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時看世界
-
2 # 小黑小黑Luo
《音樂之聲》
是我看過最多遍的外國影片!被上校的帥和家庭教師瑪利亞的活潑可愛迷得不要不要的,居然學會了裡面好幾首插曲。
瑪利亞用善良、寬容贏得了孩子們和上校的愛。他們一家人的愛國精神也感染了觀眾。
《一個都不能少》是我一下就想到的中國影片。
農村少女教師魏敏芝面對輟學,懷著“一個都不能少”的執念,尋找自己的學生。影片既有著對現實社會殘酷冷漠的展現,也有著充滿希望的暖意。
《尋找回來的世界》一個有些年頭的電視劇,但是印象深刻。至今記得其中有個鏡頭是於倩倩和徐問的對話居然沒有聲音,讓我好奇了很多年他們究竟說了些什麼?!
講的是工讀學校新來的年輕漂亮的於倩倩老師,在以徐問、黃主任等老教師的影響和感染下,一起說服教育失足學生,使他們重新樹立起對自己、對生活、對社會的信心,重新認識到世界的美好。
1.《死亡詩社》,英語片名《Dead Poets Society》,1989年上映的一部美國電影,片長128分鐘。導演是彼得·威爾 ,主演羅賓·威廉斯飾演基廷老師。IMDb評分8.0分(評分人數298316),豆瓣評分8.9分(評分人數271901)。
點評:這是一個大學老師的故事,他用文學喚起了一群年輕人對生命意義的重新思考。故事發生在一個大學預科學院,所以影片的背景是精英教育。整部影片基調溫暖人心,但人物和情節的刻畫卻又非常真實,實屬教師題材文藝片中的上乘之作。
基廷老師這個人設開創了後續一系列教師電影的一個套路——優秀的教師往往都是當年精英學生中的“庸才”,應該說對於教師的社會地位和所處階級還是認識得很清醒的。當然這部影片也第一次讓當代的許多年輕教師知道了可以坐在、甚至站在講桌上講課(大霧哈哈),不過講真,基廷老師最後如何面對人生挫敗的態度真的是既成熟又文藝,把一個不是傳統“大團圓”結局的尾章收得無比漂亮,但也開創了另一個後續電影中反覆致敬的套路——優秀的教師不是單身就是離異,要麼就是獨居……
片名《死亡詩社》重點在“詩”上面,“死亡”僅僅是一個觸發學生思考人生的詞眼(當然劇中也真的有人死了),喜歡現代哲學和英語文學的朋友會更喜歡這部影片。
2.《生命因你而動聽》,英語片名《Mr.Holland"s Opus》,1995年上映的一部美國電影,片長143分鐘。導演是斯蒂芬·赫瑞克,主演理查德·德萊福斯飾演格蘭·霍蘭老師。IMDb評分7.3分(評分人數31459),豆瓣評分8.5分(評分人數4332)。
點評:這是一箇中學音樂老師的故事,從最初為了養家餬口懵懂就職,到最後桃李滿天下圓滿退休,他經歷了所有老師都會遇到的困難,但也體現出了不是所有老師都具有的堅韌和隱忍。故事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這群中學生並沒有太多的管理問題,只是在音樂上一竅不通,所以霍蘭老師並不需要在教學管理上下太大功夫,觀影的重點還是放在他如何在學科教學上對學生循循善誘、在個人生活上如何處理家庭和工作的關係,影片的時代背景也為70年代美華人本主義在教育學領域的全面復甦打下了基調。
作為一個難得的善始善終的教師人設,霍蘭德老師應該會得到很多脾氣溫和但又堅韌不拔的邊緣學科老師喜歡。此外,音樂類電影的配樂是很好聽的,當年大學老師給我們播放的時候就是靠優美的樂曲拯救了拍攝年代帶來的渣畫質……
3.《心靈捕手》,英語片名《Good Will Hunting》,1997年上映的一部美國電影,片長126分鐘。導演是格斯·範·桑特,主演羅賓·威廉姆斯飾演桑恩老師。IMDb評分8.3分(評分人數668692),豆瓣評分8.7分(評分人數262594)。
點評:這是一個大學心理學教授和淪落為清潔工的天才學生間“亦師亦友”的故事,影片有兩條主線,除了穩重成熟的桑恩老師和桀驁不馴的威爾之間一番心理層面的交鋒,作為配角的數學教授蘭博表現也非常出彩,他慧眼識珠重新發現威爾的過程和他與桑恩同窗、同事生涯的愛恨交織都令人回味無窮。
這是一部涉及心理學操作層面的教育題材電影,但可惜並不涉及心理學對教育學最核心的支援部分——認知學習理論,反而是有一種心理諮詢的感覺,甚至桑恩一度控制不住自己產生的共情體驗,影片非常適合心理學愛好者觀看,此外因為該片涉及大量在成長過程中的友情故事,所以青少年也是不錯的觀影群體,我妹愛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