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兔子愛吃水果
-
2 # 公孫雜談
我來回答這一問題。
這我們就得聊聊黃巢起義了。
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且有大志。有詩云: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黃巢有才不假,但屢試不第。這時關東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沒了活路,聚集黃巢周圍,與唐朝地方多次發生衝突。
黃巢起兵反唐,轉戰山東、河南等地。殺唐將,俘刺史,直指東都洛陽。此時唐廷招安王仙芝,被黃巢罵了個狗血噴頭,因此兩人交惡,兩軍分裂,黃巢引兵二千北上。
這兩個人都是一時之雄,一時盟友,一時敵人,把唐朝攪得徹夜難眠,不久,王仙芝兵敗被斬殺,餘部投靠黃巢,推黃巢為黃王,自稱“沖天大將軍”,轉戰黃淮流域,又進軍長江下游一帶。
隨後,黃巢率軍南下,進入福州,轉入廣東。在廣州休整兩個月後,黃巢發表北伐政治宣言,提出了“禁止刺史殖(聚斂)財產,縣令犯贓者族(滅族)”的具體政治主張。
由於在南方水土不服,部下諸將都主張北歸,於是黃巢決意北還,在桂州編制大量竹筏,沿湘江而下,進逼江陵,北向襄陽。
此時的唐朝已是日薄西山,您看那些官吏欺壓老百姓行,一旦打仗就麻爪了。各州縣不戰而降,使黃巢勢力越來越大。
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點差頭。黃巢兵進江西,春夏之際,正趕上瘟疫,兵力損失慘重,而唐軍窮追不捨。黃巢詐降,騙得唐軍遣散,得知這一情況,黃巢立即發兵,相繼攻克了許多州地,又強渡長江,兵勢甚盛。
此時黃巢起義進入全盛時期,兵入河南,又進安徽,江蘇、山東等等。接著攻下東都洛陽,揮師西進,攻下潼關,又下華州,唐僖宗帶著隨從宦官田令孜倉皇逃奔四川成都。
說到這,多說一句。農民起義,成分複雜,目光短淺,僅圖一時之快,國號大齊,實則大家心一點都不齊。
不久,唐軍殺了回來,並一度攻入長安。由於黃巢軍紀敗壞,還趕不上唐朝呢,百姓多有怨氣,聽說唐軍殺回來了,暗自配合,把黃巢打得措手不及,不過還好,唐軍退了。
然後,黃巢對長安城的軍民進行了瘋狂報復,心說話這幫人沒有一個好東西,於是命令部下屠城。長安城一片血雨腥風。
但黃巢起義軍也沒高興多久,唐軍迅速殺了回來。此時的黃巢兵無鬥志,部將紛紛反叛投降,黃巢因此撤出長安。
這時的黃巢變成了殺人魔。打仗,糧食是一個大問題,沒糧了怎麼辦?黃巢不是撤退,也不想想辦法,而是就地取材。
怎麼就地取材?殺人啊,以人肉為糧糗,數百巨錘,同時開工,成為供應軍糧的人肉作坊,黃巢圍陳州300多天,吃了幾十萬人。
即使這樣,黃巢難以挽回失敗滅亡的命運,在唐軍優勢兵力下,黃巢步步後退,最後在泰山被部將斬殺。
而唐朝又苟延殘喘二十三年,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黃巢起義進入長安,把世家大族殺個乾淨。世家門閥幾百年積累的財富資源化為烏有,再加上以後的王朝科舉制度成熟,即使後來的世家也不敢與皇室對抗了。
所以說士族門閥制度隨唐朝一起覆滅了。
-
3 # 玉之溪
權力是分享好,還是獨裁好。
中國自嬴政建立秦帝國後,家天下就是統治者的最高追求。
可是,世間沒有永恆的事情。
秦朝被漢朝取代,漢朝到了東漢末年,分裂為三國,晉朝統一天下,但是晉朝皇帝弱智,把統一的天下治理的一塌糊塗,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相繼爆發,最終晉朝崩潰,原本被征服的草原遊牧文明開始翻盤,結果誰也不服誰,到了最後,只有利益,沒有族群。為了獲取最大的支援,各個有實力的群體透過政治聯盟、婚姻聯盟,開啟了聯合模式,從而形成了關隴集團。這個結合模式是經過300年的磨合才形成的。到了隋朝,天下一統,皇帝想要絕對的權力,但是關隴集團的根基太深,返不回去,隋煬帝楊廣想要反動這個割據,結果身死國滅,被關隴集團的唐國公一家取代,從而建立了唐朝,到了此時關隴集團勢力被打擊的挺厲害,但是根基還在,唐高祖、唐太宗都是比較厲害的皇帝,也沒有將權力恢復到秦漢時期的那個狀態。
