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
2 # 戰情解碼
魏瑪共和國時期,保盧斯和隆美爾曾同在一個步兵團服役,兩人的職務相同,且都是上尉軍銜,可兩人的性格卻有著非常大的差異。隆美爾生性好動,愛出風頭,而保盧斯其人卻是一個內斂心靜,謹慎細緻的人,他辦起事來總顯得有些瞻前顧後、優柔寡斷,不過這種性格卻讓他在參謀的崗位上乾的順風順水。毫無疑問,保盧斯的確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參謀,無論是古德里安還是後來的賴歇瑙都對他賞識有加,而且保盧斯成為第6集團軍司令也與賴歇瑙的力薦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習慣於埋頭沙盤的保盧斯雖然有了單獨掌兵的機會,但他與那些從野戰中成長起來的指揮官相比,缺少了將軍應有的血性。保盧斯的性格被許多人所詬病,甚至連國防軍內部的意見也有分歧,有人認為他並不適合擔任集團軍司令這一職務,而後世更是將斯大林格勒失敗的部分責任歸咎於保盧斯的優柔寡斷。因為許多人都認為如果保盧斯抗命的話,第6集團軍將免遭滅頂之災,但是從實際情況來考慮,這一設想多少有些不切實際。
誠然,如果換做是賴歇瑙、古德里安這些將領的話,他們的確可能會做出抗命之舉,不過這種抗命也不應會給第6集團局帶來太大的影響。我們很多人只考慮了抗命成功的結果,但是很少有人去考慮保盧斯能否抗命成功。在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第51軍軍長賽德利茨上將就曾向保盧斯建議“不顧元首的命令,立即發起突圍”,為此他還擅自將位於伏爾加河畔的第51軍左翼(德第94步兵師)撤回,希望以此逼迫保盧斯就範。然而第94步兵師剛離開陣地不久,連第6集團軍司令部都還沒有獲知訊息,希特勒卻已經知道了。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希特勒對第6集團軍的監控已經達到了一種近似恐怖的地步,由此來看如果保盧斯打算抗命的話,恐怕沒多久就會有新的司令官接手第6集團軍。除非包圍圈內的德軍將領都決定抗命,否則“突圍”這件事將很難實現。
在“冬季風暴行動”的最關鍵階段,第57裝甲軍的先頭部隊距斯大林格勒已不足30英里,隨後裝甲軍的攻勢便陷入停滯。曼施坦因曾要求第6集團軍向南發起突圍,進而與第57裝甲軍匯合,然而這一建議卻被保盧斯以燃料不足為由拒絕。“燃料不足”並不是一個好的藉口,因為它很難說服所有人,不過相比於燃料短缺,保盧斯還面臨著一個更實際的問題。從12月16日起,蘇軍就已經開始了進攻,他們除衝破了義大利第8集團軍的防線外,還開始向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滲透,為此第6集團軍各防線普遍捲入了防禦作戰。在包圍圈的西南角,突圍行動的預計發起地,德軍的三個師也已經卷入了防禦作戰,如果僅以這些師的部分部隊實施突圍,德軍恐怕也很難達成突破。這或許才是保盧斯遲遲不願發起進攻的主要原因。
現在以我們所瞭解到的所有資料來看,從蘇軍完成兵力集結包圍德軍之日起,第6集團軍已經失去了全身而退的機會,哪怕保盧斯孤注一擲實施突圍,德軍也很難成功,所以從這方面來講,將過錯過多的歸於保盧斯多少有些不公平。不過話說回來,戰場奇蹟很多時候都是“險勝”,可保盧斯卻沒有冒險的勇氣(亦或者說破釜沉舟的勇氣),或許這才是他能力上的最大缺陷。
-
3 # 島主說事
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看保盧斯的水平到底如何?這個問題還是說保盧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到底他錯在哪裡?實際上,保盧斯錯就錯在執行命令太堅決了。
首先,保盧斯是巴巴羅薩計劃的起草者,當然也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許多關於保盧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表現評論都是負面的,原因是這場戰役太重要,而曼施坦因的光環又蓋過了他,所以保盧斯就成了眾矢之的。實際上,從歷史負責任的角度以及戰場真實過程看,保盧斯並沒有錯,起碼沒有坊間說的那麼不堪,如果換作其它人,都不一定有他打的那麼好,執行進攻命令那麼堅決。
