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日本
-
2 # 楊早講史
物哀正確寫作“物の哀れ”,是指一種觸景生情、多愁善感的感情。物哀是平安時代開始,一個重要的文學的美的理念。江戶時代學者本居宣長在其研究《源氏物語》的著作《紫文要領》中提出,認為《源氏物語》是物哀最完美的表現傑作。源氏在諸位女性間遊走追求,卻永遠也得不到美好的結局,一切男女的思慕哀愁終究只是無常。本居宣長用一個核心詞來概括《源氏物語》中這種瀰漫到處無所不在的感情,就是物哀。
(天海佑希扮演的源氏)
物哀中包含著同情、哀愁和無常等許多感情。同情即是同人之情、同物之情,比如看見櫻花飄落的姿態即會聯想到人生無常,因而不自覺哀愁嘆惋。某一刻突然的時機,眼睛看到一些景色、耳朵聽到一些傳聞,忽然觸及到命運無常的憂慮,因而升起哀愁的感覺。
物哀深刻滲入到了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是日本精神的核心之一。除了春天的櫻花,各種文學作品、日劇、動漫裡都常見花火大會時人們感嘆一句“夏天也結束了啊”,說結束了其實是飽含著許多不捨和遺憾,充滿悵惘和無常的口氣的。
(《海街日記》中的煙火與無法忘記的夏天)
物哀還總是和畸戀聯絡,用本居宣長的看法說從不倫中更容易產生物哀。因為是無法實現和揹負著罪惡感的戀情,所以是燃燒得更烈因此更無望更絕望的戀情,但這並不是為了不倫而不倫,就像“積聚汙泥濁水不是為了要欣賞汙泥濁水,而是要培育潔淨的蓮花”。
-
3 # 瓏思格物
日本文化元素中,也有無數的個體,逐個體會,固然有趣,畢竟不會究竟。
理解日本文化本質,易於理解其各種文化元素。
例如物哀,意思易查,在日本住過、或者對日本文化有過一定程度接觸,甚至僅僅是日本動漫迷……也頗能體會何謂物哀。隨風飄落的櫻花武動著死亡之美,詭異的三玄琴擊打著扭曲的靈魂,傳統藝妓鬼般的無情裝,都是對哀的極致解釋。而這哀的源泉,無不是美到極致的物……
你身在其中,自然隨波逐流,然而、“物”與“哀”從來都沒有必然聯絡,你只問,何謂物哀,如何不探討為何物哀?須知,我大中華,也曾吟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般高亢沉重的篇章。卻與日本文化背道而馳!
這其中的巨大差異,是否有優劣之分?根本原因又是什麼?
沒有優劣之分!我們的寬闊是中華大地賦予我們的。日本的悲哀是無邊的海洋渲染出來的。世界地圖上,顯示著一切相以及一切相的本真。那狹隘瘦長被海洋壓制成一條蟲的島國輪廓,不正述說著,望洋興嘆的、人類無比渺小的悲哀嗎?在這一切的偉大面前,人類只能以自我的無盡悲哀,以及死亡劃出的美好輪廓來宣示自我的存在和人類的永恆!
是的,日本文化的本質及核心就是,在偉大的自然面前,偉大的海洋麵前,所顯示出的自卑自殘以及自戀。以此來解釋一切日本文化符號,都會找到恰當的切入口。
回覆列表
關於“物哀(もののあわれ)”:
一般認為,日本人在吸收消化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到了平安時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平安是其佔主流地位的審美意識正是“物哀”。
“物哀”一詞始見於本居宣長的文學評論《紫文要領》、《源氏物語玉梳子》等著作中。本居宣長提出:“四季應時的景觀,便是感知物哀之物”(《紫文要領》寶曆13年,1763年)。在本居宣長看來,“物哀”是“對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發自內心的感嘆”。看到自然界的月亮、花草等,就會覺得“多美的花啊”,“多皎潔的月亮啊”,這些都是對物哀的感知。“物哀”指的是在“物”即客觀物件和“哀”即主觀感情相一致的情景下產生的和諧情趣。作為一種審美意識,“物哀”是一種帶有優美、纖細、沉靜、傷感色彩的理念。
對於人們用來表達看透世間萬物的虛幻無常及感觸的“物哀”,在《源氏物語》等文學作品中有著濃墨重彩地描述。在《源氏物語》中,有14處寫到了“物哀”,下面便是描寫紫上晚年述懷的例子。
“作為女性,其持身之難,苦患之多,世間無出其右了。若對於悲哀之情,歡樂之趣,一概漠不關心,只管韜晦沉默,安能享受世間榮華之樂,慰藉人生無常之苦呢?”(夕霧)大意是:女性處境窘困,值得同情。不過,女性若能感受到“物之哀”,感受到自然界四季的情趣,相對於人世間的榮光以及虛幻無常來說,對自然的注意反而是一種心靈上的慰藉。此處的“物哀”含蓄而深沉,體現了女性特有的敏銳的心理活動。
毋庸贅言,“物哀”中的“物”,與“物思”、“物悲”中的“物”是同一詞語。“物”是一個不特定的用法靈活的詞語。成為感受主體人物件物的,一律都是“物”。“物”既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人類或人類的創造物。在凝視物件過程中產生的悲歡喜怒,都是“物哀”。
(物之哀:櫻花短暫而又華美的“一生”)