唐朝出了一個武曌,協助唐高宗李治,終於將關隴集團給扳倒了,後來武曌當了則天女皇更是練根拔出了關隴集團,自此關隴集團推出了歷史舞臺。
但是皇權也沒有恢復到秦皇漢武那個時代的絕對權力。
士族門閥,伴隨著唐朝滅亡,再也沒有能夠翻盤,被隋文帝開創的科舉制度最終取代。
-
4 # 旅客孔祥超
士族制度在全世界都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劉秀,獲得天下,卻動不了門閥,德川家康獲得了天下卻只能繼續依賴各地諸侯,歐洲更不用說了,爵位制一直延續到今天,本質上都是一個原因……
但全世界只有,中國是個例外,唐朝以後,中國再也沒有貴族……
而貴族勢力之所以在中國覆滅有兩個原因,一是隋唐宋的科舉制改革,二是,府兵制改革,底層計程車兵形成勢力,三是,安史之亂,黃巢暴動等原因……
隋唐之前,當官是舉孝廉,也就是推薦制,這種制度肯定容易被貴族利用,所以出現了大量四世三公的貴族……
貴族子弟到了一定年紀就可以當大官,而且非常清閒,在朝廷勢力很大,皇帝不能禁,當時南朝,皇帝小舅子路瓊之到王家,被輕蔑為養馬的奴僕,路瓊之向皇帝哭訴,孝武帝反而說,“瓊之,年少,沒事何必到王家去”當真無可奈何……
還有劉秀起兵靠貴族支援,所以劉秀不敢殺功臣,而整個東漢都是天子和豪族共治天下……
到了隋朝時,隋文帝首開科舉,隋煬帝更是大刀闊斧的改革,讓平民也可以當官,結果惹豪族不滿,隋朝,亡,可憐皇帝楊廣竟然落得自殺的下場……
豪族出身的唐朝繼續加強科舉制,唐朝皇帝有意打壓豪族,最有名的一個平民出身的叫做張九齡的廣東人,一直當上了當朝宰相……而在此之前,都是不敢想象的……連諸葛亮都是山東望族……
不過唐朝除了科舉制,也不敢公開太過分,所以也給貴族們搞了一個推舉制,唐朝一朝,推舉制依舊很強,大部分官員還是出身貴族的……
但是,這時候府兵制的改革,募兵制興起,豪族在軍事上號召力下降,反而是各地的平民軍閥勢力崛起,這些軍閥都是當地士兵和將領一體,不斷地為自己爭取利益,士族對他們沒有影響力,甚至唐朝也沒有辦法管理他們,形成各個小小的藩鎮,安史之亂就是這樣興起的……
後半期的唐朝,基本上是藩鎮和中央王朝的較量,他們互融互存,相愛相殺,逐漸耗盡士族的力量……
安史之亂導致大量的北方豪族破產,很多人紛紛南下,而黃巢之亂,殺人如麻,加上後來的五代十國,天下紛亂,豪族基本上絕跡了……
到了宋朝,科舉制真正興起,幾千年的皇帝與豪族共治天下,變成了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這些文人士大夫都是平民出身,他們對皇帝非常忠誠,沒有家族勢力……
所以廣泛意義上計程車族門閥制度,就這樣隨著唐朝的滅亡而滅亡了……所以以唐朝為界限,中國歷史應該分成兩個階段……
科舉制後來傳入北韓和日本,但都是水土不服,所以中國是個沒有貴族的國家,而有趣的是,禮儀繁瑣的分餐制隨著貴族的滅亡,也消失了,中國變成了平民化的聚餐制飲食……
-
5 # 肖邦青史談
士族制度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歷史現象,它的特點是按門第等級區別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不同地位。
士族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門閥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系統,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士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