在1942年初接任第6集團軍指揮官之前,保盧斯一直是德國陸軍總參謀部最忙碌的人,蘇德戰爭打響後,他曾多次到前線視察情況,為統帥部提供第一手資料,如果他是個一般的庸人,德軍統帥部也不會把巴巴羅薩計劃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他來修改和完善並進行圖上作業,雖然他是個軍需官出身,但他所承擔的任務卻是全方位的,因此,這不是隨便加給他一個指揮平庸的帽子就能蓋棺定論的。
因此,當他接任第6集團軍指揮官後,正是德軍在莫斯科戰役失利的關鍵時刻,他和第1裝甲集團軍打贏哈爾科夫戰役以後,就把蘇軍逼進到斯大林格勒地區,所以,在藍色方案初始階段到蘇軍發起“天王星行動”這段時期,保盧斯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並無半點不妥,蘇軍甚至為了應對第6集團軍,專門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軍,隨後又擴建為三個方面軍,說明保盧斯指揮作戰是有一套的。
而且,從斯大林格勒戰役發起到結束的過程看,保盧斯一直執著地履行作為一個一線指揮員的責任,德軍統帥部為了佔領斯大林格勒,先是撤銷了博克元帥的職務,後又換掉了總參謀長哈爾德,唯有保盧斯一直受到上司信賴,甚至被蘇軍圍困的最後時刻,德軍統帥部仍然認為保盧斯是值得尊敬的,授予他元帥手杖也是有道理的。
從這個層面講,保盧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表現並非一無是處,人們總把德軍失敗的責任往他頭上推,實際上是有失公允的。而作為保盧斯自己來說,在10月25日仍然向統帥部承諾佔領斯大林格勒的任務沒有問題,即使在蘇軍包圍圈越收越小的情況下,他也沒有表現出撤退或者退縮的樣子,從一個職業軍人的角度看,這是無可厚非的。
其次,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保盧斯當了替罪羊。先不說第6集團軍打得怎麼樣,即使被蘇軍包圍時他還有27萬人馬,說明前期的作戰德軍的損失並不大,側面也印證了保盧斯有比較高的指揮才能。而且當德軍統帥部發現第4裝甲集團軍南下是個錯誤的時候,第6集團軍獨自承擔起進攻斯大林格勒和麵臨蘇軍南北夾擊的危險時,保盧斯並未表現出退縮,相反,倒是德軍那些高階指揮官們應該提醒他而沒有提醒,導致保盧斯一門心思進攻斯大林格勒而忘了留後路。
從戰後總結經驗教訓的角度看,德軍統帥部起碼有這樣兩個問題缺乏先見之明,一個是發現第6集團軍側翼有350公里防禦漏洞時,就應該考慮到前出頓河大彎曲的第6集團軍有被包圍的危險,即使原地固守,也應該提前準備足夠的防禦物資,這是打贏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關鍵;另一個是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行動失利,到底該誰來承擔責任的問題。
由於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團軍群是臨時決定的,他從到達前線到12月8日展開進攻,這期間也才半個月的時間,但曼施坦因帶來的兵力卻是原來B集團軍群的老底子,用他指揮是換湯不換藥,就是看中了他的指揮才能,但面對已經成形的蘇軍包圍圈,曼施坦因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冬季風暴”計劃是否一點漏洞都沒有,這個恐怕也有差錯,起碼曼施坦因把有限的兵力再次分散,沒有發揮裝甲部隊的進攻優勢,這個失誤他是要承擔的。
而作為救援行動來講,保盧斯接到的命令就是原地不動,他不突圍完全是在執行統帥部的命令,這點並沒什麼錯,何況即使他指揮那20多萬人一百多輛缺油少彈的裝甲車突圍,打到一半就沒油了,與原地固守待援相比,起碼後者還能儲存實力,保盧斯也確實是這樣想的,要說錯,他也僅僅錯在這一念之差,但比起曼施坦因打到半道退出戰場,等於救援任務沒有完成,相比之下,曼施坦因更應該承擔責任要大一些。
所以,從上面分析看出,評價保盧斯有沒有指揮才能,並不能光看斯大林格勒戰役他沒有向外突圍,就一棍子把他打死,可是有沒有想過,既然蘇軍提前準備了兩個多月的大反攻,三個方面軍將第6集團軍圍得像鐵桶一樣,就算保盧斯向外突圍,他又能跑得多遠呢?至於他會不會打仗和能不能打仗,東線戰場還有哪場戰鬥能像斯大林格勒戰役那樣,蘇軍要24小時換一批人,兩天換一批指揮官呢?
