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得不承認努爾哈赤為後來大清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強大的基礎,但更應該承認的事實是,努爾哈赤再活兩年的話,後金說不定就滅亡了,更談不上入主中原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不妨一起看看:
公元1626年,大汗努爾哈赤在征討明朝寧遠城失敗後不久,病死。突然死亡的努爾哈赤,給後金汗國留下了一堆很難處理的內憂外患:首先來說內憂:當時後金國內,約90%的人民,都是漢人,女真人、北韓人、蒙古人僅佔10%左右,所以漢人是後金國的統治基礎,是需要謹慎對待、廣泛拉攏的。但事實上努爾哈赤對待漢民充滿了血腥和殘暴:在率八旗軍攻下開原、鐵嶺、瀋陽、遼陽後,對被攻佔之地身份可疑、不願剃髮的漢民漢軍,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種族滅絕式虐殺。
至於那些僥倖存活的漢民,可以說毫無尊嚴的活著。努爾哈赤按照“編漢為奴”政策,每十三個成年漢族男子編為一莊,給牛七頭,耕地的80%供應這些人自己食用,20%上交官家。然後,按照滿族官員的級別分別將這些莊子賞賜給他們,就連最低的備禦,即我們已經很熟悉的牛錄,其職權大約介於今天的營連長之間,也都賞賜一莊。於是,這些莊丁就成了他們的奴隸。據說,在他們的主子面前,這些莊丁很慘,大體上處於予取予求皆聽憑主子的地步。這樣造成的結果是什麼呢?大量漢民外逃或者起兵反抗。據金梁《滿洲秘檔》記載,數年間,暴動如干柴烈火一樣在鎮江(今天遼寧省丹東附近)、復州(今遼寧省復縣)、海州(今遼寧省海城)、鳳城、岫巖、長島、雙山、湯站、險山、鞍山、首山、十三山、彰義等至少十餘地蔓延。伴隨著內憂的,肯定還有外患。
東南方向的北韓,是大明帝國最可信賴的盟友,多年來堅定不移地站在大明朝一邊,態度強硬得彷彿孿生兄弟一般。寧遠之役結束後,北韓國王已經又一次與明朝默契配合,屯兵鴨綠江邊,似乎隨時準備將手撫到後金汗國的背上來。北部和西北方向,則是時好時壞、時和時掰的蒙古各部族。這些成吉思汗的子孫,雖然已經沒有了乃祖的風範,卻時常聚嘯成群,來去如風,不論是對大明帝國,還是對後金汗國,統統構成了一股誰都不敢小瞧的力量。
比如喀爾喀五部,本來和後金汗國早就結下盟約。如今,一看努爾哈赤吃了敗仗,幸災樂禍之餘,很快就和察哈爾林丹汗和解,又靠到明朝那邊去了。
可以這樣說,如果努爾哈赤再多活兩年,後金必將在內憂外患中像一些軍人政權一樣分崩離析。好在努爾哈赤生了個好兒子,在任期間積極推行漢化,才將後金從一個地方軍閥轉變為具有爭奪天下實力的地方政權。首先,緩解民族矛盾。對於後金國內不堪忍受民族壓迫,大量叛逃或者與敵國奸細有來往的漢民,一律既往不咎,即使被人告發,也不處置。在經濟生活的等各方面,漢人、滿人同屬一家,沒有貴賤之分,都是大金國的良善子民。針對滿族官員奴役漢民、加劇民族矛盾的制度,皇太極派人丈量土地,把各處多餘的土地收歸國有,嚴令八旗貴族不許再設立莊田;這些民族政策,使大部分後金國內的漢民擺脫奴隸身份,重新變為國家管轄的自由農民,對後金國的認同感和擁護感大大增強,大幅度緩和了努爾哈赤激化的滿漢民族矛盾。接著,在選拔、任用漢族知識分子方面,皇太極一改父親對待漢人的打壓防範態度,開始全面提升漢族人才們的待遇和地位,並大力吸收漢族優秀人才到後金國的國家建設中。滿清重臣范文程以范文程為例,皇太極每次議論軍國大事,都以範章京的雅號尊稱范文程,並鼓勵范文程多多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議決策。
最後,改革八旗制度,增加皇帝的絕對集權。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並實行八王議政制度,極大地增強了後金的組織能力,但因為各旗主沒有相應的制約,可以說八旗制度導致後金內部山頭林立,隨時有分崩離析的可能。
皇太極在每旗旗主之下,設立兩個屬官,一個是佐管大臣,官文;一個是調遣大臣,管武。並在每旗中選出三個重臣擔任議政大臣,參議國事,共同治國理政,也可以為國家培養人才。
皇太極的這些政治舉措,相當於在每旗旗主下安插自己的親信,哪位旗主不服從皇太極,敢跟著他幹,皇太極就可以立馬將他罷職,再將自己的親信調任為新旗主。大大加強了八旗軍隊的集權化,進而增加了軍隊的戰鬥力。
如此,皇太極進一步將八旗軍隊親信化、將旗中權力有利化。
綜上,努爾哈赤做為一個軍事強人,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也正是因為其軍事強人的本色,註定不能帶領這個政權走的更遠,好在他生了個好兒子,皇太極在任期間積極進行漢化、對內緩解民族矛盾、制度改革,對外持續軍事擴張,才為其後的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