那麼為什麼士族門閥制度在唐朝以後就沒有了呢?原因如下:
自身腐朽:腐朽奢華的生活、與身俱來的特權導致士族缺乏執掌政權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東晉、南朝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激烈,庶族乘機逐漸典掌機要;侯景之亂的衝擊。晉朝南渡士族“寢略殆盡”;隋唐科舉制的實行動搖了士族的政治基礎;唐末農民起義的打擊徹底掃蕩結束士族制度。
-
6 # 四川達州人
也不完全是。
最少,門閥世家在契丹統治下得到了比較長的延續,後面又在女真、蒙元統治下得以儲存。
世家之所以形成士族門閥,核心因素就是對文字書籍與出仕渠道的壟斷。
讀書識字——學習經史——推薦、察舉甚至壟斷進士科——掌握各級政權。
事實上,雖然隋唐開創科舉,對打破門閥壟斷官場有用,但實際作用很小,因為唐代科舉錄取人數很少,一科不過十來人二三十人,有時候甚至只有兩三個乃至一個都不中。而所謂明經科,雖然能錄取比較多的寒門地主,但是明經科一是擔任秘書類官員,二是晉升緩慢,九品出仕,到老基本就是六七品。
這裡面,核心問題就是世家對書籍的完全壟斷。沒有印刷的時代,即便有了紙質書籍也得手工抄錄。寒門地主,哪裡去找書來抄?又怎麼認識這些文字的讀音,真正的涵義?
所以,雖然武則天至唐玄宗時期,皇權壓得世家不敢亂動,但安史之亂後,世家再次崛起,恢復了五姓七家的榮耀。連皇帝女兒都敢不要。
黃巢起義,及其後面的五代割據給予及世家沉重打擊,在物理上重創了世家,毀其譜碟,但也僅僅是重創。
真正到了北宋,國家政權推廣文治,印刷書籍開始普及,並徹底廢除歷時上千年的部曲制,完全令世家喪失經濟基礎,才真正完全埋葬了世家,代之以官僚士大夫及耕讀傳家。而一直生存在幽雲地區的漢族世家則到了明朝才被取消特權,你也就應該明白,為何宋太宗北伐,當地的漢族世家為何要拼命反抗了吧?
-
7 # 常識搬工
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一條就是
從物理層面上。
天街踏盡公卿骨,國庫燒成錦繡灰。
門閥氏族的基本盤。長安一帶的公卿基本被殺光!影響力自然就不負以往!
再一個就是當時王權社會。
中央王權社會的制度,古代說是那種封建制度,那很扯淡的一個結論。
皇帝不斷的集中自己的權利,對於那些門閥氏族激進打壓之態!
隋唐時期。
那時候皇上已經想清楚了,透過其科舉制這種羊毛手段,不斷的削弱貴族集團。
關隴集團。山東集團。兩大基本集團。
斷其根基
用科舉制,將其斷其根基。
在北宋時期,趙匡胤奪得天下,
國作得來不正。
因此以文抑武。說白了就是我給你錢給你地位,給你待遇,讓那些文人墨客讀書人!士大夫和天子共天下!因此在北宋年間,宋朝相較於以往的王朝的戰鬥力就相對就很弱。
不僅如此,我們歷史書上說的杯酒釋兵權在之後還有一個更更損害,道統。趙匡胤的弟弟。
幾位他原本是河南開封府
導致汴梁那一帶成為北宋的首都。極大的戰略性失誤!趙匡胤本想著我去長安一帶那本是龍興之地。
崇文尚武的時代過去了。
-
8 # 黑水布衣
一般認為,科舉制的出現是氏族門閥制度消亡的主要原因,但其實隋唐時代的科舉限制比較多,雖然出現了一些寒門子弟,但唐代的官僚基本上還是來自於那些氏族門閥。其實氏族門閥隨著唐朝的滅亡而消亡的原因很簡單——被殺的太多了!
唐代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高峰,但它輝煌了不過100多年,從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到唐末的群雄割據,很少有大一統的王朝遭遇如此長的動亂時期,這不僅造成了平民的死亡,而士族門閥也沒有逃脫這個命運。
士族門閥和我們現在的精英階層差不多,在那個時代,他們也是居住在大城市及其周圍,當時的長安和洛陽就相當於現在的北上廣深。
那麼唐末,兩大古都長安和洛陽到底遭遇了什麼?