-
4 # 南城舊夢N7nU
保盧斯在斯大林格勒這場戰役中的表現有兩個階段,先來講講第一階段的表現:
第一階段,1942年6月28日至7月17日。在去年的夏季,希特勒沒能如願以償打敗蘇聯,這個夏季等於是重振旗鼓再來一回。
6月28日,希特勒下令攻打斯大林格勒,這個決定可以說是臨時下達的,因為按本來計劃,仍舊以中央集團軍攻打莫斯科為主,南方集團軍攻打高加索,搶油田為主。
斯大林格勒並非一早就定好的戰略目標。但是希特勒考慮到,攻打莫斯科目標太過於明顯,中央集團軍的力量又大不如前。
與此同時,曼斯坦因在南方橫掃蘇軍,於是希特勒決定,抽一部分南方集團軍北上打斯大林格勒,然後對莫斯科形成一個包圍圈,在與中央集團軍合圍莫斯科。
6月28日,希特勒命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第2集團軍,以及匈牙利第2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向斯大林格勒正是發起進攻。
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主要負責右翼進攻,他以德軍慣用的閃電戰模式,先後突破蘇聯兩個集團軍,成功靠近斯大林格勒。
這似乎並沒有顯示出保盧斯的與眾不同,換做是任何一個德國將軍,似乎都可以做到這一點,這隻能說明保盧斯是勇猛的。
第二階段,只剩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了,這個階段才是真正凸顯他水平的時刻:
戰鬥打到7月17日,德軍已經順利來到斯大林格勒城下,而且一路基本沒有遇到什麼強烈的抵抗。於是,小鬍子希特勒又狂妄了。
他認為,打斯大林格勒根本要不了那麼多德國精英部隊,於是把霍特的裝甲集團軍給撤了下來,讓霍特朝原先的即定目標,高加索進軍。
斯大林格勒戰場,德軍就只剩下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了,外加幾個僕從國的軍隊。不用說,德第6集團軍肯定是主力,那保盧斯就是總指揮。
就在保盧斯接替斯大林格勒戰役總指揮的同時,德軍與蘇軍開始進行了長髮進5個月的拉鋸戰。這說明,德國閃電戰又一次失敗了,德軍陷入了自己最忌諱的巷戰。
直到12月28日,保盧斯和他整個軍團被包圍。當然,這不能怪保盧斯,怪希特勒把兵給撤走了,後又沒派兵來增援。
這個階段,保盧斯的大體表現是仍然是服從命令和勇猛,即:聽從希特勒的,一直強攻。仍舊沒什麼特別的過人之處。
兩個階段大體中規中矩,聽從命令,奮勇殺敵,是個合格的將軍,但卻算不上優秀的指揮官:
作為將軍,聽從元首的調遣,那是無可厚非的,即便是最後打輸了,你也不能說他錯,說他不優秀,所謂軍令如山,這恰恰說明保盧斯作為元首的將軍是十分合格的。
但是,作為一場戰役的指揮官,作為士兵們的領頭人,保盧斯算是比較失敗的。因為,戰場總指揮,打贏這場戰役才是最重要的,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為”。
既然希特勒已經把他放到了危險的境地,既然他自己沒有隆美爾以少勝多的才幹,沒有曼施坦因出奇制勝的怪招,就應該在兵力明顯不足,明顯吃力的時候果斷做足防禦工事,而不是繼續盲目強攻。
