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爭史

      1980年9月22日凌晨3點,伊拉克軍隊5個師和1個旅約5萬餘人,1200餘輛坦克,越過兩伊邊境,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480餘公里的戰線上,分北、中、南3路向伊朗發動進攻。按照作戰計劃,伊拉克軍隊要直取伊朗的阿拉伯人聚居區和產油區胡澤斯坦省,以實現將阿拉伯河與伊朗分隔開,並在此建立受伊拉克控制的“緩衝區”。伊拉克軍隊的核心目標則是拿下阿拉伯河畔重鎮霍拉姆沙赫爾。美聯社援引一位伊拉克外交官的話說,伊拉克這次同伊朗作戰是為了“解放”北自席林堡南至靠近阿巴丹的新月形地帶。這位外交官還說,這場戰爭的目的還要把伊朗政權的威風打掉,粉碎霍梅尼想把“伊斯蘭革命”向鄰國輸出的迷夢。與此同時,伊朗空軍實施“報復性回擊”,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包括首都巴格達、北方產油城市摩蘇爾、基爾庫克和阿爾比勒。其中伊拉克的最大油田基爾庫克油田設施85%遭到破壞。

      

      (伊朗最高宗教領袖霍梅尼的畫像被打得千瘡百孔,伊拉克士兵在歡呼)

      伊朗空軍的襲擊,伊拉克人一直印象深刻。戰爭開始後,巴格達實行燈火管制。天黑以後,巴格達大街上汽車和行人稀少,公共場所停止一切活動。底格里斯河兩岸的路燈,往日把河水映得閃爍發光,戰爭期間全部熄滅了。320 萬人口的巴格達,夜晚一片漆黑,像一個靜謐的鄉村。荷槍實彈的民兵在街頭巡邏,但沒有戒嚴。白天,警報隨時會響起。警報一來,人們躲進防空洞,汽車開進小巷,交通斷絕。那些不得不因空襲而停工的工地,殘缺地立在市區,使巴格達城顯得更加慘淡。伊朗空軍戰機襲擊巴格達郊區和市區,國際機場、道拉煉油廠和拉希德兵營都受到轟炸。9 月30 日,伊朗空軍襲擊了巴格達市區西南方新建的發電廠,油罐中彈,霎時濃煙烈火,足足燒了一天一夜。這一天一夜,巴格達市民久久難忘。

      後方遭受伊朗空軍的轟炸,前方伊拉克軍隊北路3個裝甲師重點攻打席林堡。伊拉克軍隊的裝甲和機械化部隊全力前進,每天消耗的油料達2000至3000噸,僅對席林堡這樣一個1000多戶人家的小鎮就發射了幾萬發炮彈。伊拉克軍隊如潮的攻勢,使得外界的政治評論家、軍事分析家普遍認定,伊拉克將會在幾星期內摧毀伊朗,贏得戰爭。1980年10月初,經過一週激戰,伊拉克攻佔了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全部邊境哨所,對霍拉姆沙赫爾已經形成了三面圍攻。

      

      (激戰中的兩伊戰爭前線)

      駐守在霍拉姆沙赫爾的伊朗軍隊只有一個不滿員的師,其中很大一部分兵力還駐防在伊朗與蘇聯邊境的西亞塞拜然省。向霍拉姆沙赫爾進攻的是伊拉克軍隊第6裝甲旅、第26裝甲旅和第31裝甲旅一個營,伊朗民兵和革命衛隊用反坦克火箭筒、105毫米榴彈炮暫時阻擋住伊拉克軍隊的坦克攻勢。然而伊朗人缺乏彈藥,有時只能以反坦克手榴彈和自制燃燒瓶來對付伊拉克坦克。新成立的革命衛隊表現出極高的戰鬥熱情,但由於他們裝備的大都是輕武器,且缺乏正規軍事訓練,幾乎完全成為伊拉克坦克和炮兵的犧牲品。10月14日,伊拉克軍隊攻入霍拉姆沙赫爾市區,戰鬥轉入巷戰階段。

      

      (準備走上戰場的伊朗民兵,絕大多數人一去不回)

      

      (等待戰鬥的伊朗民兵,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的照片是他的精神支柱)

      在塞滿障礙物的狹窄街道和道路網中,伊拉克軍隊遭受到了意想不到的重創。10月26日早晨,伊拉克人基本佔領這座城市。從霍拉姆沙赫爾之戰開始到最終拿下市區,伊拉克軍隊用了整整15天時間。伊拉克軍隊陣亡1500多人,傷者人數是死者的3倍以上,損失坦克上百輛。伊朗付出了更慘烈的代價:死亡3000多人,傷5000多人。攻下這裡後,伊拉克人將霍拉姆沙赫爾改名為“胡尼恩沙赫爾”,意思是“血城”。這裡的每寸土地上都滴撒著士兵的鮮血。參考文獻:《外國對兩伊戰爭的評論》 [中]軍事科學院外軍研究部編 《風雨中東》 [中]劉國柱

  • 2 # 太陽125933863

    起先位於波斯灣的大小通布島的歸屬問題,一直糾紛不斷,終於在80年兩國開戰,伊拉克略佔上風,但誰也沒有能力將對方一擊斃命的能力,打起了拉鋸戰,襲城戰,使用化武,並襲擊為對方運油的第三國油輪,並且"誤擊"為科威特油輪護航的美國軍艦。被西方軍事家評論是兩個外行人之間的戰爭,。至88年雙方停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語上什麼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