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智周萬物
-
2 # 泯然眾人焉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
那麼,就戰略地位而言,中國哪一個省的戰略地位最高呢?
在過去的冷兵器時代,誰擁有戰略隘口,誰就能保護住和抵抗住自已的國家和地盤不受別國的侵犯。
在擋住敵軍進攻的路上,戰略隘口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戰略隘口因其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咽喉地勢,所以,守住了戰略隘口(險關,易守難攻),也就守住了一切。
那麼,這些戰略隘口在當時沒有像今天這麼發達的衛星掃描繪圖的技術條件下,又是怎麼發現這些戰略隘口的呢?
這其實也是很簡單的事情。
古代中國自從商湯滅夏開始,直至以後的每一個封建政權的改朝換代,無不都充斥著令人膽寒的刀光劍影。在這大大小小無數次的戰鬥中,奪取軍事戰略上的“兵家必勝之地”的——戰略隘口,這就是造成古代戰爭結果慘烈的最大原因。
從春秋戰國開始時期以至後來的五代十國,這就是古代諸侯軍閥大混戰的戰爭年代。為了保護自己的諸侯領地,各方大大小小的地方軍閥諸侯們,無不都在構築城池鞏固要塞。
當然,隨著雙方戰爭的開始,各自軍隊裡就有了自己刺探“敵方”軍隊的間諜情報人員。這些間諜情報人員專門負責打探敵方軍情,包括敵軍人數、糧草馬匹數量、駐紮在何地、有何弱點劣勢……,其中還有一小部份間諜人員還專門打探軍事行動中敵方軍隊的行進路線、逃跑路線,還要打探摸熟戰場上所有的有地地形,為自已的軍隊打贏敵方軍隊而作好謀劃準備。
這個在打探地形中,經偵察觀察到的“有利地形”,就是在這場戰鬥中取勝的區域性區域形的“戰略隘口”。
“戰略隘口”有大、小之分。大的“戰略隘口”,就是對整個國家安全的戰略險關地形地勢,小的“戰略隘口”,就是上面所講的區域性區域的有利地形。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也是花費了全國最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和十幾年的時間才修築而成的人工軍事“戰略隘口”——就是長城!!這也是秦始皇在當初的戰略眼光。只不過,長城終歸抵擋不住住陳勝吳廣的“竹竿子”,在秦二世胡亥的暴政下,還沒等到二世崩駕,秦朝就滅亡了。
不過,於當時而言,秦始皇的戰略眼光還是很有遠見卓識的。只不過,秦始皇不知道民心才是真正的“長城”。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古代軍隊裡的軍事間諜人間,在過去叫“探子”。“探子”為了探測地形打探軍情,往往很容易被逮住,是個高危職業。但是,在軍事行動中,這些個古代的“諜報人員”,確實功不可沒。
在影視節目中,經常看見一頭帶兩片披耳長巾、手拿一杆長槍的探子,進了營寨帳房,納頭作揖下跪就拜,然後就開始向主帥“呱哩嘰哩”地講解發現的新的險要地形。然後主帥周密部署,依靠險要地形,作“關門打狗”“翁中作鱉”的態勢,穩操勝券。
這就是配角戲:“探子來報”。
對於“戰略隘口”的險要大、小而言,中國戰略地位最高的省是_四川省,然後依次是雲南和貴州。
中國重要的戰略隘口如下:
徐州臺兒莊,聯按華南華北的咽喉要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經歷過大大小小戰鬥400多次。
漢中,陝西秦嶺“龍脈”處,進入蜀地四川的唯一門戶要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漢中過不了,四川也就進不了!
