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ydsln

    “清風吹拂,細雨輕飄,是孔雀飛來了;蘆笙聲聲,歌聲悠揚,是孔雀飛來了;蘆花綻放,木棉紅透,是孔雀飛來了……”伴隨著歡快優美的象腳鼓與鋩鑼聲,舞者身著傣族孔雀舞演出服出場,步伐輕快,輕梳羽毛,隨風起舞,給傣族村寨帶來祥和、帶來幸福。這就是傣家獨有的孔雀舞所表現和營造的舞蹈意象。

    傣族人民把孔雀視為美麗、善良、吉祥和幸福的化身,視為自己民族高尚精神的象徵。孔雀舞則是傣家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 在《華陽國志》、《山海經》、《南詔野史》、《蠻書》等歷史文獻中對孔雀、孔雀舞有“常浴千江”、“巢人家樹上”、“婚娶長幻舞,吹蘆笙為《孔雀舞》”的記載,流露出傣族人民對孔雀、孔雀舞的喜愛。

    有關孔雀舞,流傳著很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最常被當地人津津樂道的是傣族長詩《召樹屯與喃木諾娜》中記載的一個故事:一個貧窮的傣族小夥子為了謀生,每天都到江邊的一棵空心樹下釣魚,並且每次都能釣到很多。可是有一天他從早釣到晚,連個魚影子也看不到。他感到萬分奇怪。正在這時,突然一陣輕風颳來,吹到他身後那棵空心樹內,發出“嗡嗡”的聲響。這時,江邊果樹上熟透了的果子,也隨風叮叮咚咚落入江中,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就在這一瞬間,小夥子看見江水中倒映出一對孔雀窈窕的倒影。小夥子驚喜地回頭觀看,只見一對綠孔雀展開美麗的翎羽,正隨著動聽的聲響翩翩起舞。小夥子丟下釣竿,驚喜地跑回村寨,活靈活現地給鄉親們講述所見到的一切。鄉親們聽後十分驚奇,都盼望也能親眼看到那動人的情景。後來,小夥子帶著眾多鄉親來到江邊,把那棵空心樹砍倒,做成長鼓,蒙上一層黃牛皮,用手一敲打,頓時發出“嘣-嘣叭-嘣”的悠揚聲響。然後,小夥子又找來銅盆、銅鍋蓋,讓其他青年隨著鼓點的節奏敲打。接著,小夥子在快樂的鼓樂聲中,摹仿孔雀的一舉一動,跳起惟妙惟肖的孔雀舞。從此,這種在象腳鼓和鑼、鈸伴奏下的孔雀舞,就在傣族人民當中流傳開了。

    傳統的孔雀舞,過去都由男子頭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撐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裝束,在象腳鼓、 鑼、鑔等樂器伴奏下進行舞蹈。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其中有豐富多樣、帶有寓意的手形與各種跳躍、轉動等舞姿,伴隨著優美的"三道彎"軀體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窺看"、"漫步森林"、"飲泉戲水"和"追逐嬉戲"等神態和自然情景。

    雖然由男子表演的傳統孔雀舞動作偏於剛健、挺拔少有陰柔之美,但流暢的舞姿與模擬孔雀的優美造型往往令觀者沉醉,而忽略了表演者的性別。

    為傣族舞蹈伴奏的重要樂器是"象腳鼓",在傣族,從3、4歲的幼兒到古稀老人,沒有不會擊打象腳鼓的。象腳鼓的高階演奏者,不單純只是打鼓的樂師,同時必定是一名優秀的舞者。

    因為傣族舞者所能呈現出的表演水平與鼓手的演奏關係密切。作舞之前舞者和樂師一般沒有合練,完全靠相互之間的感覺進行默契的配合與表演。擊鼓樂師因熟諳舞蹈,會依舞者水平的高低選擇和不斷變換鼓點的節奏、速度,以至引導舞者亮出高難絕技。在恰當場合,樂師也會參與到舞蹈中來,用手的指、掌以及用拳、肘、頭、腳各部位,敲打出各種摹仿自然界多種音響的鼓聲技藝高超者,一槌下去,鼓音之長可以將中式上衣的扣襻全部解開,再擊一槌,又可將扣襻全部扣上。樂師有時身跨長約80公分小象腳鼓,邊擊鼓邊進行舞蹈。他們的舞姿靈活、歡快,跳躍性強,是青年男子表現個人鼓舞水平和技藝的極好形式。

    毛相,近代孔雀舞的創始人,首次把儀式性和表演性同時融入到孔雀舞中,打破了傳統孔雀舞民間廣場文化的侷限,使其進入公共舞臺藝術的行列。

    毛相的得意女弟子刀美蘭則開創了女性孔雀舞的新紀元,專由女性來扮演孔雀,以突出肢體的柔軟、自由和舒展,更凸顯孔雀嫵媚的特性。刀美蘭的代表作《金色的孔雀》, 在繼承傳統孔雀舞的基礎上, 汲取了其他民族舞蹈的營養, 賦予孔雀舞以典雅、傳情的特性,並使其具有更高的審美格調、文化內涵, 以及藝術表現力。

    如果說毛相的孔雀舞是傣家審美視覺的再現、刀美蘭的孔雀舞就是傣家審美志趣的昇華,那麼楊麗萍的《雀之靈》則是傣家民族深層心理在舞蹈文化中的圖象反映。

    《雀之靈》的靈感源於傣家文化,源於她對古老圖騰文化的當代詮釋。舞者借孔雀之形,傳達著自身對生命的感悟。

    孔雀舞是傣族先民情趣的流露,也是神人敘事性的肢體語言,在孔雀舞飄逸動態結構背後,蘊涵著傣族人家豐富的生命意義。它昭示著藝術起源於人類對大自然的模仿與崇拜,構建起了一個芸芸眾生普通靈魂能夠進入的藝術、精神的空間,也構建了傣族民眾族群識別的標誌和強化生命記憶的境象,是傣族民族歷史上最具有生命意義,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審美情趣的一種舞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資訊與計算科學專業考研選什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