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唐中和元年一月,即公元881年,唐僖宗帶隨從宦官倉皇逃奔四川成都。同日傍晚,農民軍佔領唐都城長安。同月十六日,黃巢在長安稱帝,建國號為“大齊”,改年號為“金統”。 他開始模仿作為中國皇帝的角色,為民眾謀利,以安撫地方居民。
但黃巢從未得到足夠的人民來接受他的新朝廷,也未能建立新的政府架構。加上很多唐朝官員拒絕為其效力,黃巢墳憤怒了,開始以暴力迴應這些排斥其新政權合法性的人,與此同時,他對自己的軍隊也開始失控。
居數日,各出大掠,焚市肆,殺人滿街,巢不能禁。尤憎官吏,得者皆殺之。
——《資治通鑑》
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開始了,還引發了瘟疫。不僅是百姓,很多權貴也沒法躲過這場屠殺。黃巢佔領長安後,群下日夜殺人掠物,享樂為上,沒有立刻追擊外逃的唐僖宗,終於給唐廷以喘息之機。最終被唐軍趕出了長安。
洛陽——城中寂無雞犬
黃巢逃出後,與蔡州軍閥秦宗權結合。很快他被部下殺死,秦宗權自稱是黃巢的繼承者,並稱帝。在隨後的戰爭中,他將淮南、河南和湖北等部分地區納入其控制範圍,所到之處,大肆破壞。
中和五年(885年),秦宗權部將孫儒佔領了這座城市,又付諸一炬,他們行軍時用車輛裝載鹽醃的屍體,以充軍糧,可見其殘忍的程度。
南方——清江依舊繞空城
除了兩京地區,士族門閥在南方的集聚地主要在江陵(湖北荊州)和襄州(湖北襄陽)。早在黃巢北伐時,他們就已經毀滅了這兩個地方了,乾符五年(878年)正月,王仙芝劫掠了江陵外郭城,殺死了大量人口。第二年,當黃巢從廣州開始其北伐時,據傳有五十萬大軍,洗劫了城市,將一切焚燒殆盡,迫使居民逃入山中避難。隨著一場反季節的暴風雪的降臨,許多人凍死,導致“殭屍滿野”。
襄州也沒好到哪去,襄州和其他湖北北部的州城,連續遭到秦宗權部將的進攻。江陵和襄州都有人吃人的報告。
正是唐王朝最後二十五年的亂象,特別是集中於兩京和兩京走廊地帶的這一劇變,而南方多數地區遭到的破壞也非常嚴重,從而導致了此地的唐朝政治精英的消亡,士族門閥也成為歷史。
-
9 # 讀書悟道
準確的說,士族門閥制度在隋朝就已崩潰,但士族在隋唐雖經歷了衰落,真正的覆滅則到了宋代。士族的衰落要感謝三個人:隋文帝、唐太宗和武則天,這三個人合力推進了一項對士族門閥影響深遠的新制度,即科舉制。
科舉制的興起成為門閥制度最終走向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士族們自身的墮落,以及不間斷的農民起義,也是士族門閥制度最終覆滅的原因。
九品中正制VS科舉制門閥制度成形於東漢,在東漢後期,朝廷管理不力,導致土地兼併嚴重,大量農民失去自己土地,地主階級從此登上歷史舞臺。到了三國時代,連年動亂,土地兼併進一步加劇,地主豪強的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並逐步對政治階層產生影響力。
西晉建立後,統治者為了得到大地主們的支援,乾脆放手不管,任由這些地主們胡作非為。而東晉更是在南北士族門閥的支援下才得到建立和存在的,因此,門閥制度在東晉進入了鼎盛時期。到東晉末年,士族門閥已經和皇權旗鼓相當,甚至超越了皇權。
士族制度的形成大致有兩個方面的因素:其一,這些名門望族經濟實力雄厚,不僅有自己的莊園,還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因此統治者們都要看他們的臉色;其二,在曹魏時期實行的“九品中正”的官員選拔制度,更是強化了士族的政治特權。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時代特有的選官制度,也算是對漢代選官制度:蔡舉制和徵辟制的改良,由曹魏吏部尚書陳群所創,一直沿用到隋代才被廢除。
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州郡設立專門品評人才的中正一職,由中正根據家世、道德、才能三個角度評議各州郡用人,具體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將評議結果上報朝廷,朝廷則根據中正的評議結果對這些人才分別委以官職。
