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話三農
-
2 # 一尺深雪
謝謝誠邀了,這道題看似簡單,實則內容豐富,要想準確完整地回答,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既然友友如此誠心地邀請,盛情實在難卻。因為,友友的提問,這是對我最大的信任,也是對我最大的考驗。所以,即便這道題答錯的風險非常大,我也必須得硬著頭皮,冒著鬧笑話的可能,接下網友的難題了。
鋤禾日當午這首詩,歷史上便已是這老少皆知,婦儒通曉的一首詩歌了。它出自唐代詩人李紳之手,因朗朗上口而又極易記憶,同時教育意義又非同一般,所以,逐漸成為代代人教育子女必背的詩歌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從小學習的,僅僅是李紳全詩的後四句,它還有前四句,這前四句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後四句才是:鋤禾日當午,汗滴開山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而詩歌中,作者為什麼會有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一說法呢?這一說法又說明了什麼樣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問題呢?我們不妨認真研究一下歷史,在漫長的封建統治時期,中國一直是一個以農為主的國家,當時的農業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糧食的單產也十分有限,加以苛捐雜稅九等沉重的負擔,農民的日子真可以用苦不堪言來形容了,加以社會動盪,戰亂不止,這才有既便四海的農田都種上了莊稼,辛苦的農民卻依然無法吃飽肚子,甚至悲殘一池餓死家中故事。而正因如此,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才視農業為根本,才有了中國幾千年重農輕商的歷史原因。
到了我們今天,人口在快速增長中澎漲,並己經遠遠超過了歷史的負荷極限,但農夫猶餓死的場面,除了大躍進的時代,什麼時候還出現過?這其中的原因,我想,是從事農業的,都心知肚明吧。國家強大了,農業的持續投入,促進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推進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正是現代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推廣。而新技術的不斷湧現,才造就了我們今天農業的空前繁華。試想一下,沒有農學家們不懈地選種育種,沒有象袁隆平院士這樣的人執著地追求,沒有化肥,沒有農藥,沒有農膜,能有我們今天吃飽了撐得胡說的精力嗎?恐怕都餓得到荒山野地裡啃樹皮,挖野菜了吧。
如今,工業與科技的發展,為農村人開闢了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農村人,只要願意,只要體力允許,隨隨便便到城裡打個工,一年下來,就遠遠超出了在家務農的收入,而正是由於這種原因,過去的重農輕商的觀念才被人們徹底地拋棄了。所以,今天的農業,雖然有了質的飛躍,量的提升,但對農民來說,卻似乎成了棄之無味的雞肋了。有化肥了,誰還會去辛苦地積攢農家肥,有除草劑了,誰還會去鋤禾日當午,汗滴和下土?有農藥了,莊稼生了病,還用農民整天發愁嗎?不過,由於過度地使用化肥,農藥,以及除草劑,農膜等,也確實給農業帶來一定的面源汙染以及土壤問題,如何在高產與減汙之間,做出正確的決策,己然成為現代農業人面臨的重大課題。
然而,極端的思想卻在此時氾濫了,正如前文所說,吃飽了,就會無事生非,閒得沒事,就有了說三倒四的時間。近一百多年的化肥歷史,在人類壽命逐步提高的今天,卻成了製造疾病,產生癌症的禍端。而除草劑與農藥就更不用說了,更是成了萬惡之源,罪不可赦了。真的是如此嗎?誰又能拿出令人信服的科學實驗資料來證明自已的正確與高明?沒有,僅靠網傳的謠言就輕率拍板定案,也未免有點太草率了吧。所以,莫以謠傳當真理,理性判斷要客觀。信口開河不提倡,科學要有好態度。
可見,題主的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意識問題,處理不好,會誤導人的。也就是說,鋤不鋤地,用不用藥,不是農業問題的關鍵。是堅持現代農業的豐收,還是迴歸原始農業的無耐,才是需要人們認真思考的課題。
-
3 # 雷厲風行8111
對於這個問題,沒有定論,鋤與不鋤根自己,現在化學鋤草效果很好,即便有人工鋤草,也是在化學鋤草之後。100%的不用人工鋤草還沒有。
只於打藥問題,在我看來,現在各種蟲害都有,非打藥之治,不打藥不行。
這是我的觀點,也是我對此問題的回答。
-
4 # 多元農業合作社
怎個怎麼講嘞!生態農業嚴格打藥!就是在特別情況下只能用生態農藥,不知到有人信嗎?我的水稻全程不用農藥,因有小龍蝦!
回覆列表
“鋤禾”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去除雜草,二是中耕鬆土。
噴施除草劑可以除草,是不是就可以完全不要鋤禾呢?答案是不一定。
有些作物雖然可以噴施除草劑,但是有的除草劑殘效期長,對後茬作物不安全。比如鏽去津半衰期50天,很容易影響後茬作物的生長。
還有些作物對除草劑比較敏感,容易產生藥害。比如一些品種的水果玉米容易在噴施除草劑時產生藥害。
此外,作物生長過程需要中耕鬆土,斬斷老根,促進根系的生長。
綜上所述,適當的“鋤禾”還是很有必要的。當然,在大規模生產的情況下,靠人力“鋤禾”不現實,勞動強度高,經濟效益低下,需要發明多種多樣的中耕除草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