人,不可能不和她們發生對話和肢體接觸。所以,三個白衣應該是林蕭的幻覺。

    綜上所述,不難得出:

    【第二重結局:當年最後的一場聚會,林蕭出門買酒,本來周崇光能夠和她一起逃脫,但是周崇光留下來擋狗仔,林蕭獨自一個人去超市買酒。因此,她逃脫了隨後發生的一場大火。而在別墅中所有的人,注意,是所有的人,全部葬身火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待男生每天工作回家後需要繼續幹家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