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小米粥

    宋代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大夫。

    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

    坐堂醫是在中藥店中為患者診脈看病的中醫大夫。坐堂醫源於漢。相傳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作過長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醫,並分文不取。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中藥店都冠以某某堂,並把坐在藥鋪裡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

  • 2 # 使用者7444737347601

    古人的謙稱和尊稱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許多地方都能體現出這個文明古國的謙敬之風。古人在說話時非常注意稱謂,說自己時用謙恭之詞,呼對方時用尊敬之語。

    古人在說自己時的謙稱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說自己可以說“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單個字可以說“僕”,如“僕竊不遜,近自託自無能之辭”(司馬遷《報任安書》),可以說“愚”,可以說“竊”,“愚以為”“竊以為”都是“我以為”的意思。

    大臣們在君主面前可以說“臣”、“微臣”,甚至說“奴才”(何紳不是經常說嗎?),犯了罪了說“罪臣”。下級官吏在上級面前說自己“下官”、“卑職”。下級將領在統帥面前稱自己“末將”。君主自己稱呼自己時說“寡人”、“孤”、“朕”。丫環在主子面前自稱“奴婢”。

    百姓在官員面前說“小人”“賤民”。古代女子謙稱自己為“妾”、“妾身”、“賤妾”。出家人稱自己“貧僧”、“貧道”、“貧尼”。所有這些都是古人對自己的謙稱。

    古人不但說自己用謙稱,說自己家裡人時也用謙稱。說自己的兒子“犬子”、“不肖子”、“賤息”(“老臣賤息舒祺”《觸龍說趙太后》)。

    說自己的女兒“小女”。說自己的父母為“家父”、“家母”、“家嚴”“家慈”。說自己的妻子“內人”、“賤內”。說自己的東西時也用謙稱,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蓽”、“舍下”。自己的文章為“無能之辭”、“鄙賤之語”、“拙作”。自己的意見主張為“管見”、“淺見”。

    表演技藝時說“獻醜”,自己的功夫為“三腳毛”。在別人之前發言不忘說“拋磚引玉”。

    像這樣的例子當然還有很多很多。我們透過對上面的分析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謙稱都是用表示身份低、見識淺、品德低的一類詞。比如“愚”是愚蠢的意思;“僕”原意是“僕人”,僕人身份多低。

    帝王的“寡人”是“寡德之人”。“犬子”就更不用解釋了。古人用這些“不好”的字眼來表示謙虛在古文中隨處可見。例如:

    “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陳情表》)

    “童子何知,躬逢盛餞”(《滕王閣序》王勃說自己是小孩子,小孩子知道的肯定少)

    “敢竭鄙懷,躬疏短引”(《滕王閣序》)

    “則區區與諸君,論此於荒山之上”(歸有光《山舍示學者》“區區”有見識淺陋的意思)

    謙稱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稱呼對方就不能用這些字眼了。

    古人稱對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複數有“二三子”。臣子稱君王為“陛下”,太子為“殿下”。(“陛下”原意是臺階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門呼皇上太子時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來代替,以此來表示敬意。像稱呼一般人為“足下”、“閣下”也是同樣的道理。

    )君王呼臣子為“愛卿”。古人在稱呼對方父母時為“令堂”“令尊”,對方子女為“令愛”“令郎”,此處“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義。說別人的意見為“高見”、“高論”。別人的文章為“大作”,稱呼兄為“兄臺”、 稱呼弟為“賢弟”,別人的妻子為“尊夫人”。

    別人的徒弟為“高徒”。別人的家為“府上”。稱呼和尚為“高僧”、“聖僧”。 尊稱老師為夫子、師父、師傅、先生、先哲。

    尊稱在古文中非常常見,例如:

    “今媼之尊長安君之位”(《觸龍說趙太后》)

    “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不直呼秦穆公,而呼他的手下是對穆公的尊稱。

    從上面可以看出,尊稱和謙稱正好相反,多數用表示美好、高貴高尚的字眼來表示。這些表尊稱謙稱的詞彙應該是我們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其中許多詞彙還在使用。

    有人說古人真是婆婆媽媽,用“你我他”不就什麼都包括了。

    看看大街上處處可聽到的“老頭兒”“喂”“那個人”“這傢伙”,我們現代人還有資格說古人婆婆媽媽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柴油皮卡車一加油就息火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