可見,漢代選官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推薦制,改良前注重操行聲望,改良後則變為以“家世”和“行狀”為兩大標準。家世易於確定,而行狀難以評判,這就導致在選人標準上偏向於家世,這也意味著大大加強了世家大族們的可操作空間,逐步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士族門閥對政壇的操控也就逐步增強了。
到了隋代,隋文帝是關隴貴族出身,隋朝的建立也大大提高了關隴集團的地位。隋文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實行了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免的制度,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選用上以科舉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科舉制度是中國自隋到清1400年間實行的一種選官制度。在隋之前,中國古代的選官方式先後經歷了商周時期的世襲制,漢代的舉薦制,再到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可以說,科舉制是中國古人經過不斷摸索所創立的制度。
科舉制的出現標誌著士族門閥制度的崩潰,但並不意味著士族的徹底消失。到唐初,士族仍然享有很高的聲望,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比如,在唐初的實際政務中,山東士族和江南貴族仍起著重要作用。唐初入主關中所面臨的東部形勢是複雜的,那裡既是山東士族的根據地,又是農民起義的中心,要想對山東地區進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須啟用有聲望的山東士族。因此,在唐高祖時代,山東士族在中央政府中佔據一定的地位。
士族、門閥以外的平民家庭被稱為庶族,在士族橫行的時代,他們沒有特權,需要向國家繳納賦稅並承擔各種勞役和兵役。此外,在衣著、婚配,甚至出門坐什麼車都不能與士族相比。
隨著士族在隋朝的沒落,至太宗即位後,山東庶族地主也迅速崛起,在政局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太宗任用的22人當中,山東人就佔到了一半,如高士廉、房玄齡、魏徵、溫彥博、戴胄、李勣、張亮、馬周、高季輔、張行成、崔仁師等,而且絕大多數人的出身是庶族。
士族維持其聲望的重要標誌就是血統,而延續血統的重要手段則要依靠婚配。所以,世家大族都習慣於內部通婚,以維護他們高貴的血統,以及與寒門的區別。
山東與江南士族的文化底蘊要比李唐家族高出很多,在通婚上並不把皇室新貴放在眼裡,仗著自己的門第,他們卻吸引了李唐王朝的“新官之輩”與之通婚,而新官之輩們為了抬高自己的社會影響力,不惜花費巨資向山東舊族買婚。
這種狀況對李唐王朝來說是一種極大的諷刺,新官之輩們擁有很大的政治權勢,但社會地位卻不高,唐太宗不能容忍這種婚配的盛行。於是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下令修訂了《氏族志》。
《氏族志》修訂的最大特點在於,只承認和保護當朝權貴,不依門第而入仕,即使五品以上的官員子弟可因門蔭入仕,但卻不能世襲。不論數代以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級,並遵從皇族為首,外戚次之,降山東舊士族崔民乾等為第三。這就取消了舊族世代享有的高官厚祿的特權,並將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特權賦予給那些官品高低不同的官員,但僅依靠門第並不能獲得政治、經濟特權。
但是唐太宗對《氏族志》的修訂,並沒有起到真正抑制山東舊士族的目的,只是對原有的舊士族進行了稀釋,一些非士族出身的新貴也進入士流,從而使那些山東舊士族貶值了。
到了武則天時代,她為了實現自己的女皇夢,與世族大家展開了一場奪權的廝殺。在她稱後的路上,就與關隴貴族集團大打出手,當時的王皇后是關隴貴族後裔,要想廢黜王皇后,沒有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關隴老臣的支援,那是不可能實現的。
關隴集團門閥貴族都出身於歷朝顯宦之家,代代相蔭,形成了龐大的家族勢力。他們互相通婚,枝葉相連,從而形成了特殊的利益集團,不僅排斥集團之外的人,而且對皇家也構成很大的威脅。
