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常龍畫裡畫外
-
2 # 為我試用
《詩經》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記錄了西周到春秋時期三百零五首詩歌。所涉及到的樂器共二十六種,不同型別樂器的使用所表達的文化含義不同,對其進行歸納,主要體現在人倫教化、君子威儀、祭祀禮儀等方面。
《詩經》又被稱為《詩三百》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由《風》(周代各地歌謠)、《雅》(周代雅樂)、《頌》(王庭與貴族宗廟祭祀之樂)三部分內容構成,充分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時期中國社會面貌,其文化價值、史學價值、音樂藝術價值豐富。因此,就音樂領域而言,加強對《詩經》的研究與分析,有利於深入瞭解中國特定時期所具有的音樂文化,掌握中國古代音樂存在的影響。
《詩經》中出現樂器共有二十六種
分別為:
“鼓”、“琴”、“瑟”、“鍾”、“簧”、“缶”、“壎”、“笙”、“簫”、“應”、“田”、“南”、“雅”、“磬”、“管”、“賁”、“鏞”、“篪”、“癭”、“癮”、“圉”、“癱”、“癥”、“癰”、“癲”、“鉦”。
《詩經》中二十六種樂器出現次數。
分別是:“鼓”出現十六處,“瑟”出現九處,“鍾”出現九處,“琴”出現八處,“磬”出現四處,“笙”出現三處,“簧”出現三處,“管”出現二處,“壎”出現二處,“篪”出現二處,“鏞”出現二處,“缶”出現一處,“雅”出現一處,“南”出現一處,“鉦”出現一處,“賁”出現一處,“應”出現一處,“裡”出現一處,“圉”出現一處,“簫”岀現一處。
關於這些樂器的特點,現將它們從製造材料和演奏方法兩個方面進行歸類。
《詩經》中二十六種樂器按製造材料可分為
屬於土石製品的有:缶、損、癰、磬。
屬於金屬製品的有:鍾、鏞、鉦、南。
屬於竹製品的有:笙、簫、管、簧、癥、癱、篪。
屬於木製品的有:癲、圉。
屬於綜合製品的有:癮、癭、琴、鼓、雅、應、田、瑟、賁。
其中作為土石製品的缶、磬、癮,是所有材料最為常見、製作工藝最為簡單的樂器。而同樣是為土石製成損複雜得多,它“銳上平底,形似稱錘,六孔”,無論從外形還是從使用都顯得得精美和巧妙。
從外形上看起來與缶、磬同樣簡單的是金屬質地的鐘、鉦、南、鏞,它們形似碗、盅,在造型上並無突出。而《詩經》成書最晚止於春秋,由此可知,當時提煉並加工金屬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
屬於竹製品的笙等七種樂器,皆以竹管作為基本組成單位,從用一根竹管的“癥”和“篪”、“並倆”管和“同管”的“癱”,到“編小竹管為之”、“似今之排簫”的簫。製作工藝由簡單到複雜,甚至出現了與今天樂器相似的簫,可見時人制造水平的高超。
木製樂器“癲”,“狀如漆桶”,“中有椎”,“今左右擊之”,“以起樂者也”。無論從上了漆的外觀,還是巧妙的內部結構,都反映了其製造者工藝精湛。“圉”與“癲”作用相反,是“以止樂”的,外形是背刻27鋸齒的伏虎。僅作為起止音樂的標誌,古人就製造出這樣兩件精美樂器,其心思、手段可見一般。
琴、瑟是用金屬弦和竹木製成的絃樂器。從時間上看,它們在成篇較早的《周頌》中沒有出現,可知其製作工藝要複雜一些,只有在人們的生產水平達到一定高度時,才可能被製造出來。除琴、瑟外的雅、鼓、賁、應、田、癮,都是以木竹和動物皮革製造的,可見古人已經將提煉金屬與加工動物皮革的工藝運用到樂器製作中,從而使樂器製作技術大為發展。
總之,從樂器的製造材料與製作工藝上看,可見周代的生產力已相當發達。
回覆列表
自古以來,詩歌、禮樂與我們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聽一曲禮樂,頌一段詩經
食一餐周粟,遊一座古鎮…
那麼詩經中究竟有多少種樂器呢?分別是什麼呢?
答案是:26種
分別是鍾、鏞、鉦、南、壎、磬、癰
笙、簫、癥、管、簧、篪、癱
琴、瑟、鼓、賁、癭、雅、應、田、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