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教育環境為教師的教育教研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隨之而來的是教學教研方法、策略等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既對教師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對教師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有必要對網際網路環境下如何提升教師教育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進行針對性的研究。
一、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
網際網路環境是基於資訊化裝置而存在的,需要在應用中接觸計算機、網路設施、錄音錄影以及電子顯示、傳輸等多種資訊工具,還需要應用一些操作軟體。
網際網路簡單、快速、方便等優勢是基於人對這些設施的有效操控來實現的。所以,需要教師對這些資訊化的工具的使用進行系統學習,保證自己教育教研工作能夠適應網際網路條件。
比如教學《沁園春?長沙》,教師需要蒐集影片、圖片和背景資料等資訊,並且要對這些資料進行剪輯、修整、製作等等。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學習和掌握哪些知識呢?――網路資訊查詢、複製、電子格式轉換、貼上,影片格式轉換、剪輯、合成,圖片素材剪裁、修補、去除水印、色彩調整等等,還有PPt課件製作以及課件的播放、控制等等――一次看似簡單的課程準備就需要教師掌握大量的資訊化處理知識。
教研工作也是如此,教師需要掌握網路化教研即時交流工具的使用、影片錄製和轉播技術、電子教研檔案的網路共享、傳輸以及下載、儲存等等涉及網路教研的技術知識。
不具備這些知識技術,教育和教研的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學會整合網路資源
網際網路環境下教育教研資源的獲取和應用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和提升,但網路資源並不一定就能直接應用於教育教研的實踐。那麼,就需要教師有能力對網路資源進行針對性的有效整合,使之切實有效地服務於自己的教育或教研工作。
一是要學會網路資源的取捨。比如,從網路上查詢《鴻門宴》教學相關資料,隨便開啟一個資訊視窗,動輒就是數以萬字的資源,這些資源並不都是我們教學中所需要的(比如鴻門宴的白話翻譯、英文名、相關人物、出處等等。這些或是教材上有,或是沒有教學價值),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目標或設計思路對內容進行精簡,如留下《史記》和司馬遷的簡介、相關典故、事件背景、相關成語詩文和一些圖片、影視(電視劇)資料等。還需要對影片、圖片等進行編輯和裁剪,只留下教學教研需要的部分即可。
二是學會教育教研資源的分析整合。網路能夠提供大量的教學經驗、教育理論、教學課件等方面的資源,但這些資源並不是可以拿來就用的。教師應學會甄別這些資訊的真假與優劣,學會根據自身具體需求和條件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高中語文的課堂匯入方法”,從網路上能夠找到的資訊數以萬計――這時就需要教師對這些資源進行個性化的選擇,如語言匯入法是不是適合自身特長?情境匯入法是不是適用於我要教學或教研的課程?故事法中的故事是否與要教學的內容相匹配?教學方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不對這些內容進行分析和整合,網路資源可能會對教育和教研起到反面的作用。
三、學會網路共享與儲存
網路環境下,教育、教研的資料共享和儲存形式與傳統條件有較大的不同,教師只有準確把握併合理應用才能有效促進教育教研技能的提升。
一是共享形式上發生的改變。過去只能用書籍、紙質檔案的形式將教研成果或教學經驗分享給同事,或直接向本人求取,或直接交流。而在網際網路條件下,教師可以方便地將資料以電子檔案的形式上傳到教研平臺上,供大家隨時、隨地下載使用。比如教學《祝福》,教師在課前為學生準備的預習資料不必一份份印發給學生,而是直接上傳到班級的網路平臺上,再透過即時交流平臺通知學生即可。
二是儲存條件發生的改變。過去要儲存教育教研資料需要列印成冊,長期不用的檔案需要歸類放置到櫃中,有時想選用某個檔案時,查詢起來非常耗時,而且還容易丟失或損壞。而網路儲存則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只要有網路和終端裝置,教研者、學生都可以隨時將電子檔案上傳到雲端儲存平臺上,儲存空間也幾乎是無限的,而且可以長期儲存不會出現損壞或丟失現象。更便利的是,師生在需要某個檔案時,不必消耗大量時間去翻找,只需輸入要查詢的檔名,就可以迅速得到。
總而言之,網際網路環境下要想實現有效的教育和教研,教師必須提升自身能力,反過來,網際網路環境又能有效幫助教師提升教育教研能力――網際網路環境與教師能力提升是共建共生的關係。教師應依據網際網路的特徵,更新自己的知識能力結構,並學會整合網路資源、高效利用共享與儲存功能,這樣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育、教研能力。
