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淡如菊140328428

    楚辭,產生於公元前四世紀。即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後期。是繼《詩經》古樸四言詩以後,產生於楚國的一種新詩體。

    楚辭,按其本意。是指楚地歌謠的意思。它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它的奠基者和代表作者,是楚國偉大詩人屈原。楚辭雖然產生於戰國時期的屈原,但是當時卻還沒有出現楚辭這個名稱!“楚辭”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張湯傳》“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這裡才出現了最早的“楚辭”這個名稱。劉向把屈原宋玉和漢代人效仿這種文體寫作的作品彙編成了集。稱作《楚辭集》。從此,有了專門的楚辭集子。楚辭的產生和楚地的民間文學——所謂的“楚聲“楚歌””有直接的關係!

    當時,楚國音樂和民歌被稱作“南風”或者“南音”。戰國時期屬於楚國時代特有的樂曲如《涉江》,《九歌》,《九章》,《九辯》,《陽春》,《白雪》等曲目,我們還可以在楚辭裡邊看到!直至於漢代,楚歌還是很受人歡迎的。比如啊,史記中的“四面楚歌”。所謂楚歌,楚聲到底如何,嘿嘿,其實我們也難以詳知。但是從古人文獻儲存下來的先秦楚地歌辭來看,它們和其他地方的歌謠確實不同。大家可以讀讀《孺子歌》《越人歌》。

    據記載,《孺子歌》,《越人歌》這些都是楚辭產生以前的南方歌曲。它們和《詩經》詩篇不同,都不是整齊的四言詩。而且幾乎每一句末尾以語助詞兮字。這正是楚辭詩體的突出特點。讀到這些,我們可以體會到南方民歌和楚辭密切的關係

    對於楚辭體影響最大的還是楚地民間巫歌。據記載,楚人迷信巫鬼,重視祭祀。而祭祀神鬼的巫歌往往“歌舞樂”結合在一起。抒情性比較強。還兼有一定的故事性。這種祭祀歌謠對於楚辭體的詩歌創造有直接的影響。比如,《九歌》就是民間祭祀樂歌基礎上寫成的。《招魂》也是根據民間招魂詞寫法寫成的。這裡我們看到楚辭作品與這類楚國民間文學的密切關係。

    當然,楚辭也受到《詩經》的影響,比如《天問》《橘頌》,句式和詩經比較像。另外。楚辭也受到了當時中國文學史散文文學高潮的影響。

    接下來,我講講騷體賦。漢初的賦家追隨楚辭餘緒,這時最流行的就是體制上極力模仿楚辭的騷體賦。但是它雖尚鋪陳,但篇幅不長。且具有抒情色彩。句式整齊,通篇押韻。帶兮字調。這時作品,鋪陳寫物,不歌而誦。接近於散文。但是它吸收了楚辭特點——華麗的詞藻嘿嘿。誇張的手法從而豐富了自己體制。正是由於騷體賦和楚辭的密切關係。所以,漢代往往詩賦相連,初期不甚區分。而我們現在看來卻有辦法分出雌雄接下來講講騷體賦。漢初的賦家追隨楚辭餘緒,這時最流行的就是體制上極力模仿楚辭的騷體賦。但是它雖尚鋪陳,但篇幅不長。且具有抒情色彩。句式整齊,通篇押韻。帶兮字調。這時作品,鋪陳寫物,不歌而誦。接近於散文。但是它吸收了楚辭特點——華麗的詞藻嘿嘿。誇張的手法從而豐富了自己體制。正是由於騷體賦和楚辭的密切關係。所以,漢代往往詩賦相連,初期不甚區分。而我們現在看來卻有辦法分出雌雄接下來講講騷體賦和楚辭的差別。

    楚辭,是戰國時期楚國地區一種新詩體。而騷體賦,則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起來的一種半詩半文式帶韻散的作品。二者是完全不同文體和形式。比如呢,賦一般是以主客間敷演問答為敘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鋪陳辭藻,詠物說理。也往往有某種敘事成分,但是呢,楚辭卻是以抒發個人感情的作品,並且是以詩歌這種韻文形式。楚辭“按之而逾深,尚神理”,賦,則是“恢之而彌廣,尚事實”《藝概》~這便是楚辭和騷體賦根本的區別,也可以說是楚辭和賦的根本區別。這兩句引用,我不解釋了~所以,我的理解呢,就是說楚辭即是抒發自己感情的,尚神理,而賦(騷體賦)則多是“體物”之作,尚事實。

    楚辭,騷體賦,騷體詩共同的一些寫法:

    (1)、一般用四字句到十字句。楚辭字數相對整齊,而騷體賦則有散文化的傾向,字數差別較大。四五七九言均有。

    (2)、廣泛使用“兮”字。“兮”可以解釋為語氣詞“啊”。兮字主要出現在兩個地方,一為單句句中,二為複句句末。比如“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這處,兮的前後就是語法相同或者相似短語,兮可以起一個並列連詞作用,又如“若有人兮山之阿”中,兮連線的是單句謂語短語和地點狀語。。又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像這樣,兮又往往用於兩重複句前一個句子的結尾,一方面可以表示停頓,一方面可以提示前後兩句子承接轉折。

    (3)、大量鋪寫事物,使用賦的手法。賦的手法《詩經》已有,這是一種鋪寫的手段。可以起到一種反覆渲染與強調作用。

    (4)、一般來說,奇句不用韻,偶句用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鴻運當頭金魚好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