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存希齋書法
-
2 # 畫家王衍成
奧托·迪克斯(Otto Dix,1891年-1962年)是德國新客觀主義 的代表人物之一。新客觀主義也被成為新現實主義,是一種重新關注寫實藝術的藝術思潮。
但是仔細看人物的細節,又讓人感覺到她很疲憊。首先是超級明顯的黑眼圈,讓人聯想到女記者一定是經常熬夜寫稿;其次,短髮、兩隻誇張的大手和發黃的夾煙手指,賦予人物“女漢子”和“老煙槍”的形象;再加上姨媽色的口紅和右腿下滑的肉色絲襪,給人留下她生活不講究、不拘細節的印象。
這就是德國畫家奧托·迪克斯(1891-1969)刻畫的當時新女性的矛盾形象:獨立自由、疲憊不堪。
西爾維婭·馮·哈登(1894-1963)是一名德國記者和詩人,她在1959年發表的一篇文章裡回憶了有關這幅畫的一些趣事。“有一天,我在路上遇見了迪克斯,他對我說:‘我必須把你畫下來!必須!你是整個時代的代表!’我回復他說:‘你想畫我的死魚眼、大耳朵、長鼻子、薄嘴唇、大手大腳和短腿嗎?這隻會把人嚇跑,人們不會喜歡。’他說:“你的形象很有特色,你會成為一個時代的肖像代表:人們注重的不再是女人的外貌,而是她的心理狀態’。”
1925年至1927年,迪克斯在柏林生活,這期間他完成了許多不注重人物外貌,而偏向刻畫人物心裡狀態的肖像畫。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這張《記者西爾維婭·馮·哈登肖像畫》。這幅畫也成為當時德國新客觀運動(Nouvelle objectivité)的代表作。
新客觀運動的產生與當時德國的社會時代環境密不可分。德國當時正處於一戰與二戰之間的夾縫年代,人們在享受重獲和平安寧的同時,日常生活卻持續承擔著戰爭的後果,接踵而至的政治、經濟上的不穩定深深困擾著民眾,同時影響了德國藝術家的風格。
早期,迪克斯以各種風格作畫,從印象派到立體派都有涉及。一戰中,迪克斯應徵入伍,在戰爭中險些喪命。目睹了戰爭的殘酷之後,迪克斯的畫慢慢偏向表現主義,內容多為現實題材。一戰後,他對德國社會表示懷疑,清醒地意識到了社會變革所導致的人與人之間的隔離與孤獨。
-
3 # 疾飛昏鴉
這個燒腦的問題有些難倒昏鴉了,試圖給奧托·迪克斯這位鬼才藝術家一個精準的定位其實是很件很困難的事情。
迪克斯有著詭譎多變的藝術風格,有著德國和荷蘭古典主義的影子,先後嘗試過印象派,立體主義、“青騎士”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更追隨了達達主義對於現實批判的思想內涵。
最終定格在了不偏不倚的極其中性的新客觀主義的藝術形式上,或許這也符合了其親身經歷過一戰的殘暴洗禮的特殊境遇吧。
象是一位冷冰冰的旁觀者,冷眼洞見這一切世態炎涼,戰爭的摧殘;赤裸的慾望;瘋狂的納粹;眾生的無辜;貪婪的販賣……所有一切都在渺茫中掙扎著試圖擠出些人性的溫暖來――昏鴉語。
新客觀主義不求達表現主義對於強烈自我表現的內心觀照,不謀求真實主義的深刻,也不同於批判現實主義的震聾發聵的犀利。
一戰後的德國是整個世界的縮影,各種思想和勢力魚龍混雜,有趣的是藝術家倒成了鞭撻現實反對納粹專政的旗手。包括迪克斯在內的眾多的現代主義藝術家們被列入黑名單,遭到禁展、驅逐、甚至於焚燬書籍畫冊。
新客觀主義更像是一場哲學思想層面的運動,其影響波及到了攝影、文學、音樂、應用設計等廣泛領域。
迪克斯在新客觀主義中更象是位遊俠,忽而有夏家爾的溫情,忽而有柯勒惠支的辛辣,還隱隱約約能看到希勒和蒙克的神經質的吶喊。
總體來說大師在形式手法上是折中的表現,在思想上是冷峻的客觀表達,世間百態躍然畫上,由得你們看,由得你們評說!
德國的近現代的藝術思潮幾乎改變和左右了整個世界的視覺認知,以包豪斯為代表的工業設計和應用設計引領了整個時代直到今天。
昏鴉掠去,向表現主義致敬,向新客觀主義致敬,向迪克斯致敬,向正在觀看的你致敬!
回覆列表
德國畫家奧托迪克斯是參加過戰爭的畫家,其經歷可謂是傳奇的。他出版過《戰爭》組畫,從中就可以看出來了。戰爭使他感到殘忍,他在畫中都予以表現。
他早期的繪畫風格多樣,立體派,印象派都有,經過了多次變化,二戰以後,他不再用寫實方法而是用更明確的表現主義。
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現了戰爭的殘酷。畫中計程車兵們戴著防毒面具,動作僵直而有力,讓人不寒而慄。
當然,他早期也不乏這樣的作品。以及這樣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