網際網路教育環境為教師的教育教研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隨之而來的是教學教研方法、策略等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既對教師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對教師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有必要對網際網路環境下如何提升教師教育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進行針對性的研究。
一、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
網際網路環境是基於資訊化裝置而存在的,需要在應用中接觸計算機、網路設施、錄音錄影以及電子顯示、傳輸等多種資訊工具,還需要應用一些操作軟體。
網際網路簡單、快速、方便等優勢是基於人對這些設施的有效操控來實現的。所以,需要教師對這些資訊化的工具的使用進行系統學習,保證自己教育教研工作能夠適應網際網路條件。
比如教學《沁園春?長沙》,教師需要蒐集影片、圖片和背景資料等資訊,並且要對這些資料進行剪輯、修整、製作等等。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學習和掌握哪些知識呢?――網路資訊查詢、複製、電子格式轉換、貼上,影片格式轉換、剪輯、合成,圖片素材剪裁、修補、去除水印、色彩調整等等,還有PPt課件製作以及課件的播放、控制等等――一次看似簡單的課程準備就需要教師掌握大量的資訊化處理知識。
教研工作也是如此,教師需要掌握網路化教研即時交流工具的使用、影片錄製和轉播技術、電子教研檔案的網路共享、傳輸以及下載、儲存等等涉及網路教研的技術知識。
不具備這些知識技術,教育和教研的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學會整合網路資源
網際網路環境下教育教研資源的獲取和應用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和提升,但網路資源並不一定就能直接應用於教育教研的實踐。那麼,就需要教師有能力對網路資源進行針對性的有效整合,使之切實有效地服務於自己的教育或教研工作。
一是要學會網路資源的取捨。比如,從網路上查詢《鴻門宴》教學相關資料,隨便開啟一個資訊視窗,動輒就是數以萬字的資源,這些資源並不都是我們教學中所需要的(比如鴻門宴的白話翻譯、英文名、相關人物、出處等等。這些或是教材上有,或是沒有教學價值),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目標或設計思路對內容進行精簡,如留下《史記》和司馬遷的簡介、相關典故、事件背景、相關成語詩文和一些圖片、影視(電視劇)資料等。還需要對影片、圖片等進行編輯和裁剪,只留下教學教研需要的部分即可。
二是學會教育教研資源的分析整合。網路能夠提供大量的教學經驗、教育理論、教學課件等方面的資源,但這些資源並不是可以拿來就用的。教師應學會甄別這些資訊的真假與優劣,學會根據自身具體需求和條件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高中語文的課堂匯入方法”,從網路上能夠找到的資訊數以萬計――這時就需要教師對這些資源進行個性化的選擇,如語言匯入法是不是適合自身特長?情境匯入法是不是適用於我要教學或教研的課程?故事法中的故事是否與要教學的內容相匹配?教學方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不對這些內容進行分析和整合,網路資源可能會對教育和教研起到反面的作用。
三、學會網路共享與儲存
網路環境下,教育、教研的資料共享和儲存形式與傳統條件有較大的不同,教師只有準確把握併合理應用才能有效促進教育教研技能的提升。
一是共享形式上發生的改變。過去只能用書籍、紙質檔案的形式將教研成果或教學經驗分享給同事,或直接向本人求取,或直接交流。而在網際網路條件下,教師可以方便地將資料以電子檔案的形式上傳到教研平臺上,供大家隨時、隨地下載使用。比如教學《祝福》,教師在課前為學生準備的預習資料不必一份份印發給學生,而是直接上傳到班級的網路平臺上,再透過即時交流平臺通知學生即可。
二是儲存條件發生的改變。過去要儲存教育教研資料需要列印成冊,長期不用的檔案需要歸類放置到櫃中,有時想選用某個檔案時,查詢起來非常耗時,而且還容易丟失或損壞。而網路儲存則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只要有網路和終端裝置,教研者、學生都可以隨時將電子檔案上傳到雲端儲存平臺上,儲存空間也幾乎是無限的,而且可以長期儲存不會出現損壞或丟失現象。更便利的是,師生在需要某個檔案時,不必消耗大量時間去翻找,只需輸入要查詢的檔名,就可以迅速得到。
總而言之,網際網路環境下要想實現有效的教育和教研,教師必須提升自身能力,反過來,網際網路環境又能有效幫助教師提升教育教研能力――網際網路環境與教師能力提升是共建共生的關係。教師應依據網際網路的特徵,更新自己的知識能力結構,並學會整合網路資源、高效利用共享與儲存功能,這樣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育、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