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竹林老屋

    你說的是推恩令吧? 沒聽說過漢武帝的推田令是什麼。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要求諸侯國把自己的封地封給自己的子弟。根據這項政策,諸侯國的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再借機削弱其勢力,從而達到鞏固中央集權的目的。

    推恩令的實施使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得到了進一步強化,直至日後皇帝獨攬大權的局面。如果把這種結果歸為推恩令的不利影響倒是不太合理了。

    但是,推恩令的實施嚴重損害了地方豪強的最根本利益和權利限制。因此,它可能是地方豪強不滿的根本原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東漢末年各路諸侯紛紛擁兵割據一方的局面。所以,推恩令的實施也是“東漢末年分三國”一大原因。

    推恩令的樂觀影響(簡單分析):

    對於君:推恩令使諸侯手中的權利越來越少,可以讓國家很好的管理,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皇帝可以更好的管理諸侯國。

    對於民:推恩令的意義還在於諸侯手中的勢力被瓜分,他們手中的勢力無法和國家相抵抗,從而,諸侯就不敢在封地胡作非為,百姓也能過上安穩的生活。

  • 2 # 全球不知道

    你問的是不是漢武帝的“推恩令”,因為歷史上漢武帝推行的各項政策與改革措施中並沒有“推田令”。可能是你的問題寫錯了,我只能就“推恩令”寫一寫有關的回答,還望理解。如果你問的是“推恩令”,那麼可以說“推恩令”幾乎沒有任何不利影響。

    “推恩令”在當時有利於漢武帝個人的集權,打擊會損害百姓的地方利益集團,為反擊匈奴徹提供必要的支援和消滅了後顧之憂,徹底解決了漢朝初年遺留的諸侯王問題。從長遠歷史來看則維護了國家統一,提供寶貴的治理經驗。

    如果硬要說“推恩令”有什麼不利影響的話,那就是漢室宗親的諸侯王在“推恩令”實行後勢力大衰,無法制約後來的“王莽篡漢”。但這個影響不大,沒有“推恩令”的話,“王莽篡漢”可能還會提前發生。

  • 3 # 四川達州人

    大概是推恩令。

    西漢初期,劉邦無奈分封功臣,形成龐大的異姓王體系,同時封劉家子弟為王。逐步消滅異姓王。

    這些同姓王佔據自北向南的大片土地,自己鑄錢開鐵煮鹽,軍政實力非常龐大,威脅到了中央政權的安全,比如叛亂前最大的諸侯王吳王劉濞就擁有3郡53縣。

    同時,西漢還有功臣及公主封爵需要在中央直屬土地解決,所以七王之亂前,全國土地56郡之多,中央直屬地只有15郡。

    但諸侯王不好解決,比如淮南王劉長被殺,漢文帝被流言蜚語所阻,只能封其三子為王,表示自己並不是貪圖諸侯王的土地。

    為解決宗室王的尾大不掉,文景兩皇帝都在削藩,而漢武帝採取其他打擊方式,比如藉口諸侯呈祀的黃金成色不足重量不夠,一次削減了一半的侯國。

    此外,漢武帝採用主父偃的建議,也就是賈誼的“眾建諸侯少其力”。釋出推恩令即以法律形式規定諸侯王嫡長子繼承王位,但其餘王子得在父王領地內封侯建國,這就等於將諸侯王直屬領地削減。第二代再分封,最終導致諸侯王領地狹小,難以再對抗中央。而此前文景時期對最大的齊王也是如此操作的,原齊國被分為7王,土地人口分散,難以合力。

    推恩令就是削藩的陽謀,但諸侯王難以對抗下去,畢竟其餘諸子也得到了封國。

  • 4 # 文史經緯

    對於當朝統治者來說,推恩令利遠遠大於弊!

    古代最主要的矛盾莫過於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漢武帝執政時期,諸侯王國尚眾,其實力對中央構成了一定的威脅。例如建元三年(前138年)"濟川王明坐殺太傅,中傳",對此,中大夫主父偃向漢武帝諫言:“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縱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明確指出,不能實行以前的削藩之策,以免引起如“七國之亂”的變亂。

    主父偃向漢武帝提出了"推恩令"的辦法,以削弱諸侯國的實力。武帝採納了他的意見,於元朔二年(前 127)春正月,實行推恩令,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允許諸侯王將王國的部分土地分割給其餘子弟為列侯,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號。列侯食土不治民,由中央派遣的國相掌管行政,其地位相當於縣令、縣長。機構設定與縣同,脫離王國,統歸鄰近的郡管轄。

    “推恩令”之目的,欲使諸侯王自動分裂其土地,封子弟為侯,而分封的這些侯國歸郡管轄,與諸侯王國沒有任何統屬關係。其實質與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之策同,形式上卻以諸侯出面推恩給子弟,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罩上了溫情脈脈的親情面紗。對諸侯王來說,得仁讓之美名;對朝廷來說,收削弱王國之實效。不若漢景帝時削減諸侯王土地,導致七國之亂兵戎相見。可以說是一條使諸侯王自行分解、削弱其勢的和平穩固的有效途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間正道是什麼?是生產還是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