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凱文192041244
-
2 # 何樹林股權實戰專家
這個問題本身或許會存在一定的矛盾,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習性,愛讀書的人自然會愛讀書,而不愛讀書的人也會有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與通路。
我們要創造和引導的是,讓那些更愛讀書的人可以讀到更好的書,擁有更好的環境去讀好書。
-
3 # 朵雲流觴
讀書雖然也和社會文化的大環境有關,但我更傾向於認為讀書是一種自覺行為。
這種自覺意識的產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出發點,可能是出於單純的興趣,也可能是某種需要或者為實現某個確定目標而借力,但不論哪種,這種自覺性一旦產生,在讀書過程中獲得的知識、體驗或精神滿足會不斷強化其興趣、需求或力量,從而主動投入或被動吸引進入下一輪迴圈,這樣,作為個體,讀書的自覺行為所形成的迴圈將發展成為一種常態。
在古代,讀書的“個體自覺”特徵體現的尤為鮮明,在根本談不上“讀書氛圍”的社會背景下,在某個荒僻小山村的深夜裡,照樣有燈下苦讀的身影,乃至有囊螢映雪、懸樑刺股的千古佳話,他們或出於興趣、或為功名、或為自身修養,不論出發點在哪,都是靠自覺意識的驅策。
近現代的掃盲更大程度上說是一種社會行為,但這一任務實現以後,是否意味著全民讀書時代的到來呢?
國民文化素質雖然極大提高了,但停留在“會認字”程度上也不是沒有的情況,即使排除一些邊遠貧困山區的條件制約因素,幾年不讀一本書的不是也大有人在麼?
全民手機等於全民讀書麼?(問號,這裡要說的是,紙質閱讀和螢幕閱讀本質並無差別,差別在於螢幕裡遠遠不是隻有點橫豎撇或ABC,其他的內容相信並不在題主所說的“讀書”範疇內。)
社會進步所帶來的生存競爭,能激發起人們讀書的意願,不學習就要落後嘛,生存壓力之下的利弊權衡之下,讀書是一種理智選擇,但這種近乎“強迫症”一般的讀書,少了“悅讀”的“悅”之體驗,某一天生存壓力得以釋放,“強迫症”立馬自動痊癒,怕是會對書退避三舍的吧,相信這也不是題目中所說的“讀書”本意。
網上有各種和讀書有關的統計資料,但以中國如此大的人口基數,加上各地區在經濟文化等資源上的不平衡,論人均閱讀量的世界排名,或是城市閱讀資料的排名,個人覺得不一定能支撐某個結論。
但參考的意義一定是有的,比如說猶太人的讀書習慣,那不是某一年的統計資料“表明”的,而是能往前追溯到猶太曆史的前N年。
又比如,巴黎聖母院4月15日下午被燒後,第二天法文版小說《巴黎聖母院》迅速成為法國國內最熱銷書籍,與巴黎聖母院相關的藝術、歷史書籍也同時上亞馬遜熱銷榜,有很多網文標題說這是“意外熱銷”,但有更多人站出來說這在法國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法華人每當遭遇國家危難時,人們都有從閱讀文學作品中尋求心靈慰藉的傳統。”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學經典,但在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史的中國,經典書籍更是浩如煙海,先姑且不論什麼世界人均排名,只單說象“三國”、“西遊”這些偉大作品可以說是全民通讀過的了,“耳聞”與“目染”本就一體,不都可以算“讀”麼?
回覆列表
世界讀書日的主旨宣言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智慧財產權。”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更傾向另外一句話,讀書是開啟孤獨心靈的鑰匙。讀書帶來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長期堅持讀書,可以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現在的人太過於浮躁。讀書能使人安靜下來,使人的心靈得到很大的慰藉。
隨著社會的發展,讀書也越來越容易,我們迎來了知識爆炸的時代,各方面的知識不斷像我們的湧來,各種電子書,有聲讀物。網路小說,各類的新聞,雜誌越來越多,很多人不清楚讀什麼。
到底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我覺得這種應該遵從自己的內心。靜下來想一想自己真正需要什麼,只有自己真正的熱愛。才能喚醒自己對讀書的樂趣。才能最大地獲取讀書的收益。
我自己每月定有計劃,讀什麼書,每天讀多少,並堅持做讀書筆記。我也告誡自己,讀書與健身是我這輩子最不能放棄的事情。這個是身體與心理的雙重提升。
在這裡我也推薦大家讀兩本兒書,作為讀書的最開始的啟蒙。第一本是《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主人公勵志一年讀100本書。並講了自己的讀書方法,從最開始的頹廢,到後來的有所成就。第二本是《精進,如何成為更厲害的人》,這本書是採銅的著作。教大家如何把時間與精力花費在重要的事情上。
都是不錯的。
文章的最後,我也推薦大家豆瓣十大好書,各種書,猶如我們汲取的各種營養一樣,對人的幫助是不同的。讀這種名書真的是對人的提升比較多,大家可以反覆讀。希望大家在有空之餘可以體會,體會各種讀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