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缺花展
-
2 # 努力教主
首先我覺得孩子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熱門的話題,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是從小孩走過來的,我們經歷過的痛苦不想讓小孩子也再次經歷,所以特別想和孩子們講講,但是苦於沒有方法。
孩子處於叛逆期,什麼叫叛逆期,就是沒有按照你設想的路去走,就是沒有符合大眾的路去走,當然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也知道,這樣下去,可能會出意外,這個就是我們所擔心的叛逆期。
和孩子說說心裡話,其實有一個方法就是把自己變成小孩,或許你的年齡是父母輩的,但是你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變成孩子,這也很簡單,你首先不要直接和他做相同的是來接近他,而是放低姿態,當做兄弟一樣聊一聊家常,聊一聊學校,千萬不要搞得自己很懂,我知道你比孩子懂,但是這時候你得裝不懂,慢慢的你們就談開了,說說心裡話就不遠了,
總結一下,叛逆期的孩子還是好管教的,只要你耐心一點,別太沖動。
-
3 # 朵雲流觴
孩子的叛逆和成長環境有關,也和家長的教育和溝通方式有關。
題主對孩子的觀察很敏銳,是的,叛逆期的孩子通常很明顯的表現就是不說話,尤其不跟你說心裡話,他們寧可在心裡自己跟自己對話,也不願意口頭表達出來。
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感覺說了也沒用,或者說了也沒人在意沒人當回事,沒人真正用心聽他說話。
孩子的敏感是很多家長嚴重低估了的,我們總是覺得孩子還小,說的話不用認真不用在意,甚至不但在心裡這麼認為,很多家長當著別人的面也會這麼說:“哎呀,小孩子嘛,亂說話的,別當真......."
有沒有?
我們都無意要傷害孩子,可事實是這些話都會讓孩子覺得痛苦,他們聽見大人經常這麼說,自然會認為自己說的話反正是沒用的,不高興時更不願意說了。
所以,不是覺得孩子有問題了才來想辦法,很多時候我們只要多一點意識就可以避免問題,什麼意識呢?
一,必要的尊重,孩子年齡小,心理的敏感讓他們更容易受到挫傷,舉個例子,大人跟他們說話時如果能蹲下來,你試試,肯定孩子會感覺不一樣,他們能感覺到平等和尊重,這種感覺和他們的心理安全感有關。
二,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尤其叛逆期的孩子,不要整天就大人在說,或者和孩子談話時,要有這個意識,儘量讓孩子多說,哪怕多說一句,家長做一個好聽眾太重要了,但對一些家長來說似乎很難。
三,當孩子正在認真和你說話的時候,請放下你的手機,放下你在做的事,認真聽,認真迴應,這才是有效的互動,孩子能確切感受到你態度的變化,會慢慢開啟心扉和你說心裡話的。
祝順利~
-
4 # 麥子媽媽說育兒
我想說,叛逆是大人們給孩子貼的標籤。所謂的叛逆,只是孩子在太多時候沒有被家長看到。再想一想,是不是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家長就認為是叛逆了?所以, 請給孩子時間和空間,並尊重他們不想說的權利。不過,孩子不想說時暫時不強迫孩子說,並不是就是放任自流,真的不管了。要從其他生活細節、情緒狀態中找線索,必要時,也可以找孩子的同學,朋友瞭解一下、更重要的是,家長要反思自己的行為,語言,是否給孩子帶來了壓力。如果親子關係良好,孩子是不會不願和家長說心理話的。與其執著於讓孩子和自己說心理話,不如關注於如何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
5 # 萌智
叛逆期的孩子,有一個主要規律,他們會做出和父母的意願相反的事情。體現出類似“反抗”父母的行為,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動,有了自己的”秘密“,在意自己的心理領域,在意自己的隱私,不再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
說明孩子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有了自己的思維萌芽,也有了獨立的願望,保護自己的空間。孩子處於叛逆期,父母不用過分焦急,在意孩子是否願意分享自我,鼓勵孩子建立新的自我,幫助孩子進步,平穩度過叛逆期。
原則上引導孩子,行為上鼓勵孩子,思想上理解孩子。孩子願意透過新的方式來成長,尊重孩子,自然而然,孩子懂得思考,知道哪些可以與父母分享,哪些不再適合與父母分享,不再繼續做乖寶寶,不再事事粘著父母,而希望自己做決定,也是尊重父母空間的一種表現。
叛逆期的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希望有自己的小房間,自己睡覺,自己看書,自己交朋友,偶爾搗蛋,做錯了事情,父母及時引導,孩子也可以很快反思行為。
和孩子做朋友,叛逆期作為一個成長階段,父母保持平常心,不過分干涉孩子,重在培養孩子習慣。平等看待孩子,改變之前的溝通方式,比如“你要聽話,你要這樣做,你不要做等等”,直接命令孩子替孩子做選擇,孩子自然而然會對你說出心裡話。
回覆列表
使孩信任你,順著他的心意,支援他想做的事,和孩子分亨你的一些小密密,倘開胸懷和孩子溝通。這樣有心裡話他會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