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難道解釋成“敵方可汗大點兵”大肆進犯,而我方才“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不行嗎?因為強敵環伺的國家,可能敵人一旦“大點兵”,我方自然而然一些家裡男丁就上了軍書(徵兵)了,這樣解釋不合理嗎?2.即使是北魏,後面又寫“歸來見天子”,這才是自認華夏的王朝對君主的稱呼呀!而且“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就是說打的是胡人呀,怎麼會用胡人的稱呼“可汗”來稱呼自己的君主?3.北魏會這樣嗎?又稱君主可汗,又稱天子,然後把柔然稱為胡人……然後正兒八經的認為自己是華夏正統4.花木蘭是鮮卑人嗎5.我記得在學校學這首的時候,老師教的好像可汗就是敵方的不然她又要解釋北魏一大堆事兒了可是看到現在主流的解釋都是我方“可汗”

59
回覆列表
  • 1 # 伊耆角木

    看到題主這麼認真地提出了問題,可是你怎麼就沒有用同樣認真的態度再通讀一遍《木蘭辭》呢?原文已經明明白白地告訴了你,“可汗”必然指的是我方君主,而不可能是敵方君主!

    開頭處“可汗大點兵”確實可以像題主說的那樣,被認為是外敵“點兵”來犯,然後才有我方“軍書十二卷”。但是看看最後啊,當木蘭他們得勝歸來朝見天子,有這樣一句“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可汗問了木蘭想要什麼。如果可汗是敵方君主,這裡怎麼解釋?所以,題主是不是看的不太仔細?如果真如題主所說,你當年的老師也說可汗是敵軍君主,那他真的誤人子弟了。

    然後回答一下題主的疑問。關於《木蘭辭》中對皇帝的稱呼既有漢族皇帝的“天子”,又有少數民族首領的“可汗”。其實這二者並不矛盾。南北朝時期,北方由北魏統一後,實行了漢化改革,對漢族政權的許多稱呼都有接受,所以出現“天子”是很正常的。而他們鮮卑族的出身決定了這個“可汗”的稱呼也沒有被拋棄。不止北朝政權(北魏、西魏、東魏、北周、北齊),甚至繼承了北朝的隋唐,對“可汗”這個稱謂都沒有絲毫的排斥。隋文帝楊堅被尊為“聖人可汗”,唐太宗李世民被尊為“天可汗”。他們都欣然接受,並且引以為傲,作為更早的北朝能不用“可汗”這個稱呼嗎?

    所以,《木蘭辭》就是在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寫就,詩中的可汗就是北朝皇帝,沒有什麼不能理解的。

  • 2 # 立定狂風

    當時北方屬於北魏,他們是胡人,當然叫可汗了。代表漢人的南方政權在南京,勢力範圍延伸到江北部分。而且能騎馬打仗的,漢人小姐們可以嗎?至於可汗,胡人把自己的頭都稱呼為可汗,敵我都這麼稱呼,具體到你說的那個可汗點兵,肯定是自己國家的頭拉,敵國點你你能進去嗎!而且,這次的仗可能不是和漢人打的

  • 3 # 光能收集者

    你的解釋很好啊!我支援你!

    除非《木蘭辭》是唐朝的,李世民是唐的皇帝、天子,又是遊牧民族的“天可汗”,否則說不通。

  • 4 # 追香少年

    只有北魏才會這樣,拓拔巨集學習漢人文化,改了很多制度,甚至是改姓為元,但是下層還有一些傳統的習慣。從這個故事裡,可以看出這個兵役制度,是有點北朝的府兵那種感覺,大概就是北魏後期,爾朱榮時代的事情。

  • 5 # 高山老竹

    巜花木蘭》詩中的“可汗”是指北魏(鮮卑族)君主拓跋珪,他建立了少數民族政權北魏,他故稱可汗。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導致西晉滅亡,結果是“五胡(匈奴、鮮卑、羌、羯、氐)亂中華“,晉朝餘烈逃亡江南,建立了東晉王朝。北魏拓跋珪推行漢制,對民族實行“漢化”,以皇族帶頭加以推行,自稱中華民族之苗裔。其他少數民族殘酷殺戮漢民族,在北方几乎盡絕,男的稱之為“兩足走羊",走到哪裡殺之作為食物,女的到晚上被當作這些士兵發洩獸慾的工具。這些少數民族比野獸還凶殘百倍,沒有一絲人性!花木蘭詩中的敵人是另一個少數民族“柔然》。

  • 6 # 雲頂之下

    再者說,北魏皇族就是鮮卑人,叫可汗也正常。

    畢竟有個背景,北魏只有鮮卑人才能參軍,漢人在鮮卑政權中要到西魏宇文泰改革才能入軍戶。否則,只有參政權沒有參軍權。這也是宇文泰以弱勝強,打敗東魏的關鍵之一

  • 7 # 陶朱門下

    《木蘭辭》的作品背景是南北朝時期,花木蘭是北朝漢人,當時的北朝統治者是南下胡族。他們也同樣面對更北方的柔然等胡族侵擾。花木蘭代父出征、抗擊柔然,為中原王朝和百姓立下功勳。但當時的國王是胡族,所以叫可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跌至新低,一加8pro現在值得入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