中原大地。這是大心臟,但無險可守。
襄陽。湖北襄陽。
還有函谷關,兩京古道。
居庸關,北京。(徐達1368年建立)
守衛北京的山海關,北京。
守衛成都的
劍門關。
武勝關,守衛中原地區、江漢平原。
雁門關,山西省代縣,楊家將駐紮的地方。
嘉峪關,甘肅嘉峪市,河西咽喉之地,西方絲綢之路要塞。
紫荊關、潼關、友誼關、娘子關、平型關……。
這麼多的“關”,把如今的祖國裝扮得越發美麗了!可愛的中國!!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那麼,您認為瀘定橋是不是也是一處“戰略隘口”呢?
歷史的雲煙總是薄霧輕攏,那些曾經的戰略隘口,對現在而言,只是一處處美麗的風景罷了,軍事價值早已不復存在。
看到這一處一處曾經的“險關”,彷彿又看見“探子”們正在這險關隘口處在四處逡巡張望呢!!
-
3 # 使用者50667643184
其實非常好確定,守住邊境主要城鎮就守住了戰略隘口。
為什麼這麼說?原因是不管在什麼時代,戰爭能夠持續並最終獲勝,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後勤和補給,現代戰爭尚且如此,古代在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如何補給就顯得更加重要。
古時候由於人口限制以及生產生活的相對不發達,城鎮是唯一人群比較集中且有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地方,長時間行軍打仗越到後期,來自後方的補給越難以及時提供,因此沿途城鎮就成了唯一補給途徑。
在這樣客觀條件制約下,古人在戰爭路線的選擇上非常有限,畢竟想要打下一片領地甚至一個國家,發動的一定是大規模戰爭,小打小鬧雖然對補給要求低,對他國的影響卻非常有限。
因此我們在許多古代戰爭片中也能看到類似的場景,守住一座城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守住了城就是守住了邊境,這不僅僅是古代戰爭的常態,在現代城鎮遍佈的情況下仍然時常出現,就能看得出來城鎮的重要性。
也許有些朋友會問,邊境城鎮雖然重要,但是繞過這些關口直接進入他國是不是對發動戰爭的一方更有利?
其實不然,如若直接繞過邊境隘口,想要打下他國領地,要奪的仍然是城鎮,佔領大面積荒無人煙的領土是沒有意義的,因此不管繞不繞邊境城鎮,最終遭遇戰還是會發生在城鎮附近,而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後方補給線路會直接被邊境駐防切斷,讓這支進犯軍隊成為空虛無援的孤軍。
因此在古代戰爭中,發現戰略隘口並不難,交戰雙方都非常清楚在戰爭前線的城鎮以及周邊地域就是最重要的隘口,完全不需要其他高超科技的加持,這一點在中西方都是同樣的道理。
古代戰爭就是城鎮的歸屬爭奪
-
4 # 堰風來襲
先來談談這個問題。
古代交通不便,資訊閉塞,又沒有地圖,導航,是怎麼做到不迷路的?春秋戰國期間,各地誌士雲遊四海,是如何做到穿梭自如,來去自便的?話說智者孔子帶領一批高智商弟子周遊列國的時候,也曾集體迷路,需要子路去打探路況。
但畢竟孔門是一些文弱書生,他們大多數時光在閉門造車,與外界接觸較少,相較於兵家、縱橫家這些上懂天文下懂地理的牛人,一般是不會迷路的。
比如戰國時代的那些進取策士,對天下各國的地形是非常瞭解的,可以用“活地圖”來形容也不為過。蘇秦、張儀輩所到之處,對當地地形、山脈水系,風土人情,甚至國力強弱、內政優劣等等如數家珍。
要做到這樣,主要依靠書籍和實地勘察,商鞅剛入秦時,曾花數年時間走遍秦國大地,瞭解各地情況,才制訂出適合秦人的《商君法》。
那麼古人在沒有衛星地圖的情況下是如何發現戰略隘口的?