我們不得不承認努爾哈赤為後來大清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強大的基礎,但更應該承認的事實是,努爾哈赤再活兩年的話,後金說不定就滅亡了,更談不上入主中原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不妨一起看看:
公元1626年,大汗努爾哈赤在征討明朝寧遠城失敗後不久,病死。突然死亡的努爾哈赤,給後金汗國留下了一堆很難處理的內憂外患:首先來說內憂:當時後金國內,約90%的人民,都是漢人,女真人、北韓人、蒙古人僅佔10%左右,所以漢人是後金國的統治基礎,是需要謹慎對待、廣泛拉攏的。但事實上努爾哈赤對待漢民充滿了血腥和殘暴:在率八旗軍攻下開原、鐵嶺、瀋陽、遼陽後,對被攻佔之地身份可疑、不願剃髮的漢民漢軍,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種族滅絕式虐殺。
至於那些僥倖存活的漢民,可以說毫無尊嚴的活著。努爾哈赤按照“編漢為奴”政策,每十三個成年漢族男子編為一莊,給牛七頭,耕地的80%供應這些人自己食用,20%上交官家。然後,按照滿族官員的級別分別將這些莊子賞賜給他們,就連最低的備禦,即我們已經很熟悉的牛錄,其職權大約介於今天的營連長之間,也都賞賜一莊。於是,這些莊丁就成了他們的奴隸。據說,在他們的主子面前,這些莊丁很慘,大體上處於予取予求皆聽憑主子的地步。這樣造成的結果是什麼呢?大量漢民外逃或者起兵反抗。據金梁《滿洲秘檔》記載,數年間,暴動如干柴烈火一樣在鎮江(今天遼寧省丹東附近)、復州(今遼寧省復縣)、海州(今遼寧省海城)、鳳城、岫巖、長島、雙山、湯站、險山、鞍山、首山、十三山、彰義等至少十餘地蔓延。伴隨著內憂的,肯定還有外患。
東南方向的北韓,是大明帝國最可信賴的盟友,多年來堅定不移地站在大明朝一邊,態度強硬得彷彿孿生兄弟一般。寧遠之役結束後,北韓國王已經又一次與明朝默契配合,屯兵鴨綠江邊,似乎隨時準備將手撫到後金汗國的背上來。北部和西北方向,則是時好時壞、時和時掰的蒙古各部族。這些成吉思汗的子孫,雖然已經沒有了乃祖的風範,卻時常聚嘯成群,來去如風,不論是對大明帝國,還是對後金汗國,統統構成了一股誰都不敢小瞧的力量。
比如喀爾喀五部,本來和後金汗國早就結下盟約。如今,一看努爾哈赤吃了敗仗,幸災樂禍之餘,很快就和察哈爾林丹汗和解,又靠到明朝那邊去了。
可以這樣說,如果努爾哈赤再多活兩年,後金必將在內憂外患中像一些軍人政權一樣分崩離析。好在努爾哈赤生了個好兒子,在任期間積極推行漢化,才將後金從一個地方軍閥轉變為具有爭奪天下實力的地方政權。首先,緩解民族矛盾。對於後金國內不堪忍受民族壓迫,大量叛逃或者與敵國奸細有來往的漢民,一律既往不咎,即使被人告發,也不處置。在經濟生活的等各方面,漢人、滿人同屬一家,沒有貴賤之分,都是大金國的良善子民。針對滿族官員奴役漢民、加劇民族矛盾的制度,皇太極派人丈量土地,把各處多餘的土地收歸國有,嚴令八旗貴族不許再設立莊田;這些民族政策,使大部分後金國內的漢民擺脫奴隸身份,重新變為國家管轄的自由農民,對後金國的認同感和擁護感大大增強,大幅度緩和了努爾哈赤激化的滿漢民族矛盾。接著,在選拔、任用漢族知識分子方面,皇太極一改父親對待漢人的打壓防範態度,開始全面提升漢族人才們的待遇和地位,並大力吸收漢族優秀人才到後金國的國家建設中。滿清重臣范文程以范文程為例,皇太極每次議論軍國大事,都以範章京的雅號尊稱范文程,並鼓勵范文程多多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議決策。
最後,改革八旗制度,增加皇帝的絕對集權。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並實行八王議政制度,極大地增強了後金的組織能力,但因為各旗主沒有相應的制約,可以說八旗制度導致後金內部山頭林立,隨時有分崩離析的可能。
皇太極在每旗旗主之下,設立兩個屬官,一個是佐管大臣,官文;一個是調遣大臣,管武。並在每旗中選出三個重臣擔任議政大臣,參議國事,共同治國理政,也可以為國家培養人才。
皇太極的這些政治舉措,相當於在每旗旗主下安插自己的親信,哪位旗主不服從皇太極,敢跟著他幹,皇太極就可以立馬將他罷職,再將自己的親信調任為新旗主。大大加強了八旗軍隊的集權化,進而增加了軍隊的戰鬥力。
如此,皇太極進一步將八旗軍隊親信化、將旗中權力有利化。
綜上,努爾哈赤做為一個軍事強人,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也正是因為其軍事強人的本色,註定不能帶領這個政權走的更遠,好在他生了個好兒子,皇太極在任期間積極進行漢化、對內緩解民族矛盾、制度改革,對外持續軍事擴張,才為其後的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