保盧斯是個平凡的指揮官,且還有些不自信與膽怯,但這並不影響他是個優秀的參謀:
就斯大林格勒戰役而言,保盧斯的指揮才能很一般。另外,他還極為不自信與膽怯,這怎麼說呢?因為他擔心撤退會輸,擔心被希特勒處罰。
要不然,他早就該聽曼施坦因的,迅速採取突圍,迎合曼施坦因千里奔襲來救他。可惜他沒有,曼施坦因一人使力沒用,得不到保盧斯的配合,他單方面植入無能為力,還沒接近保盧斯,就被蘇軍大部隊給堵住了。
曼斯坦因為保全自己,只好險中自己突圍撤走。而對於保盧斯而言,我不撤退敗了,誰都指責不了他,果不其然,最後他還被封為元帥了。
後來,他投降蘇軍,配合蘇軍,似乎又再次驗證了他的膽怯,當然這是站在納粹德國的角度而言,若干年後,保盧斯回國,沒少被身邊的人詬病。
保盧斯指揮雖然不行,但謀略沒問題,排兵佈陣沒問題,因為攻打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他就是制定者之一。故此,他是個優秀的參謀,卻不是個好的指揮官。
回覆列表
保盧斯用中國話說是多智善謀乏斷,也就是個非常好的狗頭軍師。他最合適的位置就是參謀長,在後面排兵佈陣,出謀劃策最拿手,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決斷,遇事猶豫不決。
原本賴歇瑙和保盧斯搭檔是最好的組合,賴歇瑙是個擅長打硬戰,兇殘而能決斷;另一個性格隨和而參謀水準高超,能為主將出謀劃策。兩人聯手指揮第六集團軍在蘇德戰爭初期是所向披靡,無往不勝。在完成基輔會戰後,進攻恰爾科夫和庫爾斯克速度和突擊力量都是當時德軍最強悍的。但是賴歇瑙升遷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不久心臟病發作死了,保盧斯成了第六集團軍司令。保盧斯被認為對希特勒“愚忠”,才會導致斯大林格勒戰役時沒能及時撤兵,其實還是保盧斯缺乏決斷,遇事猶豫不決引起的。比較對納粹的狂熱,對蘇聯佔領區犯下的滔天罪行賴歇瑙是德國國防軍出身的軍官中最嚴重的。可是如果賴歇瑙還在,不管對納粹多麼狂熱,關鍵時刻一定會帶著軍隊突圍而去,曼施坦因的接應部隊近在咫尺。
德軍的閃電戰的關鍵是鉗形攻勢,避開敵軍主力,從兩翼切入敵後,攻擊指揮系統,包圍敵軍。由於後路被截斷,敵軍必亂,軍心渙散,輕易被德軍殲滅,基輔會戰就是這種戰術經典表現。但是保盧斯率軍攻到斯大林格勒,這種戰術就不靈了。因為斯大林格勒後面是伏爾加河,無法實行鉗形攻勢,兩翼包抄,截斷後路的戰術,於是戰鬥就陷入德軍並不擅長的城市巷戰,強大的裝甲部隊不能發揮作用。
第六集團軍最初的安排是進攻莫斯科,被調來打基輔,打斯大林格勒是希特勒的要求。斯大林格勒有斯大林名字在,希特勒放棄裝甲部隊的機動優勢,派保盧斯率第六集團軍死磕,是希特勒失策。讓保盧斯這樣沒有獨立指揮大軍團作戰經驗的將領指揮,希特勒失察。明知斯大林格勒戰役已無力迴天,還不讓保盧斯突圍,希特勒是作死。所以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最大的責任人是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