古代的要塞關隘並不是一時間發現的,而是透過一代一代的實地勘察並藉助戰爭於不斷實踐中最終形成的。從古籍《山海經》就可以看出,古人對山川地理風物雜誌研究透徹,它是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結晶。
早在五帝時期,天下地形就已被先民瞭解掌握。
中國五千年曆史,人們對大自然的探索從未消怠,世上最讓人神往的就是大自然,最能激勵人前進的就是挑戰大自然。即便是現在,攀珠峰、探險灘、下冰川、入深海,仍是冒險家最心馳神往樂此不疲的事。
實地踏勘,冒險探測,反覆揣摩,伏羲氏觀察斗轉星移,日月輪迴,發現四季演變,花開花落,從而得出大自然的規律。
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打敗炎帝后,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施惠百姓,親自走遍天下山川,身體力行,丈量四方土地,研究氣候。他東到大海,登泰山;往西過空桐,登雞頭山,南下過長江,登熊山、湘山;北上經釜山,所到之處,建城闢地,與民同樂。黃帝沒有固定的住處,四處遷徙。這對他了解山海地形熟悉各地風物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大禹治理水患,帶領百姓與天災作鬥爭,實際上也是一個挑戰大自然瞭解大自然的過程, 透過治水,理清天下水系,熟悉地形山脈,探測河水源頭,掌握水流規律。這為他日後劃定天下九州開僻江山打下了堅實基礎。
-
5 # 海棠情感說
你的問題,小壹來答。
相比於現在的高科技偵查手段,古代真的是交通全靠走,通訊全靠吼。那麼。古人是如何發現戰略要塞的呢?
在數千年前,中國社會還處於原始狀態,那時的社會整體文明水平都很低,所以人們都是聚居在一個地方,長時間不會遷移。加上人口較少,所以小部落很少進行大規模的探索。
隨著社會的發展,開始出現了文字,整個社會的人口大幅度增加,每個工作崗位分類更加細化。出現了很多前所未有的職業。
社會的流動性增大,人們在行走天下時自然會繪製地圖,並且各個地區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平凡。
特別是國家之間,戰略要塞是打仗時需要重點照顧的地方。
封建時期的軍隊裡已經有了專門的斥候,除了斥候,還發展出了密探,就是現在的間諜。這些斥候和密探長期活躍在各地,偵查敵情。
往往一個國家要發動一場戰爭會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長時間充分準備。而且在準備戰爭的過程中,指揮官會詳細瞭解作戰的環境與地形。
戰略要塞這種東西是無法隱藏的,所以很容易就會被發現。
總體來說,古代是有專門的人從事相關的資訊偵查任務,一經發現就會被在地圖上標註出來。
-
6 # RaymondIT
是數百年乃至數千年裡人們不斷探索和分享資訊而總結出來的。就像螞蟻探路一樣,幾千只螞蟻隨意的走著,有一隻螞蟻發現了一個食物或者一條路徑,於是分享給了蟻群,然後整個蟻群就都知道了。分佈在各地的人們,由於打獵、開墾、採藥、探險、逃難、追趕敵人等原因進入一些位置地區,偶然地獲得了新的地理知識,並且分享給了其他人,再經過當地政府、軍隊、學者、士人的總結,寫縣誌、日記、圖書等,進一步分享給了更多人群。經過總結並寫入重要書籍之後,即使你沒有去過那些地方,也聽說有這麼個地方。當然,即使是有了這些知識,在進行具體的戰役、工程時,還是需要實際走訪、觀察、測量,以獲得進一步的詳細資訊。
講個古代中國探索的例子。在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之前,華人並不知道西方廣大的疆域和眾多的國家,更不用說那些山川河流、道路隘口了。張謇回來之後,讓漢武帝眼界大開,於是派出衛青、霍去病等開拓西域,華人第一次大量進入新疆、中亞等地,沿途建立驛站、關口、烽火臺、長城等。河西走廊的酒泉、武威、張掖、敦煌等都是那時建立和取名的。
