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人倆狗啊

    鄧艾偷渡陰平是魏滅蜀期間的一次決定性的軍事行動。當時鍾會所指揮的東路魏軍是主力,被蜀軍阻攔在險要之地劍閣,無法前進。魏軍西路指揮官鄧艾在攻佔沓中後,向鍾會建議說:“如果從陰平偷越,直向涪城,劍閣守敵必定回救涪城,大軍即可乘勢前進;如果劍閣守敵不撤,涪城空虛,定能攻下。”鍾會接受這一建議,令鄧艾實施。陰平與劍閣相隔百餘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區,崇山峻嶺,地僻人稀,很難行走。西漢武帝通西南夷時,曾開鑿過一條小道,早已廢棄不用,蜀軍也沒有設防。鄧艾從沓中出發,身先士卒,探險開道,通過了陰平小道,直撲涪城。涪城守將馬邈面對覺得如從天而降的魏軍,不戰而降。魏軍從此迅速連下涪城、綿竹,逼近成都,劉禪投降,蜀漢亡。

    鄧艾能奇襲成功的原因主要就是出其不意,當時蜀漢內部也不和,姜維和廖化等人都在沓中屯田,其餘兵力都採取了守勢,當鄧艾的奇兵突然出現在蜀漢守軍的面前時,軍心動搖,不戰而降,因此鄧艾可以一路打到成都,讓劉禪出城投降。

  • 2 # 古來今往

    一場戰爭的勝利總是與諸多因素相牽連。《孫臏兵法·月戰》道:“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鄧艾率領部下偷渡陰平,從後方擊破敵軍,克敵制勝,此舉憑藉少有的兵力就攻克了蜀國,打破了鍾會在前線遲遲攻不下劍閣的局面,實為奇策。

    鄧艾所率部隊有多少人呢?

    兩萬餘人。《三國志·鍾會傳》中提及:“及會白鄧艾不軌,文王將西,悌復曰:“鍾會所統,五六倍於鄧艾,但可敕會取艾,不足自行。”鍾會當時在收走諸葛緒的軍隊後,兵力合計約有13萬人,如果鍾會計程車兵為鄧艾的五、六倍之多,所以推斷鄧艾所領部下應有兩萬餘人。陰平地勢險要,糧草押運艱難,魏軍決定偷渡陰平那麼剩下的路就只有一條——攻破蜀國,鄧艾也是打算破釜沉舟。偷渡陰平的過程中必然存在兵力損失,但是即使如此到達陰平的魏軍軍隊人數基數必然還是不小的。蜀國當時兵力滿打滿算十萬餘人,在前線由姜維所帶同鍾會作戰計程車兵越有六萬餘人,也就是說蜀國內城兵力至少也有兩三萬人。如果鄧艾僅餘幾千餘人,蜀國沒有理由向這支僅有幾千人的軍隊投降。偷渡陰平兵力有損失是必然,但私以為最後攻克蜀國的僅有幾千人不大可信。

    為何鄧艾能偷渡陰平,擊破蜀國?

    其一,陰平守軍被派去增援姜維。作為陰平的守城的涪城和江油兩城兵力都被調走,兵力空虛。劉禪見姜維同鍾會於劍閣作戰不利,立即派遣駐守涪城的蔣琬、張翼領兵增援,涪城和江油的兵力都被帶走不少。這時,鄧艾領兵偷襲,江油、涪城守將見兵臨城下只能投降。涪城不久也被鄧艾攻下,長驅直入。

    其二,鄧艾在領軍作戰方面才能突出。鄧艾在進軍綿竹的路上被諸葛瞻所阻擊,其子鄧忠和司馬師纂領兵出擊皆敗於諸葛瞻之下。而後鄧艾親臨戰場一舉殲滅蜀軍,擊殺諸葛瞻。不得不說薑還是老的辣,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其三,魏、蜀兩國士兵的精氣神。諸葛亮北伐未果,病死途中,兵力也損失不少。姜維雖將鍾會攔於劍閣,但後方涪城、江油已失守,國內主張投降的大臣的又極力宣揚投降之說,再下去就是亡國之災,蜀國計程車兵計程車氣無疑會有所下降。面對危亡的處境,蜀國計程車兵即使想奮力打個翻身仗,但見敵方老將是屢次擊敗我方大將姜維的鄧艾而我方是尚未成大器的諸葛瞻,士氣再下幾分。反觀魏國士兵皆是同鄧艾出生入死之人。魏軍偷渡陰平必須先解決糧草問題,然而糧草難以運輸怎麼辦?那就搶蜀國的,陰平守城涪城裡必然有屯糧,這無疑激勵了魏國士兵。再說,我方將領有才能、有謀略士兵信之、聽之,士兵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也是有所提升。另外,面對著即將能夠滅亡蜀國的機會成就魏國大業的機會,士兵更加英勇作戰,且蜀國大軍都被鍾會牽制無後顧之憂。如此一戰蜀國在氣勢上就已經輸了。

    其四,國內主張投降之人的屢次諫言。面對敵軍兵臨城下,國家危亡之際,劉禪失了神,身邊又多是勸其投降之人。諸多的理由把劉禪說的心服口服,劉禪也是決定要投降。

    得知劉禪投降的訊息,前線的姜維也只得率軍投降,鄧艾也因偷渡陰平一役名聲大噪。按照歷史的程序來看,蜀國的滅亡是必然,鄧艾憑藉謀略和果斷、冒險一試最終獲大獲全勝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 3 # 亮珠

    首先要感謝姜維這個敗家子把諸葛死後的那點家當全部敗光了,每次北伐無論勝敗都損失了主力部隊。然後國內政治因為諸葛死後再無能人能搞定三大政治集團。劉備的荊州原從集團,劉璋的東州集團,益州的土著集團。劉備的原從集團老人基本死光了,東州集團的人也死了,平衡發生了重大變化,加上無諸葛這樣的政治強人平衡壓制!蜀國的經濟也面臨崩潰,政治上分崩離析,軍事上無兵無將!鄧艾的偷襲在成都沒遇到抵抗就結束了。那是以土著集團為代表的勢力基本已經能掌控蜀國局勢了!投降了還是做官,不會比蜀國更差!所以蜀國迅速投降了!蜀國本來就是個外來軍事集團,連軍閥都算不上,毫無蜀國群眾基礎。在原先的政治軍事強人死光後必然是滅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史,李文忠傳,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