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25483465055

    孩子入園焦慮基本都是屬於分離焦慮。他們因為入園而與原有教養人分離,陌生的環境中充滿了未知的危險和潛在的危機,他們會為離開原有教養人可能帶來的危險與對新環境缺乏控制感而感到不安。

    • 有的幼兒一開始高高興興地上幼兒園,對新環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好奇,而隨著新鮮感的消失,他們開始想家,開始哭鬧;

    • 有的孩子一入園就大哭大鬧,不肯上幼兒園;

    • 有的孩子則整天眼淚汪汪"我要回家,我要媽媽”;

    • 有的孩子不吃不睡,回家愛發脾氣睡眠不安;

    • 還有的孩子甚至會表現出生理上的種種不適,如頭痛、肚痛、尿頻等現象,回家後症狀馬上消失。

    通常哭鬧要持續1-3個月,分為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但,其實我們從生命成長的必然性角度來分析會發現:入園焦慮——是孩子成長的必然過程。

    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分離的過程。

    從全能自戀期➙生理斷乳期➙心理斷乳期,孩子在不斷成為獨立的個體;而獨立從來就不是一個一帆風順的過程。

    0-6個月的孩子處於【全能自戀期】,他們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他一動念頭世界(其實就是媽媽或者養育人)就會按照他的意願轉。(全能自戀是每個人在嬰兒早期都具備的心理,也因此很多專業人士並不建議對嬰兒“延遲滿足感”,這會讓孩子產生對世界的不信任,心理失去安全感。)

    6個月以後孩子進入【生理斷乳期】,這時母乳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發育需求,他們需要藉助輔食幫助成長,開始脫離對母體的完全依賴。

    青春期時孩子進入【心理斷乳期】,他們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心理上依附於父母,到出現獨立意向,獨立活動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

    進入幼兒園,是孩子邁入“社交”的轉折性階段,從父母的懷抱,走入同學關係,是孩子社會獨立的一大步。他們需要克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陌生的生活方式。他們也會不理解為什麼爸爸媽媽要送自己到幼兒園,從而產生一種被丟棄的感覺,極力迴避幼兒園。

    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孩子

    孩子會從言行舉止中體會得到大人的擔憂。

    儘量避免以下言行: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家人鄭重其事地將孩子送到幼兒園。

    *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 ,總是對老師反覆交待 :

    “ 老師 ,孩子早飯才吃了一點點。”

    “ 老師,他今天還沒有解過大便。”

    “ 老師,如果孩子尿溼了,書包裡有褲子。”

    甚至走出教室後,忽然想起一些問題再回過頭和老師作個交待。

    * 整整一天沒有見到孩子,準備許很多飲料、糖果,急匆匆地趕到學校,一見到孩子就抱著親了又親,好像他受了很多委屈。

    * 孩子回家後,反覆地問那些大人所擔心的問題: "今天飯吃完了嗎?是老師喂的嗎?”"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有沒有尿褲子?”“中午睡著了嗎?”“老師有沒有批評你?”等等。

    以上的言行,都會加劇孩子的不安和緊張,使他對幼兒園和老師更加牴觸。

    2、用適當的方式與孩子告別(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受不了離別而偷偷逃走)

    (1)跟孩子告別,無論如何要越簡短越好。但也不要在孩子正要主動投入活動之中的時候,悄悄地溜走。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要簡短且微笑地說再見,這樣孩子會感覺舒服一點、快樂一點。拖拖拉拉、依依不捨的道別,反而不好。

    (2)告別時,記得跟孩子說清楚您來接他的時間。 “再見了,小寶貝。和小朋友好好玩哦,我午睡之後來接你。

    (3)設計一個熟悉的告別儀式。有的孩子跟媽媽說再見之後,會迅速跑向視窗,站在那裡目送媽媽離開,媽媽會向他揮手告別。還有的孩子,每當母親在擁擠的教室裡向他告別時就要流淚,遇到這樣的情況可以讓他在走廊僻靜處先抱一抱媽媽,分手時就容易多了。

    (4)假使您的孩子和您難捨難分,不如讓他自己設計一部分告別儀式。您可以問“你想在大廳上跟我說再見?還是我們一起走到教室旁邊才說再見?"

    3、態度堅決,持之以恆地送孩子按時入園。

    4、給孩子帶慰藉物,比如媽媽的照片、日常喜歡的小玩具。

    5、和老師建立良好的關係(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責老師,哪怕真的是老師做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滑雪標準臺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