以長孫無忌為例,他的兒子在京中擔任重要崗位,未成年的幾個庶子也被授予五品朝散大夫的散官,還有族子、族孫也都廕襲在位。單長孫無忌一門在京中和地方為官者就多達幾十人之多,再加上他與韓瑗、來濟、于志寧等各家之間的聯姻關係,使得整個朝堂幾乎成了他們幾個家族的天下。
這些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利害相依,長此下去,不僅庶族有才幹的子弟得不到升遷,而且對皇權也是極大的威脅。
就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般,武則天也有著自己的鐵桿支持者,比如庶族出身的的李義府、許敬宗、李世績等。這些大臣為了在高宗武則天面前邀寵,自然站到了長孫無忌等人的對立面,在廢立皇后的問題止,朝中大臣就分成了兩派。
高宗武則天為了得到長孫無忌的支援,不惜低頭帶著重金親自上門賄賂長孫無忌,甚至讓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因楊氏出身也是世族大家,也出面說情,但長秒無忌只收錢不辦事。而褚遂良的反抗更誇張,為了阻止李治廢后,磕頭磕到流血不說,還辭職回家了。
武則天一怒之下要將褚遂良亂棍打死,在眾人的求情下,褚遂良保了一條命,但被貶到了潭州。後來李治得到庶族出身李世績(也是貞觀時的舊臣)的支援,決定不再與大臣商量,下詔廢黜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後。
武則天要在政治上有所做為,那些士族大家是不可能支援的,這樣一來,她就要大力扶持庶族出身的官員,嚴厲打擊關隴貴族集團。武則天有的是手段,在她的籌謀下,最後,長孫無忌被削爵,流放,其家族子弟也受到株連,無一倖免。
武則天認為,只有摧毀門閥制度,根除門閥觀念,才能使人才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為統治者所用。於是,武則天又重啟了太宗年間修訂《氏族志》的工作。這次修訂工作全權由庶族出身的官員完成,以皇后武氏為第一等,其餘的望族則以在唐朝擔官品的高低為標準分成了九等。凡五品以上的官員不管其出身是世族還是庶族,都寫了進去,一概進入世族,貫徹了“各以品位為等第”的原則,否定了舊的門第觀念,籠絡了許多庶族出身的新貴族,受到了大多數出身低微的人士擁護。
此外,武則天提倡科舉,破格用人。在她的統治時期,不僅重視科舉制度,而且還增加了殿試和武舉試,還可以透過自舉為官,因而選拔了一批傑出的人才,成為武周時期的中流砥柱,比如玄宗時代的名相姚崇、狄人傑、張九齡等,都是在武則天時代提拔起來的。同時,也大大刺激了士人參加科舉的積極性,激發了一般讀書人學習的熱情。
唐朝之後,又經歷了紛亂的五代十國,譜諜失傳,政治與世族分離,到了宋代,唐時的世族已不為人看重了。
由此,則可以說,科舉制是士族門閥制度最終走向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士族門閥自身發展的衰落東晉南朝前期是門閥世族的鼎盛時期,隨著他們在各個領域享有特權,安逸的環境使士族內部很多人開始走向腐化墮落。
淝水之戰後,一批庶族開始崛起,他們擁有很高的政治、軍事能力,自身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到了南朝時期,宋、齊、梁、陳均有庶族的開國將領。
宋、齊、梁陳所掌握的政治權力,與東晉時期相比,有很大的變化。東晉時門閥大族掌握政權,又掌握著軍權,但到了宋武帝劉裕興起後,寒門勢力增強,門閥大族的政權和軍權都受挫,但其政治地位和經濟基礎依舊強悍。
經過一系列的戰爭之後,門閥制度本身也已經瀕臨破產,不再符合時代的發展,庶族逐漸崛起,直到隋文帝廢除士族所依賴的政治基礎九品中正制,推出科舉制,徹底將士族門閥制度送上了斷頭臺。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也導致了士族制度的衰落,就是農民起義。比如,東晉時期的孫恩之亂以及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都導致了士族門閥的深受打擊。
綜上所述,三個原因導致了士族門閥制度的崩潰,其中科舉制的興起占主導地位。
回覆列表
唐末軍閥混戰,再加上黃巢農民起義事件,大批世家門閥被殺。最厲害的人是朱溫,殺得是血流成河。奠定了宋朝基本沒有了門閥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