漢武帝還聽張騫說他在中亞見到了蜀錦,聽商人說是從南方運過去了。漢武帝於是又派人去四川、雲貴地區,想找到西南地區通向西方的道路,這樣就可以避開與匈奴人交火的河西走廊和西域道路。這些蜀錦也許是從緬甸到印度,或者是四川經西藏過去的,沒人知道。因為漢武帝沒有等到結果,探險的人並沒有找到西南到西方的陸路交通路線,也許是當時走的人少,路線資訊還沒有分享出來。直到唐宋時,西南的茶馬古道路線才興盛起來,於是打通了中國到東南亞以及南亞次大陸的西南通道。此時,地理資訊已經得到了共享,只是道路艱難而已。
再說一下印度到西藏的道路資訊。英國征服印度次大陸之後,一直想找到從尼泊爾到達西藏拉薩的捷徑。這條道路當時是受到西藏保護,當時進入西藏的外華人都會被驅逐或處死。所以,英華人對拉薩之路一片空白。英華人在印度訓練了一個尼泊爾南星,長得和西藏人一樣,每天練習走路,保證每一步都一樣長。經過幾年訓練後,1865年冬天他跟著西藏商隊去拉薩,依靠佛珠、雙腿測量步子和距離,依靠開水水溫測量海拔,最終於第二年一月到達拉薩,他把這一路資料全部記在心裡。返回印度時,又較正了資料。這些資料構成了尼泊爾到拉薩的道路地圖,提供給了英華人。1888年,英軍正是依靠這張路線圖進入拉薩。
對於一些不著名的地方,沒有被整理和公開到書籍上的,透過拜訪當地漁夫、獵戶、商人等,甚至可以找到一些很少人知道的捷徑。這些道路,可能會轉變戰場的形勢,比如鄧艾繞過劍閣的滅蜀之戰。
-
7 # 智慧觀天察地
人的潛能是非常巨大的,一旦開發能力無窮!過去是大腦靈感科學外顯,現在是推理邏輯物理計算採用的現代科學手段。
-
8 # 夏雨風
任何事物,都是從小到大、從簡到繁、從低階走向高階的。
古人沒有現代儀器,也總有一款適合自己的原始土辦法。比如愚公移山,沒有機械化,就只有靠雙手苦挖不止。
軍事也是一門專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地利就是山地江水,古人也是不斷透過實地考察、實戰檢驗,慢慢形成一般地圖和軍用地圖,並不斷精益求精,形成了教科書一般的教材,供後起之秀借鑑和應用。
孫子兵法就對地形有專門論述,既使險境、惡劣環境,也總有應對方法。比如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活學活用了"背水一戰",項羽更是用了"破釜沉舟"來決一死戰。
經過無數次重大戰役,人們從中發現了許多戰爭規律,就會確定哪裡是戰略隘口,哪裡是軍事重鎮,哪裡是兵家必爭之地,哪裡是易守難攻,哪裡是交通樞紐。從而相應制定攻防戰術和戰略步驟。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故而古代軍事需要專門軍事人才,如軍師、謀士等,擁有豐富天文、地理知識,能夠面對強敵和地形,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
9 # 自強不息河流1z
戰略隘口,就是可以透過戰略性大量軍隊的隘口。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兵馬前進,糧草後跟,兵自帶糧只可供幾天用,沒有後勤供應糧草,就不會進兵攻擊。
古代戰爭,只要守住關隘,敵兵沒了後勤的糧草供給,兵無糧自亂,所以古代戰爭,抄其後路,打擊運糧兵,火燒糧草,都是取勝的戰策。所以,古人對哪裡能透過兵馬車輛,就在哪裡派兵建立關隘,邊關告急馬上增兵,關隘是戰略性的軍事佈局,是根據本土山勢地形觀察的,本土帶兵人都考察熟知的。
回覆列表
古代人在沒有這麼先進的科技前都是透過人工去發現,比如詢問當地居民或嚮導,同時自己的軍營管轄範圍也會派出類似現在偵察兵去熟悉地形並繪製地圖,只不過以前的地圖沒有現在詳細罷了。還有一種就是會有風水師跟隨,透過現有地勢地貌推斷出戰略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