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儒姐在北京
-
2 # 通鑑研習社
其實古人有很高的智慧,他們有自己的妙招來度過炎熱的夏天。那麼我就來說說古人是怎麼度過炎熱的夏天的。
古代人使用冰塊,當時在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還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運至名叫“凌陰”的冰窖中儲存。家有儲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漢西漢梁孝王劉武,死後葬於今河南永城縣境內的芒碭山。其墓相當豪華,除了帶“衛生間”外,還有一冰窖。大概劉武怕熱,生前享受慣了,死後也要“吃冷飲”。周王室還會將冰塊賞賜給身邊人,但也不是什麼人都能享受的,據《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只有相當於今高階幹部的人才能分到,即所謂“食肉之祿,冰皆與焉”,沒有資格吃肉的官員,也沒有資格在夏天使用冰塊。
這種“賜冰”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明人劉侗、於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記載,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會賜冰給文武大臣。清代也是這樣,把賜冰當成一種官員福利,但賞賜形式有所改變,不是直接領冰塊,而是發放“冰票”,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此即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歲時記》中所記的“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上述製冷方法並非百姓所用。秦漢時期,普通人家過夏天,“冷氣”的主要來源是水井,製冷和保鮮使用“井藏法”:或在井中置一口大甕,作為放置食品的“冷藏室”;或將食品置於籃子中,用繩索繫於井下儲存,現代仍有人使用此法做“冰鎮西瓜”。事實上,古人用來解渴的冷飲也沒有現代這麼講究。對普通人而言,井水便是他們最好的“飲料”。如漢代人,夏天的主要飲料基本上是井水,時人認為“井之所尚,寒泉冽清”。現在大家流行喝礦泉水,似有漢人遺風。
-
3 # 關河南望
古代是如何避暑的呢?我們讀《詩經》的時候,會讀到《七月》這首詩,詩中有言:“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也就是說,把冰塊鑿下來一些,放入冰窖裡。
冰窖大多都在陰涼的地下。冰塊下置一些新鮮的稻草和蘆蓆,冰塊上方覆蓋樹葉、稻糠等隔絕溫度的材料,然後把冰窖口封閉好,等到第二年的夏天方便使用。不過這樣的儲存方式,冰塊會融化不少,因此,需在儲存時,加大冰量。
唐朝末期,人們發現硝石溶於水會吸收熱量,使周圍的水溫驟降,甚至凝結成冰,這就有了避暑的新方法。
漢代時期,皇宮裡甚至還有冬夏皆能使用的“空調房”。不得不嘆一句,古人的智慧真是無窮盡。
不過,以上的避暑方法都是貴族階級才能享用的,至於一般的老百姓,可沒有如此福氣,炎炎夏日,生活是相當疾苦的。
回覆列表
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扇子。在原始社會,人們就已經找到大大的樹葉來扇風,可是樹葉太容易破,使得人們不得不經常尋找新的葉子,很麻煩。後來,人們發明了用竹編的扇子,稱之為“搖風”。達官貴人們會用絹帛製成扇子,由僕人們在身旁扇風,主子愜意下人受罪。漢代還發明瞭一種名叫“葉輪撥風”的工具,有點像我們今天的風扇,當然這個也是要僕人手動操作,但是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大家閨秀還會在上面繡上自己中意的圖案,以彰顯自己的秀外慧中。
唐代的含涼殿其實是最早的空調間。含涼殿傍水而建,利用水車將水送到屋頂,然後水就會沿著屋簷留下來形成水簾,涼水在沿著屋子上下迴圈,帶走熱氣,從而達到降溫的效果,屋裡自然就涼快了。我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清朝的避暑山莊,這都是清代皇室的避暑勝地啊!
幾千年前的商朝,貴族們已經知道把冬天的冰儲存到地窖裡,以供來年的盛夏使用。但是,那是的冰是極其珍貴的,只有達官貴人們才享受的到。到了唐代,有人開始冬天藏冰,夏天拿出來賣,由此,廣大的人們群眾才開始享受冰帶來的幸福。現在我們吃的冰淇淋大家都以為是外華人發明的,其實在中國南宋時期有人用冰製造了一種叫“冰酪”的食物,後來經馬可波羅帶回了義大利,後來又傳到了英國,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男女老少都愛不釋手的冰淇淋。
白天有扇子,有冷飲,那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呢?於是,我們聰明的老祖宗又製造了瓷枕、涼蓆或者涼榻。中國的瓷器自古以來就非常著名,各種瓷器摸起來都冰冰涼的,如果睡在上面,那肯定是非常愜意了。
我們今天的消暑利器,其實很多都離不開古人的智慧。當然老人們還經常教導我們說“心靜自然涼”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看了這麼多消暑的方法,你更喜歡哪種呢?你還有更好的消暑大法來與我們分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