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特殊句式、一詞多義如下:
一、通假字
1、鼓瑟希(稀)
2、莫春者(暮)
3、唯求則非邦也與(歟)
二、詞類活用
1、端章甫(名詞作動詞,穿著禮服、戴著禮帽)
2、鼓瑟希(名詞作動詞 彈奏)
3、風乎舞雩(名詞作動詞 吹風、乘涼)
4、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形容詞作名詞 小事、大事)
5、曾皙後(方位名詞作動詞 落在後面)
三、特殊句式
1、不吾知也(賓語前置)
2、則何以哉(賓語前置)
3、爾何如?(賓語前置)
4、何傷乎?(賓語前置)
5、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謹(狀語後置)
6、為國以禮(狀語後置)
7、則何以哉(固定句)
8、爾何如(固定句)
9、是故哂之(固定句)
四、古今異義(古/今)
1、加之以師旅(泛指軍隊/軍隊編制單位之一)
2、比及三年(等到/比較、緊靠、依附等)
3、且知方也(正道、正理/方向、對方、方法等)
4、如五六十(或者/如果)
5、如其禮樂(至於/如果)
6、異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寫作)
五、一詞多義
(一)以 :
1、以吾一日長乎爾(因為,介詞)
2、毋吾以也(認為,動詞)
3、則何以哉(做、為,動詞)
4、加之以師旅(用、那,介詞)
5、以俟君子(而,連詞)
(二)爾:
1、以吾一日長乎爾(你、你們,代詞)
2、子路率爾而對曰(…的樣子,詞尾)
(三)言:
1、亦各言其志也(說、談,動詞)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話,名詞)
擴充套件資料:
文言文中常見的實詞:
1、遂居於此(於是)\先生遂傲然不復再求(於是)
2、又嘗同席讀書(曾經)\解縉嘗從遊內苑(曾經)
3、竊見管神色(偷偷地)
4、梟逢鳩(碰到)
文言文中常見的通假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迴轉,掉轉。
4、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5、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樂羊子妻》)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7、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屏:通“摒”。
8、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夥”。
9、無他,但手熟爾。(《買油翁》)爾:通“耳”,相當於“罷了”。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12、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13、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特殊句式、一詞多義如下:
一、通假字
1、鼓瑟希(稀)
2、莫春者(暮)
3、唯求則非邦也與(歟)
二、詞類活用
1、端章甫(名詞作動詞,穿著禮服、戴著禮帽)
2、鼓瑟希(名詞作動詞 彈奏)
3、風乎舞雩(名詞作動詞 吹風、乘涼)
4、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形容詞作名詞 小事、大事)
5、曾皙後(方位名詞作動詞 落在後面)
三、特殊句式
1、不吾知也(賓語前置)
2、則何以哉(賓語前置)
3、爾何如?(賓語前置)
4、何傷乎?(賓語前置)
5、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謹(狀語後置)
6、為國以禮(狀語後置)
7、則何以哉(固定句)
8、爾何如(固定句)
9、是故哂之(固定句)
四、古今異義(古/今)
1、加之以師旅(泛指軍隊/軍隊編制單位之一)
2、比及三年(等到/比較、緊靠、依附等)
3、且知方也(正道、正理/方向、對方、方法等)
4、如五六十(或者/如果)
5、如其禮樂(至於/如果)
6、異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寫作)
五、一詞多義
(一)以 :
1、以吾一日長乎爾(因為,介詞)
2、毋吾以也(認為,動詞)
3、則何以哉(做、為,動詞)
4、加之以師旅(用、那,介詞)
5、以俟君子(而,連詞)
(二)爾:
1、以吾一日長乎爾(你、你們,代詞)
2、子路率爾而對曰(…的樣子,詞尾)
(三)言:
1、亦各言其志也(說、談,動詞)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話,名詞)
擴充套件資料:
文言文中常見的實詞:
1、遂居於此(於是)\先生遂傲然不復再求(於是)
2、又嘗同席讀書(曾經)\解縉嘗從遊內苑(曾經)
3、竊見管神色(偷偷地)
4、梟逢鳩(碰到)
文言文中常見的通假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迴轉,掉轉。
4、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5、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樂羊子妻》)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7、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屏:通“摒”。
8、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夥”。
9、無他,但手熟爾。(《買油翁》)爾:通“耳”,相當於“罷了”。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12、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13、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