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雍和先生
-
2 # 懂茶帝
對不同的茶,新工藝和傳統工藝的影響也不同。
首先講講白茶。
白茶的傳統工藝是不揉不炒的。但是新工藝白茶在萎凋後加入了輕度揉捻的工序製成,經過揉捻的白茶香氣變得更好,茶湯變得更厚。
▲傳統工藝白茶
▲新工藝白茶
新工藝白茶沖泡之後清香味濃,水的顏色呈橙紅色;葉底展開後可見其色澤青灰帶黃,筋脈帶紅;茶湯相比傳統工藝來說,味更濃一些。
再來說說鳳凰單叢。對鳳凰單叢來說,新工藝的爭議就很大了。
抽溼單叢,是近年來出現的新工藝,以單叢茶茶葉為原料,以類似現代清香型鐵觀音的製作工藝,製作而成的高香品種。
抽溼單叢的製作過程與傳統的鳳凰單叢沒有太大的差別,也要經過採摘、曬青、搖青、殺青、揉捻等工序。最大的不同,在於抽溼單叢是用機器(抽溼機)抽乾水分,做成後直接存放於冰箱冷凍;而傳統的單叢是透過焙火工藝來穩定和提升茶葉品質。另外,抽溼單叢的做青、發酵工藝相較傳統單叢,也會更輕一些。
眾所周知,鳳凰單叢已屬於香氣很高且很豐富的茶類,而抽溼單叢則在此基礎上,又將香氣提升了一個層次。抽溼單叢到底有多香?對比一下清香型鐵觀音,大概就能想到了。
▲傳統工藝單叢
▲新工藝抽溼單叢
抽溼單叢為何近年來走俏市場?據瞭解,主要是這種單叢迎合了眾多茶友對於香氣的追求,尤其是北方的茶友。然而,在鳳凰單叢的原產地廣東潮汕一帶,抽溼單叢卻並不受寵,少有人飲用,大部分人都認為這種茶“寒性較大,多喝傷胃”。
而對這種新工藝單叢的評價,業內人士也是見仁見智。長年生活在潮汕地區的資深茶人謝偉文說,新出現的工藝短期看算是一種“創新”,但從長遠來看,一味追求入口清香,背離傳統的風向如果持續下去,對茶葉本身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就值得商榷了。
據謝偉文介紹,傳統鐵觀音其實也是有焙制工藝(也許很多人還不知),90年代從臺灣引進“清香型”的工藝之後,迅速被市場追捧,風靡全國,以至於現在大家的印象裡就有了“鐵觀音就是外表青綠,味道清香”的認知。
直至今日,鐵觀音也沒有完全迴歸傳統。謝偉文認為,如果茶農茶商也都一擁而上去做抽溼單叢,也有可能導致傳統的單叢被邊緣化。
而北京馬連道茶城市場主管、資深茶行業人士孫曄則持不同的觀點,他說,也不必太過多慮,喝傳統工藝的不會因為有了新工藝就輕易改變,如果新工藝能吸引新的消費者關注鳳凰單叢這一品種,也未必就一定是壞事。現在有不少的消費者已經從清香型的鐵觀音轉到喝傳統鐵觀音,這不正好能證明傳統工藝的價值所在嗎?
孫曄還認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不太看好這種茶(抽溼單叢)能夠成為下一個清香型鐵觀音。無論是從大的經濟形勢,還是人們購買商品的方式,以及不同地區商品流通的程度,都已經完全迥異於鐵觀音火爆的年代。
小懂也想說兩句。新工藝也好,傳統工藝也罷,它們能被追捧一定是有市場原因的。時代會對傳統進行揚棄:好的東西會被保留和傳承,即使短期被忽略,終有一天也是要回歸的;不好的東西終究還是會被拋棄的,隨它去吧!
-
3 # 淡定談
茶葉加工到底是傳統工藝的好還是新工藝好?可以絕對地講,講品質就是傳統工藝好!為什麼這麼說呢,一.所謂新工藝其實就是利用機械代替手工,好處是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可嚴格控制生產流程使產品在質量和外觀上高度一致,同時還大幅降低了成本。但是凡機器生產出的產品與傳統手工作品相比,我們會發現機制品也許更美觀、更整齊,但是它沒有靈感和活性。機器包的餃子永遠不會比人工包的餃子口感好,機器織制的布儘管精緻但就沒有手工布的親膚感。就象紫砂茶壺,不說大師作品、只要是手工做的就是比機制的有靈感。二.傳統的手工製茶雖然質量會因人而有所差異,但這也正是特色的體現,和風格的源泉,品牌的基因。再有傳統制茶除殺青使用了鐵鍋外,其它工藝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竹或木或石為材質的器具,不接觸金屬的。這一點很重要。茶葉在揉捻時是溫熱而溼潤的,溼熱的茶葉與金屬接觸會對今後的口味有影響的。手工壓餅用的是石模而機器壓餅用的是鐵模,都對茶葉味會有影響。早在上世紀機器在不少領域取代了手工,傳統手工生產逐步在人們的視野裡消失了。但旅遊業的開發也讓有些手工製作又有了市場,從而也讓人們認識到同樣的器具、食品,傳統人工製作的就是要比機器製造的更具活力和靈感,特別是手工製作的食品永遠比機制要好吃。茶葉也是一樣的。
回覆列表
不能一概而論,新工藝是技術的革新,在製茶的某些環節會比傳統工藝更好,比如手工殺青很考驗炒茶師傅的經驗,如果不能掌握好度很容易焦邊或者抖動不勻容易捂出熟味,而機器就能很均勻有序的工作。比如,壓茶餅時如機器壓製一般較緊實,內部茶葉轉化較手工石磨壓制會慢,且不易撬散。傳統或者手工都不絕對好,分類討論比較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