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北薛之謙
-
2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如果陸地動物的化石很少,為什麼會有很多恐龍化石?相信大家和我一樣,都有過這種疑問,就是地球上發現的動物化石,大部分都是恐龍化石,這個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化石是考古學和古生物學中的一個常見名詞,它其實是一種石頭,但這個石頭和普通的石頭不一樣,它上面有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之前印刻在上面的一些生物遺體或者生活遺蹟。地球已經存在46億年之久,上面生存過許許多多動物和植物,由於在特定的環境空難或者地質變化條件下,在極短的時間內被泥沙掩埋,然後周圍的礦物質逐漸浸入生物體或者生物體遺留下來的痕跡空間內,經過了漫長的石化作用,生物體內的有機質分解殆盡,但一些堅硬的部分,比如骨骼、貝殼、硬度高的樹幹等比其他部分就會分解的慢,隨著地下水流的帶動作用,把外界滲入進來的礦物質,緩慢而有效地填充至原來分解掉的有機質部分,經過這樣久而久之的石化作用,便會把這些生物體或者生活遺蹟完整地儲存在周圍泥沙中,並逐漸演變為化石。生物體化石在已發現的化石中所佔比重最高,比如恐龍化石、三葉蟲化石等,生活遺蹟化石也有所發現,常用的有糞便化石、動物腳印化石等。
影響化石形成的條件有哪些?
在遙遠的遠古時期,並不是被埋入地下的生物都能演變為化石。化石的形成,除了剛才所說的需要有堅硬的部分外,還要具備以下幾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一是埋入地下的時間要極短。如果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全部埋入地下的話,那麼生物機體就會暴露在環境中,從而發生腐爛分解現象,活動遺蹟也會受到風化、水蝕作用而受到破壞。
二是要完全處在封閉的環境。被泥沙掩埋後,需要完全封閉的環境,不能有與外界相通的空隙,否則空氣如果能夠流通的話,那麼生物機體和生活遺蹟也會因細菌分解和氧化作用遭到腐蝕破壞,不能形成化石。
三是要有中性或者偏鹼性的埋藏介質。無論是掩埋生物體或遺蹟的泥沙,還是地下水流,都要保證偏鹼性或者中性,否則在酸性環境下,組成生物機體的骨骼、牙齒、外殼等會受到酸蝕作用而慢慢分解掉,失去了形成化石的基礎。
四是要經歷漫長的石化作用。滿足上述條件後,還得需要緻密的積壓作用和不斷的結晶作用,而且埋藏要有一定的深度,如果因地質運動使其在石化作用期間重返地面或者失去封閉的條件,那麼也會“前功盡棄”。在學術界,一般將石化作用時間在1萬年以上的生物遺骸都稱這為化石。
恐龍化石為什麼相比其他動物偏多?
根據有關研究推測,地球在誕生之後的10億年左右開始出現了生命現象,到太古宙,也就是34億年前就有了比較複雜和具有一定群落規模的生物體,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到1萬年以前的全新世的這段時期,其實都發現了化石。那為什麼現在發現的恐龍化石的佔比會這麼高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個是恐龍生活的歷史時間特別長。現在一般認為,恐龍出現於2億3000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滅絕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在地球上共生存了約1億6000多萬年的時間。其中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根據目前我們考古發現的恐龍有1000多種屬推測,那時恐龍的數量估計能達到上億隻。漫長的生存歷史時期,加上龐大的數量基數,為恐龍化石的形成提供了基礎保障。
二是恐龍生活習性的影響。恐龍根據食物的不同分為草食性、雜食性和肉食性三類,其中,草食性恐龍基本上都生活在靠近湖水的地方,便於飲水和取食植物莖葉,比如腕龍、雷龍等,還有一些草食性恐龍群體生活在遼闊的草原上,比如三角龍、劍龍等;雜食性恐龍基本都生活在茂密的森林和極深的山谷中,易於尋找森林內的食物以及躲避肉食恐龍的傷害,比如似鳥龍、偷蛋龍等;肉食性恐龍經常單獨活動,但所處的地方也往往是山林洞穴或者濃密的叢林,比如霸王龍、異特龍等。這個生活區域相對集中的生活習性,使得在發生重大災害和劇烈的地質活動時,有很大機率將大批、多類的恐龍全部同時掩埋,形成化石群。
回覆列表
最晚的 恐龍滅絕也有6500萬年了,但世界上恐龍化石被發現的數量,要遠遠超過歷史上的古生物,並且很多古生物化石太過稀少了。
古生物遺體或遺蹟儲存為化石的各種作用被稱為化石化作用。形成化石的條件:
①古生物要具有能儲存為化石的硬體才能儲存為化石,不具硬體的古生物在特殊的條件下也可以形成化石,但機會極少。
②死亡生物的遺體要能在絕氧的環境下被儲存,並不被機械作用破壞。
④在以後的地球內、外力的作用下沒有被再次破壞而終於儲存下來。
而恐龍曾經統治了地球幾億年之久,不論是數量上,還是骨骼比大多數陸地都要好,被埋藏的恐龍遺骸或遺蹟在成巖過程中和以後未被破壞而儲存下來的就構成了一個化石群。由此又可以看出,能形成化石的只是當時生物群的一小部分,而每一化石群的組成可能是很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